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富

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使命。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組織實施大規模扶貧開發,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確定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親自掛帥、親自出征、親自督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通過扶貧開發,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貧困地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獲得感明顯增強。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步伐加快,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脫貧能力顯著提升。
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農村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7.7億人減少到2017年的3000多萬人,減少了7億多人。貧困發生率由1978年的97.5%下降到2017年底的3.1%。黨的十八大以來,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6853萬,年均減貧1370萬人,比前幾輪扶貧規劃年均減貧規模翻一番,打破了以往新標準實施后減貧人數逐年遞減的格局。貧困縣減少153個,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取得突破性進展。預計到2018年底,我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減少85%以上,貧困村退出80%左右,貧困縣摘帽50%左右,向實現脫貧攻堅目標邁出堅實步伐。
改善了貧困地區農村發展條件。貧困地區新建改建農村公路50多萬公里,解決了1400多萬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易地扶貧搬遷870萬貧困人口,危房改造700萬貧困農戶,自然村通電接近全覆蓋,71%的自然村通了寬帶,完成9.7萬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任務,累計救治420多萬大病和慢性病貧困患者,貧困地區發展瓶頸制約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促進了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貧困地區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呈現出新的發展局面。2012年以來,貧困縣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幅度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2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10.4%,比全國農村平均增速快2.5個百分點。通過產業扶貧,貧困地區特色優勢產業和電商扶貧、光伏扶貧、旅游扶貧等新業態快速發展,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明顯增強。通過易地扶貧搬遷、退耕還林、生態扶貧等,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通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基礎條件明顯改善。
培養錘煉了大批優秀干部。黨的十八大以來,先后有300多萬縣以上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干部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與當地干部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了解了國情民情,轉變了工作作風,得到了歷練,經受了考驗,提高了群眾工作和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成為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
提升了農村基層治理能力。貧困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常年駐村幫扶,加強了基層基礎工作。通過組織開展貧困識別、精準幫扶、貧困退出和大規模輪訓,農村基層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顯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明顯增強。
在長期的扶貧開發實踐中,我國積累了寶貴的扶貧工作經驗,形成了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不同政治傾向的國際組織,對于中國扶貧開發的成就和經驗都給予高度肯定。
堅持黨的領導,發揮制度優勢。不斷加強和改善黨對扶貧工作的領導,建立強化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抓扶貧。實施跨部門的扶貧工作協調機制,按照中央扶貧工作重大決策部署制定政策舉措,組織實施項目。國家建立扶貧工作組織領導機構,不斷提升扶貧工作隊伍的能力。全面強化貧困地區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切實提升貧困村黨組織的戰斗力。充分利用各種傳媒手段,為扶貧工作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建立最嚴格的考核制度,督促各地、各部門落實扶貧工作責任。
堅持改革創新,將扶貧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布局。改革開放40年來國民經濟健康快速增長,為大規模減貧奠定了物質基礎。國家在制定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過程中,始終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居民收入差距作為重要目標。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連續制定三個中長期扶貧規劃,分階段明確扶貧對象、奮斗目標、主要途徑、政策措施、組織保障,持續推進扶貧事業。“十三五”期間,國務院單獨編制實施了脫貧攻堅專項規劃。不斷創新扶貧開發體制機制,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建立并完善脫貧攻堅責任、政策、投入、動員、監督、考核等六大體系,使新時代扶貧工作煥發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堅持與時俱進,分階段確定扶貧標準和目標任務。從國情出發確定扶貧標準,是制定國家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的前提和基礎。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國家根據貧困人口特征變化,先后三次確定扶貧標準,讓改革和發展成果惠及更多貧困群眾。現行貧困標準在基本生存需求以外,考慮了教育、衛生、住房等發展需要。根據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制定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根據當地實際制定高于國家扶貧標準的地區扶貧標準”的政策。每一次標準調整后,國家規劃的目標任務都是逐步減少該標準下的貧困人口。
堅持精準方略,采取有針對性的扶持措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減貧的驅動力量包括制度變革、經濟增長拉動、普惠政策覆蓋、專項減貧計劃,針對不同階段的主要致貧因素,這些措施發揮不同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農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貧困人口的大幅減少,黨中央明確提出了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要求做到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根據致貧原因分類施策,通過發展生產脫貧、轉移就業脫貧、易地扶貧搬遷、社會保障兜底、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生態扶貧、資產收益扶貧等途徑脫貧致富,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的問題,全方位保證扶貧脫貧質量。

2018年12月17日,工人在河北省內丘縣北程村一所“扶貧微車間”內加工服裝。
堅持廣泛參與,形成了跨地區跨部門跨領域的社會扶貧體系。組織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逐步形成東部省市對口幫扶中西部省區市的工作格局,同時動員全國支援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川、云南、甘肅、青海四省藏區。組織開展黨政機關定點幫扶貧困縣,探索完善行業扶貧政策的有效方式。鼓勵支持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個人參與脫貧攻堅,促進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相互交流,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廣泛弘揚。
堅持開發扶貧,激發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實施開發式扶貧方針,把扶貧開發作為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鼓勵貧困地區廣大干部群眾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在國家和社會各方面扶持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依靠科技進步和組織創新,通過發展產業、轉移就業、生態建設、扶貧搬遷、危房改造等多種途徑,實現脫貧致富。改善貧困地區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提高發展水平,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創造條件。發展貧困地區教育、衛生、社保等社會事業,為貧困人口建設覆蓋各方面的安全網。注重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深入細致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擺脫思想貧困、意識貧困。
黨的十九大把精準脫貧攻堅戰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繼續高位推進。中共中央、國務院制定《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三年攻堅的時間表、路線圖。下一步,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脫貧攻堅目標和現行扶貧標準,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扎實推動脫貧攻堅舉措落實,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
確保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嚴格執行現行扶貧標準,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持續推進“三區三州”攻堅舉措落地落實,加大“三區三州”外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支持力度。
解決影響“兩不愁三保障”的突出問題。組織開展貧困群眾飲水安全、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等的全面核查,采取針對性措施,把影響“三保障”的突出問題解決好,確保不留工作死角。
推進精準扶貧重點工作。進一步完善建檔立卡,加強數據共享和數據分析,為宏觀決策和工作指導提供支撐。強化駐村幫扶,更好發揮駐村干部脫貧攻堅生力軍作用。推進“五個一批”,因村因戶因人精準施策。嚴格貧困退出,按照貧困退出標準、程序嚴格評估,確保脫貧成果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
加大脫貧攻堅投入和監管。確保扶貧投入與打贏脫貧攻堅戰需求相匹配。完善縣級脫貧攻堅項目庫,健全公告公示制度,提高扶貧資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加大東西部扶貧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扶貧幫扶力度,進一步動員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公民個人參與脫貧攻堅。強化對各類扶貧資金監管,做到陽光扶貧廉潔扶貧。
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發揮典型示范引導作用,激勵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意識。加強實用技能培訓,幫助貧困群眾擺脫能力貧困。改進幫扶方式,強化扶貧措施與貧困群眾參與掛鉤。發揮村規民約作用,引導貧困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培育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做好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機銜接。貧困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主要任務是脫貧攻堅,確保焦點不散、靶心不變、力度不減。鄉村振興的相關政策措施,優先在脫貧摘帽縣村實施,保持政策支持力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研究謀劃2020年后減貧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