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青

有一次,在和女兒、兒子看一部家庭倫理劇時,我開玩笑說:“將來你們長大了,誰養爸爸媽媽啊?”沒想到兒子竟面無表情地說:“當然是姐姐了,你們又不疼我。”兒子的話讓我很吃驚,也讓我想起有次帶他們姐弟參加一個朋友小孩的百日宴,大家正樂呵呵地圍觀時,兒子竟然說“小孩子就會哭,討厭死了”的尷尬場面。
我一直以為兒子是被寵壞了才那么“自私”,卻發現原來他是覺得不被愛,才用消極和反叛的方法抵抗外界。見我那么焦慮,老公說:“那你加倍對他好,不就行了嗎?”
我有點自責。因為工作忙,我們曾將兒子寄養到鄉下奶奶家,但每周末都會去看他。接他回來上幼兒園后,我們也經常提醒姐姐讓著他,還要怎樣對他好呢?老公卻說:“這怎么能算好呢?這是最基本的呀。”這句話倒是提醒了我,由于長時間沒有待在父母身邊,兒子定然缺乏安全感,需要的肯定不是簡單的被照顧,而是心理上的被關注。
第二天,因為會議結束得早,我難得去學校接兒子。那天,當兒子看到在家長群里翹首以待的我時,愣了兩秒,然后歡快地朝我跑過來,用不敢相信的語氣說:“媽媽,今天怎么是你接我呀?你不上班了嗎?”一路上,他都歡呼雀躍,逢人還炫耀是媽媽接的他。原來孩子不需要父母對他多好,給他一次小小的幸福感,他就會這樣快樂。
還有一次,小伙伴們都拿出自己喜歡的玩具炫耀,兒子卻用手比畫著和大家玩。一個小朋友問:“你手里沒有玩具。”兒子說:“有,我的是會隱形的奧特曼。”見兒子沉浸在虛擬的幻想里,我有些心酸,也立刻想好了送他的生日禮物。
過生日那天,望著滿桌子喜歡的菜,兒子很開心。但是,當爸爸把一個會發出聲音的電動奧特曼舉到他面前時,兒子的眼睛瞬間亮了,他一下子從椅子上跳下來,抱著奧特曼轉圈圈:“這可是升級版的啊,比我同學的酷多了!”高興之余,他在我們每個人臉上狠狠親了一下,還說:“爸爸、媽媽、姐姐,我愛你們!”飯后,兒子沒有趕緊去玩奧特曼,而是破天荒地主動幫我收拾碗筷,還說:“媽媽好辛苦,我要幫忙!”兒子的反應,讓我驚訝,一個小小的驚喜,已經悄悄點燃了兒子的心。
上二年級時,兒子搬到了新的教學樓。一個周末,他猶豫著說教室里有怪怪的味兒,想帶盆植物放到教室里凈化環境,問我可不可以。大概是怕我不同意,他聲音非常小。我立刻對此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不但贊成他的做法,還提議帶他最喜歡的那盆綠蘿。兒子喜出望外,立刻蹦跳著去收拾盆栽了。第二天放學一出校門,兒子就興奮地撲向我:“媽媽,今天班主任在班上表揚我了,說我愛護班集體。在升旗儀式上,校長還表揚了我呢。”見兒子一臉自豪,我立刻回應:“真棒!你看一點小心意就得到了大家這么大的認可,以后是不是要繼續多為別人著想啊?”兒子興奮地點點頭。
從那以后,兒子不僅開朗了很多,連參加班集體活動也變得積極起來,還堅持每天早起跑步,說想參加運動會給班級爭光。他勁頭十足,我們自然萬分高興。還別說,就是因為平時鍛煉較多,兒子讀四年級時,還真的在學校跳遠比賽和百米賽跑上分別獲得了第一名。
現在,看到兒子越來越懂事,我和老公常常感嘆多虧當初注意了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讓他這么陽光可愛。前不久,兒子去參加一個英語口語比賽,我跟他開玩笑:“如果你能進入決賽,我就給你買輛盼望已久的山地車。”我本以為他會因此感激萬分,誰知他撇撇嘴說:“不稀罕,你這是‘收買。”
在我還深陷在錯愕中時,我聽到他在房間跟姐姐說:“你放心,只要我能進決賽,就有希望獲得那個作家的簽名書。”我不禁莞爾,兒子真的是長大有擔當啦!
編輯 | 祝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