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超

2018年12月21日,“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單日參觀人數突破6萬人次。
對改革開放最好的慶祝,就是認真總結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堅定不移地把改革推向前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所說:在這個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時代,我們絕不能有半點驕傲自滿、固步自封,也絕不能有絲毫猶豫不決、徘徊彷徨,必須勇立潮頭、奮勇搏擊,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為此,必須深刻理解改革開放的實質和本意,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新中國成立之初,由于沒有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基本上照抄、照搬蘇聯模式、蘇聯經驗,這在當時難以避免。客觀地說,中國當時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生產關系比較簡單,高度集權的蘇聯模式對于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用于重點建設,迅速奠定國家的工業化基礎,曾經發揮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生產力進步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蘇聯模式的弊端逐漸暴露出來。
然而,第一個五年計劃還沒有搞完,毛澤東同志就發現從蘇聯搬來的模式不適合中國國情,有點“水土不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蘇聯方面暴露了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們走過的彎路,你還想走?過去我們就是鑒于他們的經驗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現在當然更要引以為戒。”“我們的國家這樣大,人口這樣多,情況這樣復雜,有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比只有一個積極性好得多。我們不能像蘇聯那樣,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點機動權也沒有。”鑒于此,毛澤東同志鮮明地指出,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走中國工業化道路,并且形成了初步的發展思路,代表作就是《論十大關系》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由于種種原因,這個正確思路沒能很好地付諸實踐,中國走上了以階級斗爭為綱、頻繁發動政治運動的歧途,直至“文化大革命”。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以現代化建設為中心的政治路線,帶領中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揚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實質就是給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自由創造的空間,最大程度地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體制和政策的變化,釋放出巨大的社會活力,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20年的經驗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訓告訴我們,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政策不行。”
1984年10月,十二屆三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以下簡稱《決定》),這是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作出的第一個重要決定。《決定》認真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特別是城鄉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統一了黨中央的認識:必須按照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要求,進一步貫徹執行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方針,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以利于更好地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決定》鮮明地提出:“進一步解放思想,走自己的路,建設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就是我們這次改革的基本任務。”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些都表明,改革開放的實質和本意,就是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充滿生機活力、富有效率、開放包容、高度民主、法制完備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體制,促進生產力發展,推動社會進步。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興旺發達,就必須跟上時代,站在時代前列,而改革開放是跟上時代、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動力,是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根本途徑。
從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來看,社會進步的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革命,二是改革(改良)。革命是疾風驟雨式的,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力行動,其結果往往是政權更替和社會劇變。而改革則是主動自覺進行的體制和政策的調整。革命需要自下而上的發動,需要沖破現有的社會秩序和法律法規;改革則是自上而下的,有領導、有組織、有秩序地逐步進行。人類社會發展史表明,改革(改良)是社會進步的常態,革命則是非常態的。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改革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基本途徑。我國的改革開放就是中國社會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從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出發,主動自覺進行的體制變革和政策調整。這種變革和調整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反映了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望,充分調動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從而帶動了經濟發展,促進了社會進步、政治穩定和國家繁榮,因而得到全體人民的真誠擁護,也贏得全世界的好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得到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不是一成不變、僵化凝固的過程,而是生機勃勃、不斷發展、不斷變革、逐步完善的過程。新生的社會主義制度,如果不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文明的進步,不斷地調整和改革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就會窒息社會主義制度內在的活力和生機,阻礙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充分發揮。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向前發展的內在要求。有組織有領導有秩序地通過改革開放主動自覺地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某些方面,使新生的社會主義制度逐步發展完善起來,使社會主義制度所蘊藏的巨大發展潛力充分發揮出來,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具體體現,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莊嚴歷史責任。
從更廣闊的視野看,實施改革開放是為了遵循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吸收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成果。
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同志就明確指出:“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我們要“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企業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學的方面……以利于改進我們的工作”。
1984年,《決定》指出:“為了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必須認真總結我國的歷史經驗,認真研究我國經濟的實際狀況和發展要求,同時必須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管理方法。”
1992年春,鄧小平在視察南方的談話中進一步指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取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取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
可以說,改革開放政策的偉大之處,正是把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融入時代發展潮流。畢竟,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