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小珍
(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 應用化學工程學院,甘肅 蘭州 730060)
1) 《煤化學》是煤化工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是學習其他專業課程的理論基礎。以前,我校的煤化學課程為純理論教學,相關的實驗內容放在下學期的煤化工工藝實訓課程中,由于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教學間隔時間較長,不能很好的配合課堂教學起到鞏固理論知識,提高操作技能的作用。
2)傳統的教學以書本為主,師生間的互動與溝通較少,學生的主動性及課堂的有效性較低。課堂教學模式單一,缺乏動感,很難將抽象、難懂的概念生動形象地展現給學生。
3)自2014 年我校開始單招以來,呈現出學生生源復雜、基礎薄弱等問題,但同時這些學生又個性突出,創新性強,他們關注新鮮事物,有很強的表達欲望,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滿足不了他們。
4)近幾年以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逐漸深入,也要求教育理念的變革和教學模式的創新。
打破傳統職業教育中的先理論知識學習再技能訓練的教學框架。基于工作過程,精煉出煤質分析崗位知識、技能點,并將它們進行模塊化分解,以模塊為單位集中展開理論和操作的教與學,構建完整的理實一體教學體系。理論的知識性教學強調“必需、夠用、適度、實用”,綜合的實踐性教學則強調技能訓練。為了提高學生的煤質分析技能,我校近年購置大量設備來滿足實踐需求,包括聯合縮分制樣機、量熱儀、碳氫分析儀、定硫儀、氮元素測定儀、智能馬弗爐、灰熔點測定儀、哈氏可磨性指數測定儀、黏結指數測定儀等,實訓項目覆蓋了煤炭的工業分析、元素分析、工藝性質測定的所有主要實驗。由于理論知識來自于并服務于各個實訓項目,針對性和實踐性更強,層次更清晰,所以學生的理論學習不再枯燥,學習目標更明確。整個教學達到實踐鞏固理論,理論指導實踐的目的,使學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識與技能。學生在課堂上邊學、邊做比單純的理論學習或者實訓操作,更活躍更有熱情,專業能力也提高的更快。
改變傳統的單純課堂講解模式,積極探索信息化輔助教學,形成以學生為本,多種方法并用的教學方法體系。2016 年嘗試使用了藍墨云班課進行信息化輔助教學。2018 年我校申報煤化工技術國家級教學資源庫并進入備選庫,《煤化學》課程作為首批標準化課程,在建設過程中完成了:企業現場視頻、簡短微課、2D/3D 動畫、課件教案等教學資源的制作上傳等。有了資源庫的海量資源保障,2018 年開始《煤化學》課程依托高教社的智慧職教平臺及云課堂APP 實現教學信息化,變枯燥、乏味為趣味,變抽象為直觀,共享資源,節約空間和時間,提高教學效果。如煤炭的生成過程、煤礦的開采、煤樣的采集、實驗儀器的內部結構及操作原理、企業的現場煤樣分析等等我們“看不見、去不了”的場景以視頻或動畫的形式演示出來,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提高興趣。
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教師在上課前通過云課堂網頁版,添加并發布資源、發布課堂公告、設置課堂活動。學生在云課堂APP,查看資源、參與活動、完成作業考試等。
云課堂APP 中課堂教學包括課前預習、課中、課后復習三部分,主要教學活動包括簽到、課件、作業、考試、問卷、討論、測驗、投票、提問、小組PK、頭腦風暴等。將課堂活動參與情況計入平時成績,督促學生積極加入。
課前預習:學生通過有趣、生動的短視頻,增加學習興趣,了解課中內容,做到帶著問題去聽課。同時根據視頻內容完成測驗、討論。學生也可以提問、評價及糾錯,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互動情況進行答疑和評分,從而使得師生間的距離拉近。
課中互動:通過云課堂APP 的分組、頭腦風暴、討論、提問等功能有效地實現了傳統的任務驅動法、分組法、討論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學方法。課中適當設置問題,激發學生思考,通過搶答、小組PK 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其中,課堂氛圍輕松了,教學也變的更有效。
課后復習:課程結束后,學生在云課堂APP上復習課件、完成作業、測驗,實現遠程教學,真正做到“隨時隨地”自主學習。
打破《煤化學》課程傳統的以理論考試為主,技能考核為輔的評價考核模式。建立理論考試+教學過程考核(包括云課堂的使用情況)+技能操作考核的考核機制。
1)期末理論考試采用閉卷在線平臺考,或者云課堂手機平臺考,試題以選擇、判斷為主,大部分來自煤化工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也會出現在平時的課后復習中,主要考查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程度。
2)過程考核主要通過云課堂APP 的課堂活動數據認定:包括課堂討論,回答問題,出勤,作業,階段測試等等,平臺數據可實現過程成績追蹤。
3)實訓操作以過程為主,結果為輔;通過云課堂APP 完成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同組互評等的評價。結果是最后的測定數據及分析,過程則看實訓操作的規范性及同組之間的配合程度等。
將煤化學理論課與煤質分析實訓部分結合起來,以云課堂及智慧職教為基礎建立信息化輔助教學互動平臺,具體效果如下:
1)解決了煤化學課程教學中理論與實訓不連貫、不銜接的問題,使學生學習更有熱情,目標更明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提高更快。
2)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理論指導實踐,實踐鞏固理論,讓學生參與其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參與。同時教學時間及教學場地都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利用。
3)真正實現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生不再是被“填鴨”,而是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前,課中和課后的每個教學環節,教師可以實時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做到因材施教,使課堂教學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同時,采用信息化教學手段使考核和評價更加有效、及時和科學,教師能根據數據分析,迅速調整教學過程,使教學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
通過教師教學觀察、學生問卷調查及考試數據分析,表明這些教學改革措施,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性、積極性都有所提高,期末的考試成績、考試通過率較往年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