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壽柱
河北省廊坊市農業農村局,河北廊坊065000
豬痢疾又叫豬血痢,是由豬痢疾密螺旋體引起的一種嚴重的腸道傳染病,世界各地均有爆發。該病由于傳染性強,危害性嚴重等特點,被國內外獸醫界重點關注,同時該病的發病機理和診斷方法等也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研究。為減少養殖戶因豬痢疾而產生經濟損失,筆者對豬痢疾的發病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針對性的治療措施,為相關養殖人員提供參考。
豬痢疾又稱血痢,病豬癥狀主要表現為粘液性出血腹瀉。豬群2~4月齡最易感染此疾病,斷乳仔豬發病率極高,死亡率達30%左右。研究顯示,豬痢疾短螺旋體為該病病原,短螺旋體在與一種或者多種微生物共同作用下,最終導致豬痢疾病變[1]。病豬初期排便為黃色稀糞,帶血或混有黏液。病豬病情嚴重時,排便失禁,含大量膿性流體及血塊。后期,病豬出現消瘦,脫水,精神萎靡,后肢踢腹,行走無力的現象。病豬排出的糞便攜帶有大量的病菌,康復豬的帶菌率也極高,因此易出現感染復發。
豬舍易潮濕、衛生條件差為各類病菌的滋生提供了條件。一旦病原滋生,易在惡劣的環境中迅速傳染蔓延。豬體感染病原后,在1~4 d 內,糞便中便會出現螺旋體,而誤食感染的糞便正是豬痢疾傳播的自然途徑。對仔豬而言,因其免疫力弱,消化道未發育好,病原體刺激腸黏膜后會引起其他炎癥,更易誘發該病。這是仔豬易爆發豬痢疾的原因之一。
母乳豬攜帶病菌、營養不良、飼料霉變等是豬痢疾病發的直接原因或影響因素。母乳豬體內攜帶病菌或乳頭被病菌感染,豬仔進食時會將病原引入體內,引發疾病。飼料配比不當或質量低下會引起豬群營養不良、消化機能紊亂、免疫力低下,為病原的侵入打開了大門。同時飼料霉變極易引起豬痢疾的發生。
環境溫度變化、飼料成分的突然改變、長途運輸等都有可能作為應激因素誘發豬痢疾[2]。嚴冬酷暑會帶來溫度大幅度的變化,如果養殖人員未提前做好應對措施,如未及時添加保溫草墊或未及時做好防暑工作等,會導致部分豬體產生應激反應,誘發該病。同時營養配比的突然變化,會造成個別豬體短時間適應不了,引起消化不良性腹瀉,造成其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風險。
引入病豬或病菌攜帶豬會直接導致豬群病癥的傳染和病發。在選擇仔豬建欄時,篩選過程中需盡量避免從得過豬痢疾的養殖場引入。若有引進種豬的需要,需將新引進豬群隔離1~2 個月,做好檢疫措施,確定所引進豬群無異常之后,方可與其他豬群一起飼養。對于已痊愈的病菌攜帶豬,病原體會較長時間留在其體內,同時其糞便中也會攜帶有大量的病菌,易出現其他健康豬誤食帶菌豬糞便引發感染或者蚊蟲攜帶傳播病原的情況。
因豬群生活特點及排便的原因,豬舍通常存在污水、濕臭的情況。在此衛生條件下,勢必容易滋生病菌。因此,保持豬舍環境衛生是預防豬痢疾發生的有效措施之一。養殖人員應對豬舍進行有效通風,及時引入新鮮空氣,保持豬舍干燥。充分做好豬舍清掃和殺菌消毒工作,清除衛生死角的殘留病菌。較常見做法有:使用燒堿溶液(3∶100)或者石灰水(10∶100)對豬舍環境進行每周1~2 次的消毒,同時用百毒靈兌水(1∶600)對豬體進行消毒。注意不要長時間使用同種化學消毒液。對豬群排出的糞便,需做到及時清理,進行發酵或做其他科學處理。同時做好滅蚊防蠅以及避免蠅鼠蚊蟲等通過病菌攜帶傳播病原體的情況。
斷奶仔豬發病率之所以高,正是與其較低的抵抗力和免疫能力相關。提高仔豬抵抗免疫能力是預防豬痢疾的有效途徑。飼養人員一方面要提供充足干凈的水源,保證飼料質量及營養配比,杜絕霉變飼料。另一方面可在飼料中添加免疫藥物,如桿菌肽鋅等,以增強豬群的抵抗免疫能力。此外,對母豬和仔豬進行計劃免疫也逐漸被應用到豬痢疾的預防中。
總之,養殖人員一定要做好豬痢疾的預防工作,杜絕源頭引入,切斷傳播途徑,增強豬群自身免疫力,以避免遭受經濟損失。一旦發現疑似豬痢疾癥狀,必須及時對疑似病豬進行隔離治療。緊急救治可選擇添加和注射相關藥劑,如在豬飼料中添加痢菌凈、汰彌啉;給病豬注射慶大霉素等。也可選擇用生石膏、甘草、赤芍、梔子、桔梗、茯苓等中藥水煎喂食,每天20 mL,連服7 d 左右[3]。待病豬病情穩定后,可繼續選用黃連、黃柏、黃岑、杞子等水煎后加入飼料,連續服用4 d,以增強其抵抗力[4]。值得注意的是,豬痢疾的傳染性強,易復發,必須堅持科學用藥,同時加強綜合管理才能起到較好效果。如豬群中爆發較大規模的豬痢疾,最好全群淘汰,對豬舍進行徹底消毒,并空舍3 個月或以上,經檢疫確認后,才能再次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