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打,德國在歐洲大陸所向披靡,只剩英國在苦苦支撐,而英國靠的也全是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這些自治領。
熟悉二戰史的應該知道,北非戰場上跟“沙漠之狐”隆美爾打的是英印第七師,澳大利亞第六師、第七師、第九師,這些都是大英帝國的自治領派來支援的部隊。
可是到了關鍵時刻,英國人的表現實在讓人不敢恭維。1941年底,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同時,也向東南亞進軍了。日軍一口氣打到新加坡,澳大利亞急了。新加坡是大英帝國在東南亞最重要的戰略堡壘,駐扎著十幾萬英國大軍,澳大利亞還把精銳第八師也派到了新加坡一起防守。在澳大利亞人的心目中,新加坡是堅不可摧的,結果沒想到,守衛新加坡的英國貴族指揮官居然沒打多長時間就向日軍投降了。
經過二戰的洗禮,澳大利亞的外交完全轉向美國,跟大英帝國說拜拜了。當然了,澳大利亞“無役不予”的習慣一直保留著,二戰之后也是如此。他先是跟著美國去打了朝鮮戰爭,然后又去打了越南,后來海灣戰爭他去了,阿富汗戰爭也去了,伊拉克戰爭又去了。總之,凡是美國參與的戰爭,他都去了。澳大利亞這個國家雖然沒發動過一場戰爭,但在每一場戰爭中都有他的影子,而且表現得特別努力。
澳大利亞的“無役不予”反映了一個重要心態,就是覺得自己出身低,老想證明自己。他很清楚,在世界舞臺上自己只是一個配角。他從來沒有演主角的企圖,但有一個要求,那就是“演員表”里得有我。
可以這么說,澳大利亞的歷史就是一部可愛的、天天跟著出去打仗的戰爭史。
(摘自《曉松奇談·第2卷》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圖/傅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