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倩 惲洪良
1.江蘇常州市新北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江蘇常州213022;
2.江蘇常州市新北區孟河鎮農村工作局畜牧獸醫科,江蘇常州213138
草魚水霉病也叫做膚霉病、白毛病,在水產養殖中十分常見,本病能夠通過不同魚類間相互傳播,具有較大的危害性。草魚水霉病的發生原因復雜,拉網、排污的過程中操作不當造成的體表損傷,應激因素的刺激,環境條件過差等都會使真菌侵入機體,導致組織壞死,從而引發患病。
水霉病的主要病原是水霉菌,此種致病菌能夠通過有性生殖進行繁殖,所以使用低劑量的藥物難以將其消滅。自從孔雀石綠被研究證實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等危害,我國水產養殖行業已禁止使用孔雀石綠作為消毒劑。筆者認為要充分考慮草魚體表損傷、免疫力、環境溫度等多種因素對發病的影響,采取綜合防控措施,才能有效降低草魚水霉病的發病率。
在患病初期,難以通過肉眼辨別出患病癥狀,隨著水霉菌在草魚傷口處的大規模繁殖,開始入侵上皮組織,此時可觀察到草魚體表出現的白色或黃色菌絲,形態呈棉絮狀。患病草魚分泌大量的黏液,同時煩躁不安,攝食狀況不良,病情嚴重者傷口處會形成潰瘍,繼發細菌性疾病或感染寄生蟲而死亡。
水霉菌廣泛存在于養殖水體中,通過孢子的形式進行傳播,其對水體環境的適應能力強,在pH 4~11、水溫5~30 ℃的環境下都能生長繁殖,而pH 6~9、25~30 ℃的環境條件最適宜生長。在草魚養殖生產過程中,水霉菌一直在水體中繁殖,但是繁殖速度會受環境的影響。因此,草魚自身免疫力以及水溫的控制,對防控草魚水霉病有關鍵性的影響。每年12月至次年4月是水霉病的高發期。在大多數情況下,水霉病是慢性病的一種,一旦患病很難完全康復,但單純的水霉菌感染,不會造成大批的草魚死亡,如果出現繼發細菌性感染,死亡率會明顯增高。
自從孔雀石綠被研究證實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等危害,我國水產養殖行業禁止使用孔雀石綠作為消毒劑。國內水產養殖行業已研制出一些對水霉菌有良好抑制效果且毒性較低的防治藥物,主要有以下6 種:2%二硫氰基甲烷、復合樹酯酸銅、氯化鈉、過氧化氫、中草藥制劑和生化防腐酸制劑。但這些藥物在實踐應用中受水溫以及養殖環境的影響較大。因此,在使用過程中需要合理確定用量以及使用頻率,以防草魚出現藥物急性中毒的現象。
2%二硫氰基甲烷水解后具有良好的殺菌作用,可以用于草魚水霉病的防治。藥物用量為養殖水體使用0.15~0.20 mL/m3,加水稀釋后潑灑至養殖水體中,在酸性水體的養殖環境下,防治效果更加顯著。
復合樹酯酸銅作為一種有機銅制劑,對水霉菌的抑制效果明顯。使用復合樹酯酸銅預防草魚水霉病的用量為養殖水體使用5~10 g/m3,加水稀釋后潑灑至養殖水體中。或者是以養殖水體使用10~20 g/m3的劑量,浸浴25~30 min,防治效果良好。
高濃度的氯化鈉能夠通過滲透作用使細胞脫水進而達到抑制致病菌生長繁殖的作用。使用氯化鈉防治草魚水霉病的用量為養殖水體使用30~50 kg/m3,通過浸浴的方式,每次浸浴時間控制為5~10 min,嚴重的需要浸浴2~3 次。此外,使用氯化鈉進行水霉病防治的過程中也可以配合使用旱煙草桿,每天1次,連續使用2 d[1]。
過氧化氫具有強氧化性,可以對菌體蛋白質造成破壞,使水霉菌死亡。使用過氧化氫防治草魚水霉病的用量為養殖水體使用500~1 000 mL/m3,浸浴10~15 min,嚴重的需要浸浴2~3 次。
部分中草藥含有抗菌成分,能夠破壞水霉菌的細胞結構,并干擾其代謝,以達到抑菌的目的,同時中草藥還能夠提高草魚的免疫力,進而達到防治疾病的作用。中草藥里面黃連、川楝子、烏梅對水霉菌的殺菌效果顯著。使用方法可參照如下:以養殖水體4 kg/m3的用量添加中藥煎煮液,浸浴25~30 min,每天1 次,連續4 d。如果使用五倍子、虎杖、黃芪等中草藥,需要增加藥物用量為黃連的2~3 倍[2]。
生化防腐酸能夠通過滲透作用使致病菌細胞組織內的蛋白質變性,干擾細胞內酶的相互作用,以抑制致病菌對營養的吸收與利用,進而達到抑菌的作用。生化防腐酸對水霉病的抑制效果良好,加水溶解后潑灑至養殖水體中,使用量為水體10~20 g/m3,浸浴30 min。較為嚴重的,增加用量至水體30~80 g/m3,浸浴30 min[3]。
水霉病在養殖水體中的存在十分廣泛,且能夠通過不同魚類間相互傳播,難以根治,對水產養殖業的危害嚴重。除了使用藥物對水霉病進行防控以外,還需加強養殖管理,在拉網、排污等過程中要注意操作規范,避免損傷草魚體表,合理控制養殖水體的溫度,積極防治細菌性疾病以及寄生蟲疾病的發生。通過綜合性的防控措施,能夠有效降低草魚水霉病的發病率,提高草魚養殖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