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當前離異家庭兒童現狀入手,對離異家庭兒童進行研究。通過研究離異家庭兒童的心理特點,分別從離異家庭兒童的孤獨傾向,對人的焦慮狀態,沖動傾向以及自責傾向出發去思考,進行詳細分析當前社會離異家庭兒童的學習狀態和學習問題。
關鍵詞:離異家庭兒童;心理特點;教育方式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3-0250-01
大部分兒童在父母離婚時,年齡都偏小,很多都是在小學甚至小學以前父母就離婚了。父母離婚時,兒童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等方面還未完全形成。因此,他們很容易受到家庭環境變化的影響,受到父母教育方式以及對待他們的態度的影響,受到親戚朋友看待他們眼光的影響,以及學校教師和同學對他們態度的影響。這一部分孩子內心比同齡兒童而言更為敏感、更為脆弱。在父母離婚后,這部分孩子大多數是由父母其中的一方來承擔撫養責任,當然還有一部分是寄放在祖輩或是親戚家中,他們很容易因為教養方式不當而形成一定的心理問題,從而產生問題行為或是行為障礙,這不僅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學習成績,以及與他人的交往關系,甚至還會對社會的穩定發展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離異家庭子女的教育問題不容忽視,這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提高學生整體綜合素質,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降低青少年犯罪率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這些離異家庭子女,相對于一般兒童而言更容易受社會不良風氣和學校教育不當的影響,在生活、學習、人際交往等方面遇到或產生各種心理方面的問題,做出一般人難以理解的行為,形成所謂的“學困生”,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夠及時解決,對他們健康成長必定會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對離異家庭兒童教育問題進行初步探索,希望能引起學校,家庭,特別是離異家庭父母的重視,對兒童教育發展問題有所幫助。由于家庭的不幸,離異家庭子女往往需要一定時間的療傷期,如果在這一期間內,他們的心理沒有及時的做出調整,不僅會影響他們原本的生活,還會對他們之后的學習產生影響。倘若在學習上長期處于落后狀態,很容易將其歸因為自己的無能,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形成一種強烈的無力感、自卑感。他們幾乎把自己看成是失敗者,并開始尋找各種導致失敗的理由。他們無論怎么做也無法獲得預想的成功,因此,他們會產生一種錯誤的想法,認為自己什么都不做也許會更好,最起碼不會再次面臨失敗的打擊,因為沒有去嘗試,自然也不會將失敗歸因于自己太笨。
但是令人欣喜的是,仍有一部分學生在父母離異后,希望通過自己的學習來吸引父母親的注意力,或是希望通過學習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或是打算為自己的未來、理想而學習進步,從而產生一種積極的學習動機,最終取得優異的學習在這類家庭中有的父母由于沒有獲得法律上子女的撫養權,便覺得孩子似乎與自己脫離了關系,當下也好,未來也罷,成不成才都成了另一方的責任,自己的責任除了按時支付一定數量的撫養費,似乎便沒有了。這是完全違反法律規定的,而有些父母由于離婚后把孩子當作負擔,但由于法律規定只有執行,只好把孩子寄養在祖輩或是親戚家,按時支付生活費,覺得這便完成了自己應盡的義務。
父母離異之后,兒童的心理容易出現異常變化,對于家庭的變故,內心一時之間難以接受。由于中國傳統的婚姻觀念,對于離婚仍然持有一種保守封閉的態度,并將離婚看作一種極為不道德的行為,身處離異家庭中的兒童會對于周圍人群的目光變得異常的敏感,他們害怕成為別人口中議論的對象,害怕同學的嘲笑和歧視,害怕親友對自己的特別關注。他們長期處于這種神經緊張的心理狀態下,內心自然而然會對整個世界產生抗拒,封閉自己,遠離人群。
其中一部分兒童會消極悲觀的看待生活,認為所有的一切都與自己無關,對所有事情都提不起任何興趣,對于學習和生活喪失了原有的信心,對未來更是不抱有希望;還有一部分兒童會因為父母的拋棄從而放棄了自己,但內心卻依舊想要吸引父母的注意力,部分兒童會采取正確的方式,依靠優異的學習成績來獲得父母的關注,另一部分兒童會采取一些偏激行為來贏得父母的關注,倘若父母因此關心自己,他們便覺著這種方式使自己取得了成功,這種錯誤的方式是有效的,會繼續使用,倘若父母依舊對自己不管不顧,他們很容易更加厭惡這個世界,通過采取一些極端行為報復社會。讓我們共同關注離異家庭兒童,共同關愛他們,讓世界充滿愛!
參考文獻:
[1]劉國權主編.小學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376.
[2]馮忠良主編.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簡介:徐晗(1996.2.7-)女,漢族,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本科學歷,二級教師,從事于小學教育工作研究,現在小學擔任教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