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禮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民生、科技等領域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科技創新作為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始終與國家發展同步,從打基礎、建設施、組隊伍、補短板開始起步,經過多年持續努力和改革發展,取得了今天這樣的成就,發揮了引領和先導作用,為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國家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科技創新這40年發展歷程可劃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1978年中央召開全國科學大會為標志,科技界率先撥亂反正,恢復正常科研秩序,重建了科技創新的發展基礎,迎來了“科學的春天”。“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我國科研基礎、科研秩序遭到嚴重破壞,幾乎處于停頓狀態,中國科學院所屬研究所最少時只剩下10個。1978年3月18日,中央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在科技界率先解放思想、撥亂反正,落實了知識分子政策和待遇,大批科研人員重新走上科研崗位,恢復和重建了科研機構、科研基礎和科研制度,打開了與西方發達國家科技交流合作的窗口。科研工作走上正軌,科研人員煥發活力,開啟了中國科技事業全面發展的新階段。

2018年5月23日,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示范項目——中廣核防城港核電二期工程3號機組穹頂吊裝順利完成。
第二階段以1985年中央發布《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為標志,著力推動科技服務經濟建設和充分激發科研人員活力,逐步打開了科技創新的發展局面。中央通過實施“穩住一頭,放開一片”政策,改革撥款制度,建立科研合同制等,逐步破除了計劃經濟體制下科技管理的弊端。通過創辦高新技術園區、支持科研人員停薪留職“下海”等方式,進一步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在改革開放大潮中,1980年,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陳春先在北京中關村成立了第一家民營企業。之后,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柳傳志創辦了北京計算機新技術發展公司,也就是聯想集團的前身。還有一大批研究所和科研人員在中關村創辦了企業,掀起了高科技創業的第一波熱潮。中關村也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和高技術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地標。通過科技體制改革,加強了我國的科研基礎和能力建設,理順了科研管理體制,精干了科研機構和科研隊伍,調動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緩解了科研經費不足等問題,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取得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等一些有標志性意義的成果,奠定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基礎。
第三階段以1995年中央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為標志,著力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加快構建面向21世紀的科技創新發展格局。在世紀之交,以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為核心的科技與產業革命已經興起,深刻影響和改變了全球經濟的發展格局。1995年,中央作出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把科技創新置于國家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快建設面向21世紀的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1998 年,支持中科院實施知識創新工程,作為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試點。支持大學實施“211”和“985”工程,加快建設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國家科研機構和一流大學。加強量子通信、中微子研究、載人航天與空間探測、超級計算、計算機芯片等世界重要前沿方向和關鍵核心技術方面的重點布局。啟動建設同步輻射、超導托克馬克、上海光源、“神光”高功率激光裝置等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同時,中科院1994年率先實施面向海外高層次人才的“百人計劃”,吸引一批海外優秀人才回國工作,這些高層次人才大部分成長為我國21世紀的科技領軍人才,帶動我國科技創新整體水平提升,也有效解決了當時的人才斷層問題。
在科教興國戰略部署下,我國科技投入逐步加大,科技創新跟上了世界科技發展的步伐,開始走向世界舞臺。特別是抓住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發展的機遇,形成第二波創業熱潮,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等加速成長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企業。取得一批具有世界影響的科技成就,比如成功發射“神舟”系列飛船;作為六個國家之一,參與全球人類基因組計劃;產出了鐵基超導、龍芯系列芯片、生命起源與演化等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國際高水平科技論文開始快速增長。
第四階段以2006年中央發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為標志,科技創新進入自主創新能力躍升的快車道。規劃綱要確立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明確了“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部署了16個科技重大專項,涉及信息、航空航天、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能源資源環境、人口健康等重大緊迫問題,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升重大原創能力,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人口健康和國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為推動規劃綱要全面實施,中央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2006年以來,我國R&D經費年均增長達到20%左右,超過GDP的增速;出臺一批激勵政策和改革舉措,實施“千人計劃”和“萬人計劃”,進一步推動我國科技創新加速發展。
第五階段以黨的十八大為標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創新也進入了新時代,開啟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6年,黨中央、國務院召開了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出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召。2017年,黨的十九大進一步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明確提出科技創新三步走戰略。圍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
