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勇 謝琳燦
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40年來,通過深刻把握人類社會發展和國家盛衰規律,深入考察所處時代和世界發展特征,緊密結合基本國情和實際需求,中國打開國門搞建設,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積極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過去40年,中國對外開放的布局和體制,是改革開放后“摸著石頭過河”的實踐成果。總結起來,中國對外開放在六大關鍵領域都取得了突出成效。
區域開放:先試點后推廣漸進實施,從局部走向全國。40年來,中國的區域開放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從沿海到沿江、沿邊依次推進,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區域格局。按照“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發區-沿江沿邊經濟開發區-內地中心城市”的順序,先以東南沿海城市作為“試驗田”,再分階段、分層次向內陸地區推進。40年間,中國先后設立改革創新型、海關特殊監管型和產業功能型三大類特殊區域,涵蓋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國家新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等超過14種細分類型。這些層級豐富、各有功能側重的特殊經濟區域在改革開放中起到先行者、排頭兵與試驗田作用。

海南自貿區的熱度持續上升。圖為顧客在海南三亞海棠灣免稅店內游覽、購物。
對外貿易:積極融入全球分工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40年來,中國對外貿易年均增長14.5%,實現跨越式發展,有力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1978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僅為260億美元,占世界總額1%;到2017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已經超過4萬億美元,占世界總額12%;中國的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在2013年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的第一大國,此后一直穩居全球第一。2017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世界第一,出口額世界第一,進口額世界第二。中國的對外貿易結構和方式也持續優化,從早期的加工貿易為主到一般貿易占主要地位,工業制成品的占比不斷上升,機電產品進出口額穩步增長,服務貿易占比也緩慢增加,對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比例不斷增長。
利用外資:引資引技引智,持續優化國內投資環境。40年來,中國利用外資的政策法規不斷完善,管理體制改革持續深化,總體投資環境不斷優化,利用外資發展迅速、成效卓然。從早期以“超國民待遇”吸引外資,到現階段的“國民待遇”,內資外資一視同仁,中國的利用外資從理念到內容,從導向到結構,都穩步趨向成熟。自1992年以來,中國利用外資總額就一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2008年至今,中國吸引外資總額一直穩居全球前三位,2014年還曾超越美國成為全球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
對外投資: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躋身世界投資大國。從20世紀80年代的窗口公司,到90年代的大中型國有企業和華為等少數民營企業,再到現在以民營企業為主力,中國對外投資主體和內容都發生了結構性變化。相應地,對外投資管理體制也不斷優化,經歷了審批制、核準制和備案制三次重大變革。2008年以來,中國對外投資年均增長27.2%,已經成功躋身世界對外投資大國行列。尤其伴隨“一帶一路”戰略,企業“走出去”加速發展,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額首次超過實際利用外資,2016年對外直接投資達到將近2000億美元,躍升至全球第二位。
金融開放:穩步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筑牢金融安全底線。40年來,審時度勢、穩步有序地漸次推進金融開放,協同推進資本項目開放和金融業開放,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推動力。從早期的以吸引更多外國直接投資為目標,推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不斷改革,到后來向境外金融機構部分開放國內市場,支持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國的資本項目開放以穩為先,趨勢明確。從金融業發展來看,中國一直在逐漸放寬對外資金融機構設立形式、地域和業務范圍的限制,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的開放力度持續增大,中外金融市場合作領域不斷拓寬,大量國際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國內金融機構海外布局也不斷拓展,中國金融市場日益與國際接軌。時至今日,中國已經發展為一個金融市場基本健全、金融體系基本完備、金融在國民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
參與全球治理:積極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40年來,中國積極融入國際體系,并日益走向全球治理舞臺的中央。具體來說,中國經歷了從被動融入國際體系到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并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轉變過程,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從博鰲論壇到亞信會議、上合組織峰會、APEC峰會,再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從“一帶一路”倡議到亞投行、絲路基金的成立,再到“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始終在不遺余力地展示中國特色和風采,推進與世界各國對話和交流,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總結是為了更好地前進。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要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深刻總結對外開放40年的重要啟示,對踏上全面開放新征程,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大意義。
繼續秉承以開放促改革謀發展的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以開放促改革,以開放謀發展,是合乎時代潮流、順應人民意愿的歷史性選擇,也是中國積極主動實施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根本出發點。對外開放的本質,在于通過不斷降低對資金、人員、貨物等流入流出的限制,推動要素資源在國際國內優化配置,促進社會生產力和生產水平的顯著提升。中國共產黨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核心,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學習歷史經驗,吸取歷史教訓,對內密切結合自身國情實際,積極推動市場化改革,對外巧妙利用國際環境,不斷引進國外資金和技術,積極發展國際貿易,主動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中國才得以實現40年的經濟高速發展。隨著中國越來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更需要牢記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初心,進一步積極主動擴大開放,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實現國家繁榮和民族復興,并讓世界共享中國發展的成果。
繼續走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放道路。道路決定命運。過去40年中國的發展,關鍵在于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 指出的那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一百七十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40年造就了中國在當今世界經濟體系中極其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國內產業體系門類齊全,是全世界唯一囊括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也是當之無愧的頭號制造業大國和公認的“世界工廠”。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已經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穩定器”和“發動機”作用,從貿易到投資,中國的經濟合作伙伴遍布全球,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已經緊密聯系,實際上密不可分。這條中國特色開放發展道路,也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期望通過對外開放融入全球發展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可供參考的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