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薇薇
遼寧省凌源市城郊動物衛生監督所,遼寧凌源122500
當前,我國養豬業興旺發展,但豬瘟仍是危害養豬業最嚴重的傳染病之一。近幾年來,豬瘟多以散發性的流行形勢和非典型癥狀慢性經過為普遍特征,且仔豬感染呈上升趨勢,嚴重影響我國養豬業的發展,尤其在高飼養密度和衛生條件差的養豬場產生的危害性更大。
豬瘟病毒屬有囊膜的RNA 病毒,其粒子直徑為34~50 nm,呈球狀或六角形體,單股正鏈RNA基因組,目前認為豬瘟病毒只有1 個血清型,但致病力有強弱之分,溫和毒株產生亞急性或慢性感染,慢性呈纖維素性壞死性腸炎,后期常有副傷寒及巴氏桿菌病繼發;而強毒株則引起發病率和致死率均高的急性豬瘟,急性呈敗血性變化,實質器官出血、壞死和梗死。
1)零星散發為主,常發生在規模化豬場,且多表現為母豬繁殖障礙,產生病豬或出生3 d 后發病,7日齡左右和斷奶前后15~16日齡仔豬有較高發病率,發病率較低的是育肥豬和種豬。
2)免疫豬群常有發生。豬群擁擠、飼養管理不佳、通風差,接觸頻繁,也可引起該病的發生與流行。此外由于存在非典型豬瘟和典型豬瘟共存、隱性感染和持續感染共存、帶毒綜合征和免疫耐受共存等新特點。
3)自繁自養豬場發病率低,通過外引豬苗的規?;B豬場發生豬瘟的概率高,多數在引入后10~15 d 內發病,這說明通過交易與運輸對豬瘟的傳播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病豬精神沉郁,體溫升高,呼吸急促,腹下、四肢下端等皮膚呈紫紅色,并有出血斑點為特征的病例。主要癥狀表現為病豬高燒持續不退,體溫升高達41~42 ℃,稽留熱,精神沉郁,食欲減少甚至廢絕,昏睡,糞便干燥,個別腹瀉,糞便呈灰黃色,在耳根、嘴唇、臀部、背部、下腹部等處出現紫紅色的出血斑,眼睛分泌物增多、眼結膜潮紅,有的出現神經癥狀如共濟失調、抽搐、圓圈運動、仰臥于地四肢呈游泳狀劃動,有的口、鼻有淡紅色泡沫流出,有的后肢無力、關節腫脹站立不穩,有的病豬出現空口磨牙、嘔吐等癥狀,病豬有喘氣、咳嗽等呼吸道癥狀,后期呼吸困難。剖檢常見淋巴結腫大出血,皮膚、腎被摸及切面有出血點,表面病灶呈黃白色;喉頭和會厭軟骨有不同程度出血,脾臟不腫大,邊緣有大小不等不規則的暗紅色梗死灶。
目前,地區散發性流行及非典型豬瘟癥狀的發生,特別是近年來國內外應用單克隆抗體對C- 株檢測時發現有不同的反應模式,豬瘟免疫屢屢失敗等,表明豬瘟病毒的抗原性有可能存在變異,從而有人對傳統弱毒疫苗提出了質疑。
在疫苗使用中,注射劑量不夠,疫苗沒有按冷藏要求保管,長時間處于高溫下或疫苗稀釋時間過長,疫苗的效價都會下降是直接影響到防疫質量的關鍵問題。
母豬帶毒現象在凌源地區相當普遍,妊娠母豬中帶毒母豬比率高達41%。先天感染豬瘟的仔豬產生后天免疫耐受性,經反復注射疫苗不產生抗體,成為持續性感染的帶毒豬。帶毒母豬通過垂直傳播和水平傳播造成豬瘟的持續感染。如果這種豬被誤作后備種豬培養,將形成新的帶毒種豬群,這樣會導致豬瘟傳染惡性循環鏈的形成。
防疫注射時不嚴格消毒,就會帶毒帶菌,必然引發潛伏期內的豬瘟病豬,通過針頭帶毒傳播疾病。因此,注射疫苗時要做好充分的消毒準備,避免發生交叉感染。
每當換季時,應使用豬瘟病毒血清和清瘟敗毒的藥物摻入飼料中連續喂食15 d 進行預防。當發現生豬感染豬瘟時,應立即將病豬隔離。并使用強效的消毒藥品對環境、欄舍和用具徹底沖洗,對豬舍進行徹底消毒,病死豬集中焚燒深埋處理。
對已經感染豬瘟的病豬進行治療時,需要向病豬注射抗豬瘟血清。并在病豬的飲水與飼料中添加適量的小蘇打以清除腸胃,有效加快豬瘟病毒排出體外。當發現病豬的糞便正常以后,可給病豬投喂少量的多元維生素。每天消毒1 次,直至不再出現新病例并且所有病豬痊愈1 周后。在豬瘟清除之后的1 周內,可按藥物劑量使用相應的抗生素進行為期15 d 的預防?;疾∝i注射免疫球蛋白5 mL/頭或豬瘟血清5~8 mL,對病情較輕的豬用氧氟沙星和鏈霉素輔以維生素C 等進行對癥治療。
養豬場要加強養殖環境的科學衛生管理,按時清掃、消毒,保證豬只營養充足,從而提高豬只免疫力,使豬瘟疫情得到控制,才能減少疾病造成的影響。
養豬謹防蛔蟲病
夏秋季節是豬蛔蟲病的高發季節,現在正處秋季,提醒養殖戶秋季養豬謹防豬蛔蟲病。
病因:豬蛔蟲病是由寄生在豬小腸中的蛔蟲引起的一種豬常見性寄生蟲病,發生此病的原因大多是飲水和飼料不干凈。
癥狀:豬蛔蟲病的癥狀成豬表現不明顯,主要是小豬,患病的小豬主要表現為消瘦、貧血、被毛粗糙、生長緩慢。嚴重時可引起豬膽道、腸道阻塞或破裂、死亡。
預防:1)保持豬舍環境衛生,經常用2%- 3%火堿水消毒欄圈及其用具。
2)保持飲水衛生,定期檢查水質,保證豬的飲水安全。
3)不喂變質、過夜飼料。
治療:對患豬可用敵百蟲,100 mg/kg,內服,1 次/d,連用2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