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包冬冬
新經濟新業態下的靈活就業人員,因為無法明確勞動關系而沒有被納入工傷保障的范圍之內。如何讓工傷保險制度惠及這部分人群,成了當下關注且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副會長陳剛
如今,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快遞小哥”已經成為都市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幫手”,他們也成了“互聯網+”經濟蓬勃發展的佐證。與傳統的生產經營活動相比,小哥們的工作時間、地點等呈現出靈活、不穩定的特點,傳統的工傷保障制度已經難以覆蓋。本刊記者專訪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副會長陳剛,請他就新經濟新業態下靈活就業人員的工傷保障,回答記者的提問。
記者(以下簡稱“記”):陳會長,您好。據您了解,解決靈活就業人員工傷保障問題,是否已經必要且迫切?
陳剛(以下簡稱“陳”):近年來,互聯網的技術革命催生了繁榮的共享經濟,從滴滴出行到三大外賣平臺,平臺經濟成為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共享平臺的就業人數達585萬人,預計到2020年,就業人數將突破2 000萬人,規模日益擴大。
同時,新經濟新業態下很多勞動者面臨的工傷風險較高,如快遞小哥整天奔波在交通線上,承受著較大的交通風險,事故發生概率較高,需要工傷保險的保護。但是,由于新經濟新業態下勞動者的勞動特點,不能被現有的工傷保險制度覆蓋,使得這部分人群缺少相應的職業傷害保障。因此,將這類人群納入到保障范圍之內,建立新經濟新業態勞動者職業傷害保障制度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
記:您提到的新經濟新業態下勞動者與傳統的穩定就業的勞動者,其勞動特點有哪些不同?將這部分人群納入工傷保障存在哪些困難?
陳:我國的工傷保險制度是建立在《勞動法》的基礎之上,強調的是勞動關系。勞動者必須與雇主簽訂勞動合同,形成法律上的勞動關系。在這種情況下,由雇主為勞動者繳納工傷保險費,承擔雇主責任。發生工傷事故后,由社會保險基金承擔工傷保障責任。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國形成了傳統的工傷保障制度。
新經濟新業態出現以后,這部分勞動者的勞動特點發生了變化。一是許多勞動者從原來的穩定就業變成了靈活就業。二是工作地點從固定的工作場所到無固定的工作場所。而傳統的生產企業,勞動者的工作崗位就固定在車間的某一個工位上。三是工作時間從全時勞動變成了不定時或分時勞動。傳統的勞動者是8小時工作制,早上上班,下午下班。新經濟新業態下的勞動者則是分時段地工作。四是勞動關系從原來明確的勞動關系變成了現在的“非勞動關系”,或從雇傭關系變成了自雇關系。什么是“非勞動關系”?我認為,這主要區別于勞動關系,且不同于勞務關系,也不是純粹的雇傭關系。目前,在法律上也沒有對此的準確界定。因此我將其稱為“非勞動關系”。如在互聯網平臺上,與老板不見面、按照網上訂單工作。還有一種自雇關系的勞動者,如作家、藝術家,實際上就是自由職業者。
這些新經濟業態下的勞動關系,有別于傳統勞動制度下的勞動關系。那么如果依然從符合《勞動法》這一基礎原則出發,勞動關系這一最大的門檻會將新經濟新業態下的勞動者排除在工傷保障的大門之外,這對靈活就業人員有失公允。
有人說,有互聯網平臺為接單人員購買商業保險,事實上商業保險的覆蓋面低、賠償也遠遠低于工傷保險,并不能完全解除勞動者的后顧之憂。也有人建議,打開工傷保險的大門,將這些新經濟新業態下的勞動者納入到工傷保障中。我認為,這也存在幾點困難。第一,《勞動法》中規定的勞動關系就無法確定。第二,這些人的勞動特點與傳統勞動極為不同,這就形成了工傷認定的難點。傳統勞動關系下根據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工作內容能夠認定為工傷,但新經濟新業態下,“三工”的情形難以確定。由誰來證明是否在工作崗位受傷就是個難點。工作崗位的不固定,工作時間和工作場地難以區分,工作內容不易確定等都成為工傷認定的諸多難點。由此,傳統的工傷保險制度很難將這類人群包容進來。
記:既然傳統的工傷保障制度難以將新經濟新業態下的勞動者納入進來,那該如何保障這類人群的職業安全呢?
陳:我認為,要解決新經濟新業態下勞動者的職業傷害保障問題,就需要通過制度創新,為這些勞動者設計符合他們就業特征、更具靈活性、適應性、普惠性的工傷保障制度。只有建立這樣的一個制度,才能比較好地針對他們的勞動特點,化解他們的職業風險,編織一張工傷保障的大傘,保障他們的權益。
我們也許可以把新的保障制度叫做“職業傷害保險制度”,它有別于傳統的工傷保險制度和商業保險制度,但又與工傷保險制度相銜接,也是一種社會保險。這種保障制度需要在政府主導下,制定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通過社會力量參與擴大覆蓋面;在工傷認定等主要的工作環節下,還需制定一些有別于傳統工傷保險制度的政策和做法。比如,允許個人參保、個人繳費;對于不固定工作場所、工作時間也不固定的工傷認定,需要制定一些適應性的新標準。在職業傷害保險的待遇給付方面,也需要有自己的待遇體系。
這方面,德國的做法可以借鑒。德國的工傷保險制度包括強制繳費和自愿繳費兩類。沒有雇主的自由職業者可以自愿、自己繳納。在工傷認定方面,德國由于信用制度和其他意外傷害保險完備,鮮有人因為非工作原因受傷而要求認定為工傷的。
目前,關于新經濟新業態下的靈活就業人員參加職業傷害保險,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正在研究探索試點方案。也有一些城市先行先試,如蘇州市吳江區,正在通過靈活就業人員個人自主自愿繳費,政府適當補貼的形式進行探索。吳江區的探索在起步階段制定了專門的賠償辦法,與傳統工傷保險制度賠償有所不同。
目前,職業傷害保障制度的試點時間還比較短,有一些問題還需要繼續研究探討,還將會出現一些新的問題,希望通過試點取得經驗,積極穩妥逐步發展職業傷害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