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輝
(滿洲里市氣象局,內蒙古 滿洲里021400)

圖1 10日20時500hPa形勢場

圖211日20時500hPa形勢場

圖3 11日08時500hPa溫度場

圖4 11日17時海平面氣壓場
歐亞大陸高空大致為兩脊一槽的環流形勢,分別為貝加爾湖大槽,烏拉爾山阻高及鄂霍茨克海阻高。2月11日前,烏拉爾山阻高西部有強盛的暖平流使烏拉爾山阻高發展加強,環流南北徑向度加大,引導新地島以西的洋面冷空氣南下(圖1)。2月11日,貝加爾湖大槽西部強盛冷平流使貝湖大槽發展加強,東南移動,同時鄂霍茨克海阻高崩潰,冷空氣失去阻擋,爆發式南下,寒潮爆發(如圖2)。
寒潮爆發前必有一升溫過程,2月11日前,歐亞地區環流形勢穩定,氣溫逐步升高,烏拉爾山阻高由于西部暖平流的影響,發展加強,往北伸展,環流南北徑向度加大,引導北部冷空氣南下,冷空氣在貝加爾湖附近堆積,冷中心強度達到-56℃,500hPa溫度槽落后于高度槽,貝湖大槽發展加強,冷空氣持續堆積。同時500hPa北極極渦分裂南下,與貝加爾湖大槽匯合,使冷空氣堆積加強(如圖2)。
1.3.1 高空冷中心及地面冷高壓寒潮降溫幅度一般與500hPa高空冷中心強度及地面冷高壓強度大小有關,強度越大降溫幅度越大。此次寒潮爆發前500hPa高空冷中心影響范圍廣,強度大,自巴湖到貝湖以東均受該冷空氣影響,冷中心強度在11日08時達到-56℃,之后也有-40℃,達到強寒潮的標準(見圖3),地面冷高壓影響范圍與高空配合較好,基本一致,冷高壓中心數值達1050hPa,同樣達到強寒潮標準(見圖4)。
1.3.2 變壓場及溫度平流 在10日的數值預報中,11日地面24小時變壓場中,地面變壓中心強度為+32.5hPa,地面冷高壓大大加強,降溫幅度增大;850hPa冷平流較強,中心數值強度達到-50×10-5℃/s。同時,由圖2可以看出,高空鋒區(貝加爾湖附近)共有5條等溫線,6條等高線經過,鋒區很強。以上數值均說明:此次冷空氣強度很大,溫度將下降很多(圖略)。
11 日20 時,北極極渦分裂西南下部分與貝加爾湖大槽合并,使貝加爾湖大槽加強,另一部分東南下使鄂海阻塞高壓崩潰,高壓脊變為平直西風帶,失去對加強后冷槽的阻擋作用,寒潮爆發。
此次冷空氣源地為新地島以西的洋面,主要由于烏拉爾山高壓脊加強往北伸展,引導該地冷空氣南下;冷空氣移動路徑為西北路,由于地面冷高壓移動方向與高空500hPa引導氣流移動方向一致,冷空氣主要來源于烏拉爾山高壓脊前的西北氣流,地面冷高壓中心,及地面冷鋒也都表現為一個西北—東南的移動路徑。
烏拉爾山阻高發展,引導新地島以西洋面冷空氣南下,冷空氣在貝加爾湖附近堆積;極渦分裂南下與貝加爾湖大槽匯合,冷空氣加強;地面冷高壓加強及850hPa強盛的冷平流是造成此次寒潮的直接原因;鄂霍茨克海阻高崩潰,直接導致此次寒潮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