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的目標是利用solidworks設計改進型桌面級3D打印機,為此本文主要開展如下幾方面工作:(1)分析FDM桌面級3D打印機在國內外的發展現狀以及發展趨勢,基于此提出新型3D打印機的設計方案。(2)對選擇的方案進行分析,利用solidworks對其中的重要零部件進行精確的計算。(3)利用solidworks simulation對方案設計中主要結構件進行受力分析,得出詳細的應力以及應變分布情況,進行材料強度方面的校核,并根據其應力以及應變分布選擇性的進行設計優化。以某打印機為原型,參照其他打印機作出風扇擋風圈、打印機擋風板、耗材供料裝置,創新性設計耗材中斷報警裝置、3D打印工作燈、以及耗材回收系統。
關鍵詞:3D打印機創新;耗材中斷;耗材回收
一、研究背景
3D打印,即快速成型技術的一種,它是一種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
3D打印通常是采用數字技術材料打印機來實現的。常在模具制造、工業設計等領域被用于制造模型,后逐漸用于一些產品的直接制造,已經有使用這種技術打印而成的零部件。該技術在珠寶、鞋類、工業設計、建筑、工程和施工(AEC)、汽車,航空航天、牙科和醫療產業、教育、地理信息系統、土木工程、槍支以及其他領域都有所應用。
目前,我國的3D打印事業由于起步較晚,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雖然有部分廠家已經在該領域有所突破,但整體上來看,在技術與生產上與國外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特別是在關鍵部件的生產上,國內的技術達不到高性能打印機的性能需求,所以需要從國外引進。這樣的引進雖然是捷徑,在短期內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關鍵部件的引進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一方面,從國外引進成本很高,把產品的很大一部分利潤讓給了國外廠商,導致自己產品的成本居高不下,不具備很好的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引進的并不是最先進的,經驗表明,引進的技術與國外的先進技術至少有著5年的差距,要想趕上國外的腳步,就要有自己獨立的技術與發明。
二、設計目的和意義
打印失敗一般造成的原因為,模型問題、打印機故障、耗材斷裂纏繞、最易發生的為模型變形翹邊造成打印平面不平,影響打印質量,最終導致打印物件失敗,為此,我們針對閃鑄打印機修改時,特意添加了防風板,不同于邁睿機器的三面封閉,類似于makerbot機器的組裝,但是為降低打印機的維修和安裝復雜度又在makerbot的基礎上稍作改動,修改后的打印機將在打印質量,拆裝難易度上大幅度提升,用戶的打印體驗也會提高。
三、本文的創新設計
1、風扇護圈的添加
在使用某機器時,發現散熱風扇前無金屬護圈,金屬護圈的作用是防止異物進入風扇內部,撞毀扇葉,一般預防飛蛾等昆蟲。且在拆卸時保護拆卸人員不被扇葉刮傷、或防止拆卸工具伸入扇葉中。
2、成型底板改進
因為打印機的層厚最高可達0.1毫米,所以絲毫的誤差都會影響打印質量,對于模型而言,第一層模型的鋪設對后續的成型至關重要,相當于建筑的地基,地基不穩,會出現翹邊、倒塌。
改進后的成型地板采用扣槽式結構,扣到加熱地板上,且在成型地板上新增大量細小的孔,便于模型在底板上的固定。成型底板兩側還添加了兩個突板塊,便于拆卸去模型。
3、進料盤支架設計
針對不同的打印機適應常見線盤的直徑、大小、粗細,避免打印過程中耗材盤從后部脫落;耗材絲將軸纏繞、耗材拉斷等。
4、耗材進給中斷報警器
在打印過程中因各種原因造成的耗材中斷,都會對打印產生嚴重的影響。一旦出現斷絲,若不能及時發現將會造成很大的損失,打印了幾十個小時的模型告廢。
方案:采用紅外發射器,安裝在打印機進給耗材處,實現的功能:當耗材正常進給時,紅外線發生器自動感應前方后耗材進入,電路處于接通或者斷開狀態,指示燈不亮,當耗材進給處無耗材進入時,指示燈亮起,電路斷開或接通,連接警報發生器,觸發開關,發出告警聲,200S后自動切斷電源。打印機停止工作。
5、廢料處理機構設計
類似打印機工作原理,將材料加熱到軟化狀態、然后通過擠壓將軟化的耗材從固定的小孔中擠出,面臨的問題,耗材回收質量不高、新加工耗材易出現氣泡、雜質、或者斷裂,影響打印質量精度,損害打印機。
設想解決方案:嚴格耗材出口圓管精度、廢料分類細化研磨,加熱壓實去氣泡。
通過電動機帶動攪拌棒將耗材打碎,然后通過漏斗形圓盤倒入加熱池,加熱圈加熱,壓料裝置運行,將軟化耗材從直徑1.75mm的圓孔中擠出,通過皮帶傳動到出口,再次穿過圓孔定型。最終纏繞成型,備用或他用。
廢料處理機構:用于處理打印廢料,通過回收研磨破碎加熱,然后重新擠出,提高資源利用。含破碎機、加熱機構、擠出機構。
參考文獻:
[1]濮良貴,陳國定,吳立言.機械設計[M]:第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7.
[2]王瑞玲.3D打印機設計的初步分析[J].電子制作,2013,19:28-29.
[3]李德振.基于ARM的3D打印機控制系統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2015.
作者簡介:邢俊輝,男,山東濟南人,山東交通技師學院機電學院 2017級3D打印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