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萌 彭柳柳
摘要:經濟增長伴有污染排放,環境污染治理可以解決污染排放的負面影響,因此環境污染治理與經濟增長二者關系密切。本文利用生態治理模范城市——黃岡市2006-2016年的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投資額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數據進行相關研究,探究環境污染治理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關鍵詞: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經濟增長;黃岡市
引言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國過度注重經濟增長的速度,此種思想催生了以“高能耗、高污染”為顯著特點的粗放式經濟增長,導致我國出現了嚴重的環境問題。這不但對可持續發展構成威脅,更嚴重影響了我國居民的身心健康。所幸黨和國家及時發現了這一重大問題,并針對此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以期解決這一大難題。
1997年,可持續發展戰略成為中國的新一項基本國策,但我們悲觀地發現:在該項政策實施后的十多年內,中國工業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沒有得到預期的控制反而出現不停增加的狀況,自然環境因此而持續惡化,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長時間未見突破。直到黨的十八大以后,隨著新型發展理念的實施,中國的環境治理在逐步向良好的方向邁進。黨的十九大中關于新時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理念與工作安排,為中國環境治理問題指明了新的方向。
在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過程中,推動綠色發展是“重頭戲”。綠色發展意味著產業結構升級,消除以高能耗、高污染為顯著特點的傳統產業。但是,由于我國過去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導致我國現存產業結構中傳統產業占了很大的比例。為了配合綠色發展,一系列與環境污染治理相配套的嚴刑峻法必將逐步出臺,這勢必會影響到傳統型污染工業的發展,進而對我國的經濟增長產生未知的影響。因此,本文重點探討環境污染治理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一、文獻綜述
經濟增長與環境之間關系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當時能源危機爆發,羅馬俱樂部提出“增長極限”理論,這為人類經濟的發展敲響了警鐘。在此之后,很多西方學者紛紛對經濟增長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西方學者研究的重點主要是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在既有的經濟增長模型中,引入環境污染擴充模型,尋找新的均衡路徑。二是圍繞“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國內學者對經濟增長與環境治理的研究主要是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受EKC理論的影響,對中國的環境污染狀況進行實證研究。另一方面是基于新古典模型和內生增長模型,引入與環境污染有關的變量進行均衡分析。
目前,關于環境治理投資與經濟增長的文獻數量很少,蘇婕(2009)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利用協整理論分析了我國1990年至2007年的環境治理投資與GDP的數據;陳仕鴻等(2015)選取了國內10個省市工業污染環境治理投資與省內生產總值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建立了兩者的長期均衡模型和短期波動模型。
二、黃岡市經濟發展、環境污染及環境污染治理現狀
2.1 經濟發展情況
黃岡市位于湖北省東部,是武漢城市圈成員城市之一。根據2017年黃岡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該地地區生產總值為1921.8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496家,地方財政總收入203.43億元。
2.2 環境污染情況
黃岡市污染主要為水污染和大氣污染,水污染主要污染物是工業廢水,大氣污染主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污染較為嚴重的時間段為1月、3月、4月、11月、12月。
2.3 環境污染治理情況
近年來,黃岡市政府對改善黃岡市生態環境,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予以高度重視,一系列法律、法規、政策、措施陸續發布實施:從2015年《黃岡市生態市建設規劃》到2016年《黃岡市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實施辦法》,再到2017年《黃岡市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工作方案》,這些都在為黃岡市的綠色發展保駕護航。
三、具體數據分析
黃岡市近年來GDP總額呈上升趨勢,2006年GDP總額為391.19億元,2016年GDP總額為1726.17億元,短短十多年間,黃岡市GDP翻了4.4倍左右,可見其目前處于經濟快速發展階段。一般來說,經濟增長伴隨著環境污染程度的加重,所以,我們可以推測,黃岡市這是十多年來的環境污染排放也在不斷增加。
黃岡市2006年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投資額為0.5125億元,于2011年達到峰值9.1726億元,但是隨后開始大幅下降,于2013年到達最低點0.5825億元,隨后又繼續逐年增長。總體而言,黃岡市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投資額呈逐年升高的趨向。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投資額出現起伏,主要是由于環境投資前期的主要對象是硬件設施,這類對象的特點是前期投入大,見效需要一定的時間。黃岡市對于環境前期投入大,后期反饋效果好,所以在2011-2013年間減少環境投資額。由于環境投資的效果不是永久性的,會隨時間逐年遞減,此外,黃岡市的GDP逐年快速增長,導致環境污染逐漸增多,因此2013年后,黃岡市的環境投資額又出現了新一輪的增長。
四、結論與建議
環境治理投資對經濟增長產生促進作用,主要是通過以下幾個途徑:首先,環境治理投資的一部分是用于開發綠色生產技術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使用綠色生產技術,意味著在產生同樣GDP的條件下,能源的使用量降低,也就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意味著使用等量的能源,創造更高的GDP。與此同時,綠色生產的核心是“綠色”,即最大程度上減輕工業生產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甚至是在某種程度上提高環境質量、環境承載力等。其次,環境治理投資不僅僅是資金的投入,大規模的進行環境治理投資,也反映出決策者對環境問題的重視。環境治理投資僅靠資金的支持,是無法發揮出其應有的效能的。只有在相關制度、措施的配合下,其才能起到改善環境的作用。一般認為,現行的傳統產業是高污染、高能耗的,是環境污染的主要源頭,決策者為了使環境治理投資達到預期的效果,就會通過產業升級等方法改變原有的產業結構,經過升級洗禮的產業結構其經濟效率更高,從而促進經濟增長的實現。
基于以上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豐富環境治理的手段,加強區域之間的溝通與合作。目前黃岡市的排污權制度只涉及污水處理,政府可以將更多的污染物納入排污權制度中,豐富排污權市場的參與主體。此外,黃岡市當地缺乏高質量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可以通過加強地區之間的合作,引進綠色生產技術以及高端的環境治理技術。
第二、企業要有社會責任意識,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企業要積極配合國家做好產業優化升級,主動采用綠色生產技術,不生產環保不達標的產品。對于生產過程中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環境污染,企業要積極采取措施,將對環境的破壞降到最小,企業上下游之間相互監督來形成綠色生產鏈。目前黃岡市的主要工業依然是承接東部轉移來的產業,這些產業依然擺脫不了高污染、高能耗。所以黃岡市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時,要選擇性地進行承接,不能只考慮經濟利益,要將環保納入重點考查范圍。
參考文獻:
[1]蘇婕.我國經濟增長與環境治理投資的協整分析[J].統計教育,2009(03):51-54.
[2]陳仕鴻,徐姝妤,歐陽澤拯,梁志鵬,范寶麗.中國工業污染環境治理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10省市面板數據的分析[J].科學決策,2015(02):4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