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改革開放的思想動員,始于真理標準大討論,由此,改革開放一開始便建立在遵循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礎上。正是基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改革開放40年進程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價值取向,至少鮮明地體現在三個方面。
改革開放是生產關系的深刻變革,而生產關系變革應基于生產力的性質及其發展的歷史要求。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是改革開放事業的本質要求。從鄧小平理論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都始終把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檢驗改革開放和全部工作的根本標準,并基于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態度,來設計和推動改革實踐。
40年的改革開放的確讓我們國家取得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歷史成就,而傳統計劃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轉軌的國家、向發達市場化和工業化轉型的發展中國家,轉軌過程大多伴隨著對生產力發展的嚴重破壞。以俄羅斯等為典型代表的前蘇東計劃經濟國家在轉軌過程中,除極個別外,大多生產力發展水平、經濟地位倒退;“拉美漩渦”“東亞泡沫”“西亞北非危機”中的發展中國家深深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無論經濟總量還是人均GDP水平,無論經濟結構高度還是社會現代化程度,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而不是縮小。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GDP總量從改革開放初期相當于美國的6.3%,上升至2017年相當于美國的63%,彰顯出中國改革開放對發展的有效推動,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蓬勃生命力。
把發展作為改革開放的首要,特別強調并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第一要務”“發展是永恒的主題”,尤其是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作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深刻體現。

小朋友在福州市倉山區湖嶺社區表演童謠舞蹈 《林則徐家訓——十無益》。改革開放40年間,民生加快改善,社會治理不斷完善,“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閃耀在中國共產黨的時代答卷。
科學社會主義的實踐必須尊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要求和規律——必須清醒地判斷社會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進而認識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對生產關系變革的要求,明確與一定發展歷史階段相適應的發展方式,根據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要求來確立發展理念和構建發展方式,以切實有效地推動主要矛盾的克服。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發展水平處于低收入的貧困階段,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落后的生產力水平極大地限制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顯現。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如何克服“貧困的陷阱”(又稱馬爾薩斯陷阱),迅速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成為證明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為此,在鄧小平同志推動下,我們黨制定了“三步走”發展戰略。事實證明,這一發展戰略符合中國國情,契合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演變的歷史特征。這種GDP快速增長的戰略,相對于改革開放初期及其后相當一段時期的中國經濟發展而言,既有迫切的要求,又有充分的可能。事實上,幾乎所有提出的增長目標都提前實現。
問題在于,伴隨“發展”這一永恒主題的歷史演進,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著歷史性變化。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所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必須樹立新的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進入新時代,無論供給側還是需求端,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約束條件均發生顯著的系統性變化,GDP快速增長所引領的發展方式本身固有的缺陷,逐漸成為克服社會主要矛盾所面臨的重要問題,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成為歷史的必然要求。進入新時代,發展難題不再是如何跨越“貧困的陷阱”,而是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國內經濟發展),如何應對“修昔底德陷阱”(國際政治經濟),等等。適應這種變化要求,我們黨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提出構建和培育現代化經濟體系,圍繞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要求,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努力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變增長動力,系統地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性舉措。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也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階級性的集中體現。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人民是閱卷人”。改革開放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實現中國人民的利益,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由中國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敗得失由人民作出歷史評價。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實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與其他發展理論和實踐的根本不同,也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真正動力源泉。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群眾觀點、解放生產力觀點,歸結起來都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的體現。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實踐探索、根本利益,是改革開放獲得舉世矚目發展成就的根本原因。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與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統一的。只有真正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有效地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創造條件。同時,也只有讓人民真正公平合理地享受到發展成果,讓人民利益作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最終利益的體現和歸宿,發展才有動力。
改革開放的成果由人民來評價與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衡量得失的標準是統一的。生產力標準是制度創新的評價標準,是一切生產關系變革的檢驗尺度和根據。以人民為中心則是強調人民是評價主體,是否真正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由人民說了算,由人民利益來最終體現。只有更充分地滿足人民根本利益,生產力的發展和解放才能獲得不竭動力,才能真正克服生產關系發展的種種歷史束縛。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要求是統一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堅持生產力標準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集中體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特征的集中概括,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追求的是以人民為中心,進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只有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才能夠真正體現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根本發展觀。所以,黨的十九大報告把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稱為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