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全
摘要:近年來生態城市的發展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為了提升城市的生態環境,人們對生態建設的呼聲越來越強烈。而生態城市規劃是一項長期的過程,這個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為了避免問題的出現在實際的設計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講究生態方法。在工作中我們要以生態視角來探索城市在未來的發展模式,并要始終堅持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理論,不斷推進生態城市的建設。本文在對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內涵和原則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生態城市的規劃布局策略。
關鍵詞:規劃設計;生態城市;原則策略
引言
生態城市是未來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生態城市建設也是我國城市建設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目標。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今天,國民社會環境保護意識逐漸增強,人們對工業污染、空氣污染等問題的監管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可以為國民提供健康、舒適的城市環境,其在城市規劃中占有重要地位。
1 生態城市的內涵
生態城市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城市系統,有關學者對比分析了傳統城市規劃與生態城市規劃,基于此提出生態城市規劃發展這一課題。城市發展規劃問題還得到了社會其他領域的廣泛關注,并有學者提出了將城市功能與城市景觀并存的綜合城市發展理念。生態城市的“生態”,這里已不是狹義的生物學概念了,而是包含社會、經濟、自然復合協調、持續發展的含義;生態城市的“城市”在地理空間上已不是“城市”,而是“區域市”(城鄉空間融合的含義),是人與自然共生、共榮、共存的復合系統。所以它不同于以往城市以掠奪其外界資源的方式來促進自身繁榮,它是非掠奪性的,既能供養人類,又能“供養”自然。可見生態城市是以一定區域社會、經濟、自然持續發展為基礎而存在,這是最普遍意義上的概念。從世界范圍來看,相對獨立的國家(地區)、城市之間又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依存關系,要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共生,需要全球全人類的共同合作,因而生態城市是具有全球全人類意義的共同財富。與以往追求城市發展的傳統規劃相比,生態城市具有獨特的優點:①高效性。生態城市不同于以往的非循環、高耗能模式,其可最大程度地使用人力、物力資源,同時分級利用能量,從而進一步緩解各行業、各部門間的矛盾。②持續性。現代城市規劃的指導思想——生態城市可以更好地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滿足城市和生態環境的長遠發展,生態城市發展模式既推動城市的發展,又兼顧了環境發展的需求。③人與自然的和諧性。人與自然和平相處、城市與環境和諧發展是生態城市規劃發展的主題。這一特征要求居民要有機地融入自然中,將城市發展融入生態環境發展中,創建一個富有盎然生機、人文情懷的綠色城市。
2 生態城市的規劃布局原則
盡可能地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無節制的索取是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主要目的,且在城市建設的同時也應加大對自然環境的有效保護,促進城市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處。
2.1 以自然條件為基礎
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需要依托本地的自然條件,在不破壞原有環境的基礎上對城市原有的地理環境進行規劃。同時,設計者還需保證原有的生態環境能夠長遠發展,實現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有機融合這一目標。
2.2 保護環境
環境質量深深地影響著人類的生存與未來發展,人們往往以生理需求、心理需求評價環境質量的好壞。由此,有關部門進行生態城市規劃時,應盡可能地減少能源、物質的用量,深入貫徹可再生能源循環使用的方針,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有效保護生態系統。
2.3 合理規劃
生態城市發展需要做到對城市布局的合理規劃,綜合考慮城市水、電、天然氣等多種條件,減少污水及有害氣體的排放,同時合理懲治重污染企業肆意排放污染物等現象,除此之外政府還可加大對低耗能、無污染企業的扶持力度,以保障生態城市的健康發展。
2.4 多樣性原則
要實現生態城市規劃建設,多樣性原則是必須要堅持的。生態城市的多樣性和城市的自然環境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生態城市的規劃要以這種聯系為基礎進行設計,實現城市自然資源和居住環境的生態平衡。
3 生態城市的規劃策略
3.1 自然資源規劃
生態城市規劃設計要做到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促進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減少資源浪費。城市設計者需要根據地區特色在保護原有自然環境資源的基礎上,對區域進行合理地規劃。此外,水土、水生生物與水生植物共同組成濕地這一生態系統,濕地有利于改善與調節人們的居住環境,其在城市綠色發展中具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價和多種生態服務功能。保護濕地不僅能為生物提供棲息地,保障生物的多樣性,還能調節城市區域氣候,改善城市熱島效應。因此,城市規劃者可以通過生態學原理與設計原理,有選擇性地改造傳統生態環境,最大化地提升現代生態城市的生態效益與生態價值。
3.2 交通、綠地規劃
很多城市因為人口數量不斷增長、交通日益擁堵等對城市交通系統及城市發展造成巨大影響,因此保障人們的便捷出行是城市發展規劃的一大重點。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地不斷加快,城市人口越來越集中,私家車的數量越來越多,在上下班高峰較易出現堵車現象。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有關部門出臺了限號出行政策,鼓勵居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這些措施既保障了居民的方便、正常出行,也推動了節能減排理念的發展。此外,政府還需控制好主干道及支路的寬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增加經濟投入,優化城市道路交通系統。城市綠化設計應充分考慮城市景觀設計,通過綠色植物改善城市空氣質量,調節城市氣候。與此同時,有關部門還可利用湖泊、公園綠地、街道綠化等對防護林與農田進行科學規劃,進而增加城市綠地面積。
3.3 住宅、產業規劃
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場所之一便是住宅區,因此設計者在對城市住宅區域進行規劃時,需落實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并加以完善。這一舉措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同時有關部門需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實現生態建筑建設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共存。其次,設計住宅區域還必須深度考慮區域地理環境特點及城市生態特征,使住宅設計符合當地的風俗習慣與環境特征。此外,有關部門還可通過集中規劃住宅區域內的綠地進而推動城市住宅綠化進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加快城鎮工業化與信息化發展已經成為經濟發展型城市發展的新趨勢。除此之外,城市管理部門應落實節能減排、完善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加大對部分生態區域環境的監管力度,保證城市生態環境良好發展態勢。生態城市發展還需對城市產業進行合理地規劃設計,對城市產業進行規劃時一定要深入思考城市未來發展狀況,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準則優化產能,提升企業產品科技含量,從而形成一個低耗能、高技術的生態產業鏈。監督部門還需加大對高污企業的嚴格監管,必要時可讓其搬離城市中心區,并合理規劃工業企業的位置,盡可能使有關工業企業。尤其是在進行重工業企業生產園區規劃時可將其安排在城市下風向地區,以減少工業生產污染對城市中心區空氣質量的不良影響。
4 結語
總之,生態城市發展既能夠推動城市的發展,也可促進城市生態化水平的提高。當前生態城市規劃建設是一個漫長且復雜的過程,各種環境問題的不斷出現加速了城市生態發展的腳步。以人為本、貫徹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生態城市規劃中必須堅定的方向,相關設計師應該明確城市建設與生態發展之間的關系,通過科學規劃城市水資源、土地資源、綠化系統等,提高城市生態規劃水平。
參考文獻:
[1]李明曦.淺析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相關問題實踐思考[J].科技展望,2017(22).
[2]徐亦人.淺談城市規劃中生態城市規劃設計[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