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桃 解純玉
摘要:綜合餐具清洗機是以國內市場上普通單一清洗機為基礎,參考國外先進系統,保留自身的優勢,吸取其他機型有點加以改進與創新。市場上清潔機質量參差不齊,功能單一,造成工作效率低下,提高了運營成本,同時嚴重浪費資源,影響了用戶的體驗。本產品從用戶的角度出發,改進了清洗方式,同時創造性的運用機械手,重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用戶的運行成本;從環保無污染的角度出發,增加污水處理系統,使水資源得到循環利用,符合環保資源高效率利用的時代要求。與此同時,還運用了液壓升降系統和重力傳感系統,實現全自動化,可以推廣于餐飲業的清洗領域。
關鍵詞:餐具清洗;循環利用
一、研究背景
當今時代的主旋律是快速,低成本,高效率。就當今中國勞動力而言,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階段;隨著高等教育的深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日漸增多,從他們大多數的心理角度出發,對于餐飲業的服務工作抱有不屑的態度,餐飲清洗工作無人問津的現象,從而造成從事清洗工作人員的工資日益提高,增加了公司的運行成本。
發展歷史:我國大陸地區的集中式餐具清洗消毒業最早始于上世紀的90年代初,已經有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目前集中式清洗消毒企業已遍布全國30多個省市,已經超過2000家有一定規模的清洗消毒公司,近幾年來,由于各地政府的重視與大力推動,這一產業的發展勢頭更是迅猛。
發展前景:據相關部門統計顯示,全國餐飲業大小餐廳飯店酒樓已經達400萬家,還有眾多的快餐店,早餐點,企事業單位食堂,每年有近千億的餐具清洗消毒市場份額待開發。2007年國內餐飲市場已經突破1萬億,更不用說現如今,中國經濟又高速發展了十余年,人們的生活水平又提高到新的層次,餐飲業的發展形勢前途光明。與勞動力昂貴的矛盾日益凸顯。還存在另一個嚴峻的問題。餐飲業的衛生狀況不容樂觀,許多中小型餐飲企業的清洗,消毒方法原始,意識落后,催化各類傳染病的交叉傳染。
國內外的發展狀況及分析:一方面由于國際社會重視保護資源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國都注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共同進步,一次性產業鏈遭到巨大的沖擊與限制,一次性餐具逐漸退出人們的飯桌,可循環利用的餐具受到人們的重視,同時餐具的清洗工作也被受關注;另一方面,中國正在建設生產線與引進先進技術,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高精清洗制造商與清洗劑的發展為餐具清洗機的發展創造了本體優勢。
二、設計目的和意義
多功能餐具清洗機的設計意義就是為減少人力的投入,降低人員的成本費,從而降低公司的運營成本,增加工作效益,為用戶創造更大的收入,同時,避免現在社會中發現的清洗問題,在現在社會中存在很多的清洗消毒的問題。
在市場上的普通清洗機,只能實現單功能的清洗,清洗與消毒往往是分割開來,這無疑浪費了時間,同時又增加了成本。所以在設計這款車時,將消毒清洗溶為一體,既可清洗碗筷,又可清洗盤具。針對清洗質量問題,本產品將高壓清洗與超聲波清洗相結合,360度無死角清洗;比普通餐具清洗車擁有更多的紫外線消毒燈,可以勝任消毒的工作。本產品采用了污水廢水處理系統,提高了水資源的重復利用。
三、市面上普通清洗車的缺點
功能單一造成的效率低;清洗質量差,無法保證清洗質量,埋下了隱患;資源的利用率低下,造成資源浪費。
四、新型餐清洗車的優點
4.1 采用國外的LSA超聲波發生器
發生器的頻率范圍設計為28千赫茲,可以洗滌各種餐具,在有效時間內,餐具的污垢會被徹底去除。
4.2 采用機械手控制系統實現全自動化
4.3 與環保相呼應與廢水處理系統結合
4.4 高壓微型水泵的使用加大了清洗力度,保證了清洗質量
4.5 液壓升降機與傳送帶的完美結合,提高了工作效率
通過液壓升降機與傳送帶的完美結合,使餐具清洗車高度自動化,可控傳送帶安裝在液壓升降機之上,液壓升降機采用傳感系統,當載有重物的餐具盤經過時會自動感應,實現將餐具送到清洗空間的效果,液壓升降機到達底端時,可控傳送帶電路系統自動連接,形成電流通路,傳送帶開始運轉,把餐具運送到附近的傳送帶進行清洗,當餐具脫離后,液壓升降機恢復原位,以此循環。
五、餐具清洗車的工作原理
該餐具清洗車的工作原理首先是由兩個機械手同時工作將碗筷子盤具整理裝入餐具盒中,經傳帶傳送進入清洗流程。首先進入高壓清洗階段:本產品使用液壓升降系統與重力傳感,裝有待洗餐具的餐具盒到達清洗池上方會自動進入高壓清洗空間,經高壓噴頭清理后自動進入超聲波清理空間,超聲波清理空間采用LSA超聲波發生器,超聲波清洗機原理主要是通過換能器,將功率超聲頻源的聲能轉換成機械振動,通過震動將超聲波輻射到槽中的清洗液。由于受到超聲波的輻射,使槽內液體中的微氣泡能夠在聲波的作用下從而保持振動。破壞污物與清洗件表面的吸附,引起污物層的疲勞破壞而被駁離,氣體型氣泡的振動對固體表面清理,然后經傳送帶傳送進入消毒烘干階段。在烘干階段采用大功率烘干機,加快烘干速度,提高效率。
參考文獻:
[1]孫成通.機械制造技術基礎[M].山東人民出版社:王晶/馬潔,2012:3-13.
[14]濮良貴,陳國定,吳立言.機械設計[M]:第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