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究其原因,我國探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尤其在經濟領域確立并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標志性概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創造性地將作為一種社會制度的社會主義與作為一種資源配置方式的市場經濟相結合,1992年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一提出,便引發廣泛討論和深入研究。
面對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成功實踐,部分西方國家不斷指責中國實行的不是市場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的說辭沉渣泛起;我國輿論中也刮起了一波“私企退出論”,被一些人解讀為民營企業家對市場信心動搖、預期不足。這一現象表明,盡管我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功,但一些人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仍然存在諸多疑惑。在“私企退出論”的背后,是一度甚囂塵上的“公有制與市場經濟不相容論”,具體又分為“國進民退論”“國退民進論”“國企低效論”。其中,既不乏老問題,又有新問題。歸根到底,只有從理論上把這些問題講清、講透,才能真正有效回應當前國內外一些質疑和否定之聲。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痹缭?998年,習近平同志在分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發展完善時就已經提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場偉大的社會實踐,進行這樣一場偉大實踐不能沒有與之相適應的科學理論作指導?!边@些話闡明了實踐發展與理論創新的辯證關系,重點突出了在實踐基礎上進行理論創新的必要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正是這樣一組對應關系。針對美國在貿易戰中對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污名化指責以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基礎上進行理論創新的現實需求,應當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一個全新的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全新的現代化經濟體制。事實上,從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實踐和經驗角度看,從現代化經濟體制去把握和全面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超越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的認知,又超越西方市場經濟的認知。
盡管我國在市場化改革中付出巨大努力,并且在理論層面論證了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兼容性,但按照西方邏輯,市場經濟只有一種模式、一套標準,即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在理論形態上表現為新自由主義的“私有化、市場化和自由化”。長期以來,這是內嵌著西方中心論的“主流”經濟學話語體系。
然而,市場經濟的理想彼岸并不是西方市場經濟,西方市場經濟也不是市場經濟藍圖,更不是市場經濟的標準模式。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成功實踐,一方面不斷突破西方市場經濟的認知束縛,另一方面也不斷豐富和發展市場經濟理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敖ㄔO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當前我國經濟領域建設的一個重大命題,涉及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等諸多方面。就經濟體制而言,“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正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描繪的新時代經濟體制藍圖。換言之,切中的正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因此,用“現代化經濟體制”來指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凸顯了1978年以來經濟體制改革的現代化歷程,又避免掉入西方國家設置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非市場經濟”的話語陷阱。

2018年11月2日,工人在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經濟開發區一民營果蔬加工企業包裝產品。
從現代化經濟體制層面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詞句之爭,同時有助于把握“現代化”的內涵。這里的“現代化”意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不同于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又不同于西方市場經濟體制。不同于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之處在于,社會主義經濟引進了市場機制,發揮了價值規律作用,充分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增強了經濟活力和效率;不同于西方市場經濟體制之處在于,在經濟實踐中實現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從而避免了完全市場化帶來的弊端。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成功實踐從來沒有把西方市場經濟當作理想模式輸入,更不用西方市場經濟模式來度量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事實上,當下中國已經在提出新發展理念、縮小貧富差距和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上,實現了對西方經濟學理論的超越。
面對當前中美貿易戰的嚴峻形勢,既要在理論上有力反駁一系列污名化指責,又要繼續發揮我國經濟體制優勢,發揮“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的優勢,在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強化市場有效、政府有為,保持國家競爭優勢。
“中國的崛起,絕不僅僅只是因為人口紅利、資源豐富、土地廣袤等比較優勢,這些只能理解為中國崛起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中國崛起既在于將靜態比較優勢如豐富廉價的勞動轉換為具有競爭力的制造業產品,更在于借助動態比較優勢的變化,發揮政府宏觀調控職能,通過產業政策的有效引導,推動經濟實現從勞動力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轉型升級。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也更好地推動世界發展,中國的世界與世界的中國是一個融合與互利的共同體。
中國道路證明,一個經濟體的成功需要處理好“改革”與“開放”的關系。面對在數百年時間里形成的發展差距,后發國家要實現經濟趕超,不能僅依靠新古典增長理論,如何從全球化的外部條件中獲益并轉化為自己的內生優勢實現較快增長,才是至關重要的。應注重市場化與國際化之間的相互推動,旗幟鮮明地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共同引導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方向發展。事實上,中國之治與西方之亂的鮮明對比,更凸顯了西方一不能處理好對內與對外的關系,二沒有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至少三次在公開場合強調了政治經濟學的重要性,并先后提及三個概念,即“政治經濟學”“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這一命題,肩負著“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的時代使命。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既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又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
一般而言,理論創新都是建立在實踐成就的基礎上。經濟學來自于經濟,沒有經濟的成功就不可能有經濟學的成功。同樣,沒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偉大成功實踐,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至少可以在兩個維度展開敘事,即在世界主義經濟學中尋求張力的國際維度、立足于中國改革開放40年偉大實踐經驗提煉的中國維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立足于提煉和總結國內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兼容性、政府與市場的辯證關系,從基本制度和資源配置等方面廓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總體原則和運行特征;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分析和闡釋改革與開放的互動關系,從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的層面揭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外開放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舉措。
可以說,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基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書寫了新時代“全球化”的嶄新篇章:改革開放40年,是我國不斷融入全球化的40年,同時也是中國經濟伴隨全球化而飛速發展的40年。在這一過程中,我國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應對全球化并以此打造開放型經濟,是一種外部性內部化的重要舉措。我國對外開放的經濟建設實踐至少具有兩方面的世界意義:一是豐富并發展了經濟全球化的內容,充分證明了打造開放經濟的正確性;二是雄辯地證明,不能簡單將具有不同比較優勢的國家通過對外開放取得的經濟成果,歸結為不公平的國際貿易。
1985年,鄧小平在會見美國高級企業家代表團時指出,“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問題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發展社會生產力?!备母镩_放40年后,我國社會生產力得到飛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在實踐中日益成熟。進入新時代,我國正面臨由“富”到“強”的歷史性轉變,這種“強”不僅僅是指“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強”,而且更指向立足我國經濟建設提煉的經濟理論一定要“強”。因此,從現代化經濟體系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并以此為基礎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將是新時代中國經濟學理論探索的一個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