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方面。2013 年 7 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科院,要求中科院加快實現“四個率先”。為貫徹落實“四個率先”要求,中科院制定了“率先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實現“四個率先”;到 2030年產出一批具有標志性、引領性的重大創新成果,全面實現“四個率先”。2014 年8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對“率先行動”計劃作出重要批示。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瞄準國際科技前沿,布局一批體量更大、學科交叉融合、綜合集成的國家實驗室,使之成為搶占國際科技制高點的重要戰略創新力量。
重點區域科技創新布局方面。中央要求加快將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形成引領發展的原始創新策源地和國家創新高地,加快培育和發展一批高端產業,有力輻射帶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的創新發展。同時,加快建設合肥、成都、南京、西安等一批區域創新中心。
組織重大科技攻關任務方面。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以2030年為節點,選擇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集中力量、協同攻關,為攀登戰略制高點、提高我國綜合競爭力、保障國家安全提供支撐。目前已明確航空發動機、量子通信、智能制造和機器人、深空深海探測、腦科學等17個項目。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方面。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出臺一系列重大改革發展舉措,包括科技項目管理改革、科技成果轉化三權分置改革、“三評”改革等。這些改革舉措對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歷程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科技事業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2017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支出達到1.76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二;研發強度達到2.15%,科技進步貢獻率增至57.5%。重大成果競相涌現,一些前沿方向開始進入并行、領跑階段,科技實力正處于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
基礎研究方面。我國高水平國際科技論文總量已占全球的18.6%,位列世界第二;化學、材料、物理等學科居世界前列,中科院連續6年在全球科研機構自然指數排名中位列首位。鐵基高溫超導、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多光子糾纏、中微子振蕩、干細胞、利用體細胞克隆獼猴等取得重要原創性突破,“悟空”“墨子”“慧眼”、碳衛星等系列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這些重大原創成果在國際科技界產生重要影響。
戰略性高技術領域。取得一批空間探測方面重大創新成就,如“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和“玉兔號”實現月球探測,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交會對接,空間冷原子鐘空間科學實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標志著我國空間探測已進入世界領先行列。“蛟龍號”、“探索一號”科考船、“海斗號”無人潛水器等成功完成深海探測任務,使我國在深海探測方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國產航母、大型先進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核電等一批突破性進展,使我國在事關國家戰略利益的若干重大創新領域占據有利地位。

2016年9月25日,位于貴州黔南州平塘縣大窩凼的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FAST)宣告落成啟用。
技術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方面。2017年,我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138.2萬件,總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國2010年起就成為世界第一大制造國,2016年高技術產品出口額為4960億美元,是美國的3.2倍。在2018年世界500強企業中,中國有120家企業上榜,數量位居世界第二,華為、阿里巴巴、騰訊、聯想等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科技企業。在全球獨角獸企業中,中國有98家,僅次于美國。此外,取得復興號高鐵、特高壓輸變電、雜交水稻、移動通信、第三代核電“華龍一號”等一批重大突破,顯示出我國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持續攀升。
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目前,我國科技人員總量已達535萬人,規模位居世界第一;在校學生3650多萬人,每年畢業的博士生近5.5萬人,位居世界第一;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生力軍。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目前,我國已建成運行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大科學裝置55個。比如,中科院牽頭建設的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與號稱“地面最大的機器”德國波恩100米望遠鏡相比,靈敏度提高約10倍,將在未來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施的地位,目前已發現44顆新脈沖星。中科院牽頭建設的散裂中子源2018年通過國家驗收,使我國躋身世界四大散裂中子源行列,為科學研究和產業創新提供了功能強大、技術先進的研究平臺。
總體來看,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科技創新從過去基礎差、底子薄、起點低的狀況,經過五個階段的發展,一步一個臺階、穩步提升發展,很多領域進步迅速,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在每個關鍵階段,黨中央都作出了科學的頂層設計和重大戰略部署,在方向上、戰略上、政策上、措施上都體現了全局性、前瞻性和連續性,有力指導和推動了我國科技創新不斷邁向更高水平,為科技創新發展提供了根本保證。
展望未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廣大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決心、有能力,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不斷產出重大創新成果,在解決卡脖子問題上發揮關鍵作用,不斷培養造就一大批科技領軍人才和拔尖人才,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