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王煥玉生前在作報告
2001年,毫無黨委工作經驗的王煥玉臨危受命,主持高能所黨委工作。這一年,高能所剛剛進入中科院知識創新二期試點。科研方面,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尚未進行升級改造;管理方面,工作體制機制等都面臨著深刻變革。如何在復雜局面下落實好中央和上級的決策部署?如何在所長負責制下,發揮好黨委作用,凝聚高能所價值理念,打造促進科技創新的軟實力?王煥玉殫精竭慮。
構建新時期黨建工作整體框架。上任伊始,王煥玉領導開展了支部工作專項調研。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黨支部圍繞研究室中心任務開展工作的路徑,并通過修訂室、處務會章程等方式健全了保障機制;對高能所基層黨組織建設中面臨的問題進行前瞻部署,如結合散裂中子源建設,對異地黨建工作進行前期研究和部署。如今,高能所的異地黨建工作已經成為亮麗的名片,為推動異地大科學工程進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創先爭優”等重要活動中,王煥玉結合高能所實際,進行周密細致的部署安排,確?;顒优c科研工作兩促進。多年來,王煥玉重視人才培養、干部考核、青年發展、支部建設、離退休工作等,堅持每年對黨支部工作進行綜合評議,激發了各支部的活力。
在王煥玉擔任黨委書記期間,高能所黨委榮獲中科院京區“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多次獲評京區黨委黨務工作創新獎;所工會、團委、婦工委分別獲“全國模范職工之家”“五四紅旗團委”“婦女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深刻變革期,高能所黨建工作經受住了考驗。
高能所硬X射線衛星有效載荷總設計師盧方軍與王煥玉共事多年,他在追憶王煥玉的文章中提到:王書記就在這么一個秋雨天離我們而去了,退休返聘還不到一年。帶走他生命的,看起來只是一場關于他為之奮斗半輩子的X射線天文衛星的學術報告。但是,我們知道,真正導致他失去生命的,卻是幾十年來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夜以繼日的努力和壓力。這些年來,王書記“負重前行”,是高能所高能天體物理學科發展的功臣。
從大學畢業到退休返聘,40年來,王煥玉帶領團隊承擔了多個空間項目的研制工作。從嫦娥一號、二號搭載的X射線譜儀,到嫦娥三號搭載的X射線激發譜儀和暗物質衛星硅陣列探測器,他和同事們一起克服困難,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高能所粒子天體物理中心黨支部書記宋黎明回憶:“同事們都說他白天是書記,晚上是研究員。王書記白天處理所里的事務,晚上帶領課題組討論技術問題,他們團隊的組會總是在晚上進行。同事們經常聽車隊的司機師傅說,王書記晚上12點才會回家,上車后累得一句話不想說,坐下就睡著了?!?/p>
王煥玉的研究工作,多是在國外封鎖、國內缺乏參考資料、條件十分困難的情況下進行的。甚至外單位同事都說,高能所什么都要自己干,人員隊伍捉襟見肘。這些情況,他雖然嘴上不說,但作為領頭人,其實心里憋著一股勁兒:既要完成好現有的工程項目,也要通過項目去嘗試、發展新技術,鍛煉隊伍,為學科更長遠的發展打基礎。有了這樣的信念,壓力再大,他也敢扛。
擔任高能所黨委書記13年,王煥玉把開展豐富的學術活動、創建一流的治學環境和氛圍、形成民主學風和優良科研傳統作為研究所文化建設工作的核心內容,做了大量工作。王煥玉擔任副所長時分管教育,非常重視研究生的培養工作。作為研究生導師,他堪稱楷模。他的學生龔軻說:“王老師在百忙之中,依舊雷打不動地堅持每周三晚上8點召開研究生例會。例會有時討論非常激烈,會持續到晚上十一二點。例會結束時,天體樓三樓昏暗的燈光下,只剩下王老師和幾個學生的身影。這樣的例會一直持續到2016年,直到他的最后一個學生畢業才結束?!?/p>
為了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鼓勵學生、職工開拓視野,擴展思維,王煥玉充分利用所里的“創新論壇”平臺,邀請國際知名專家、學者作報告。全所各基層單位也積極搭建學習平臺,如“青年成長論壇”“科研道德講座”“支部交流年”“青年讀書會”等。經過十幾年發展,“創新論壇”已成為高能所規格最高的品牌學術活動,獲“中央國家機關基層黨組織十大學習品牌”榮譽稱號。目前,“創新論壇”共舉辦了312期,幾萬人次現場聆聽了報告。
除此之外,王煥玉還克服重重困難,領導籌建了高能所博展館,完善園區人文環境。博展館全面展現高能所建所40年來的發展歷程,保存了重要歷史文物,增加了全所職工對高能所歷史、現狀及未來的認識。在職期間,王煥玉還帶領相關部門增加園區的文化標識如正門的雕塑、“大云室”“高頻腔”和“對撞機儲存環磁鐵單元”等模型,完善職工文體設施的建設。潤物無聲的工作使高能所的文化和理念深入人心,并發揮著持久影響力。

王煥玉在實驗室
2014年10月,王煥玉從黨委書記的崗位卸任。時任北京分院黨組常務副書記馬揚表示:“高能所黨的各項工作有規有矩,井然有序,在很多方面為京區各所起到表率作用,為推動研究所科研發展作出重要貢獻,這都離不開王煥玉本人以及他帶領下的黨委的努力。”
在同事眼里,無論是項目負責 人,抑或黨委書記、副所長,王煥玉給人留下的都是共同的印象—— 一個總是微笑著給大家帶來關愛 的好人。
“他太可憐了?!蓖鯚ㄓ竦膼廴诵P美匆匆看了丈夫遺體后,眼淚奪眶而出。肖鳳美陪伴了王煥玉一輩子,但兩人相處的時間也許沒有王煥玉和學生、同事相處的時間多,老伴更多的照顧只是早晨輕輕起來,做上一頓熱乎飯。在研制“慧眼”衛星的那些年,王煥玉幾乎沒在晚上11點之前離開過辦公室,工作已經占據了他生活的全部。人不到60歲,他就已經滿頭白發。站在王煥玉的辦公室里,博士生梁曉華看著滿屋熟悉的陳設感慨:“他的時間安排得太緊了?!敝貕褐碌耐鯚ㄓ?,仍然是出了名的好脾氣。即便項目進度出了問題,王煥玉也只是冷靜地和大家一起分析原因,追趕進度。
就是這樣樸素、勤勉、低調的人,獲得了極不普通的榮譽——政府特殊津
貼、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科學院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突出貢獻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探月工程嫦娥二號任務突出貢獻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王煥玉常用英國詩人艾略特的詩《四個四重奏》與同事共勉,其中一段這樣寫道:“我們叫做開始的往往是結束,而宣告結束的就是著手開始,終點是我們出發的地方。”如今,王煥玉離開了,但同事們將朝著中國空間探測領域的新高度繼續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