張文珍 韓秀秀 王軍民 劉建軍
湖北省荊門(中國農谷)農業科學研究院,湖北荊門448000
為了積極響應國家“兩減兩增”及“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號召,以減化肥減農藥為策略、以綠色無公害為突破、以提質增效為目標,湖北省荊門(中國農谷)農業科學研究院通過以優質水稻“洋西早”1 號為主導品種,實施了再生稻“稻鴨共育”項目面積150 畝。該種養結合模式不僅保證了鴨與稻的和諧共生,而且還減少了水稻病蟲草害、提升了鴨子和稻米品質、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改善了農田生態環境、實現了稻鴨雙增收,達到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現將再生稻“稻鴨共育”高質高產高效技術要點總結如下,以供參考。
選擇“稻鴨共育”項目實施的地點為湖北省鐘祥市冷水鎮銀錢村五組銀泉硒谷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要求田塊連片、水源好、溝渠配套、交通便利。
選擇水稻品種為優質早熟品種“洋西早”1 號,鴨子品種為“四川麻鴨(肉鴨)”。
1)圍好圍欄。選用1.2 m 高的圍欄網將10 hm2稻鴨共育田塊圍成一周,然后再分成16 小塊,用0.4 m 高的小圍欄隔開,以防群患。
2)搭建鴨棚。根據鴨群數量,確保250~300 只搭建1 個鴨棚,3 000 只搭建10 個鴨棚。
3)安裝滅蚊燈。共安裝了6 個滅蚊燈(3 個大的、3 個小的),滅蚊效果非常好,每天早上可以收集蚊蟲3~5 kg,既給鴨子增添了一道美食,又大大降低了田間害蟲基數。
再生稻育秧時間宜在3月23日左右進行,為防止秧苗出苗后凍死,要采用育秧大棚統一育秧。
宜在4月20日左右(秧齡20~25 d)移栽再生稻秧苗。
1)與銷售商簽好協議。打好預防針,一般在7~10 d 內由銷售商代養,10 d 后開始進鴨苗,進苗時,按照100~150 只標準分群隔開飼養2~3 d,防止踩踏死亡。
2)確定投放時間。宜在5月20日左右向再生稻田投放鴨苗(一般在秧苗返青、開始分蘗時投放鴨苗),田間水層要淺,以鴨腳能踩到表土為宜。
3)確定投放量。按20 只/667 m2為標準投放,因田塊差異,也可靈活掌握投放量。
4)確定喂食時間。小鴨早晚各喂1 次,大鴨每晚5 點鐘喂1 次,喂食量不宜太猛,否則,鴨子不下田工作,不活動,還容易撐死。
鴨子離開了水不能生存,稻田分蘗后期又必須曬田,這樣曬田與養鴨產生了矛盾,為了二者兼顧,可選擇錯開曬田,也可以暫時利用水坑、渠道、堰塘養鴨,保證鴨子有水喝、有活動場所。
鵝具有敏銳的聽覺,警覺性強,反應迅速,叫聲響亮,且具有一定的攻擊性,一般6.67 hm2放3~5只成鵝即可預防。
為了避免傷害稻子,7月25日左右,在稻子抽穗揚花后,將鴨子收回集中喂養。
鴨齡3 個月左右時(8月底~9月初),要及時出售,以免因鴨子個體偏大而導致喂養成本偏高。
1)能夠有效控制草害。鴨子在田間取食及穿梭,能夠除掉雜田間草、控制田間草害。放鴨的田塊不需用化學除草劑,每667 m2可節省開支30 元(機插田一般拌尿素撒1 次,然后再用噴霧器打1 次)。10 hm2稻鴨田可節約農藥成本4 500 元。
2)能控制無效分蘗。由于受鴨子在稻田穿梭活動的影響,秧苗腳根部老葉及幼芽受到了限制,無效分蘗減少,有效分蘗營養充分,成穗率高。
3)減少了紋枯病發病率。秧苗根部的死葉及雜草被鴨子腳清理得干干凈凈,消除了病菌滋生的環境,使稻鴨田紋枯病發病率減少。
4)有效預防了螟蟲、飛虱、卷葉螟等蟲害。由于鴨子活動范圍廣泛,加之吃掉了很多幼蟲和成蟲,從而降低了田間蟲害基數,減少了田間落卵量,大大減輕了蟲害。
5)減少了肥料使用量。在稻鴨共育期,鴨子向稻田排泄糞便,隨鴨子活動、隨水流攪拌,鴨糞肥被水稻充分吸收,這樣既無污染、安全環保,又肥效顯著,使稻谷長勢良好,每667 m2稻田節約肥料成本40 元。
6)提高了農產品質量效益。“稻鴨共育”田塊的整個再生稻沒有用化學除草劑和化學農藥,純綠色產品。由于再生稻抗稻瘟病較弱,防稻瘟病必須用生物農藥。合作社用短穩桿菌、金龜子綠僵菌2 種生物農藥對“稻鴨共育”田塊進行了普防,再生稻大米品質更上了一層樓。
1)經濟效益。一是開支。合作社進小鴨3 000 只(6元1 只)計18 000 元,圍欄10 000 元,建鴨棚6 000元,人工工資6 000 元,購飼料8 000 元,買滅蚊燈4 000 元,合計開支52 000 元。二是收入。3 000 只鴨按90%成活率2 700 只計,預計出欄時25 元/只,計67 500 元。節約農藥成本13 500 元,節約肥料成本6 000 元,可以增加3.5 萬元經濟效益。稻鴨田的再生稻米16 元/kg,比普通再生稻米10 元/kg高出6 元/kg,增加15 萬元經濟效益。“稻鴨共育”項目可以為合作社增加18.5 萬元經濟效益。
2)社會效益。項目實施的效果,得到了各級領導、種養合作社及農戶的認可與肯定。可以大面積推廣“稻鴨共育”模式,這樣不僅能使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而且有利于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提升農產品質量和品質、確保農業生產安全,稻鴨共育是發展循環農業的有效途徑。
3)生態效益。“稻鴨共育”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化肥及農藥使用量大幅減少,減少了對土地影響,而且再生稻第二季長勢良好,具有顯著的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