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佳澤
摘要:泰勒創立的科學管理理論標志著現代管理理論的產生,也推動了現代社會各領域科學管理的發展。本文將從理論產生的歷史背景,科學理論的基本內容以及對科學管理理論的思考這三方面來論述。
關鍵詞:泰勒;科學管理;管理
西方行政學的形成和興盛,在某種意義上是由于科學管理運動的興起,因此可以說現代西方行政學的產生和發展是與西方的科學管理運動密切相關的。而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正是在這場運動中形成。1911年,他從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套科學管理方法,并最終形成《科學管理原理》這一書,在書中第一次提出了科學管理原理,被后人稱為科學管理之父。
一、科學管理理論產生的歷史背景
隨著資本主義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蓬勃發展,英國工業革命的成果在企業生成實際中應用,使生產節奏加快,不少企業因此擴大了規模,管理被美國的工業化進程賦予了新的要求。美國以農業為主的人口從1800年的90%下降到1900年的33%,盡管工人工作時間很長,但工作效率和薪酬卻很低。
而使問題日益明顯的是當時的社會大生產發展迅速,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對立越來越嚴重。一方面,拼命榨取工人,讓其不停的工作;另一方面,拼命剝削消費者,采取壟斷市場,限制產量來提高物價等手段,這些都引起了工人的強烈反抗。同時經濟危機的出現引發了一系列的矛盾,5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3次都是從美國爆發,導致大多數企業倒閉,同時還有大量外來移民涌入,激化了社會矛盾。要適應這些新涌現出的特點,就迫切需要有一種管理理論的出臺。
二、科學管理理論的基本內容
由于人們缺乏現代化大工業的方法和技術,工人缺乏生產積極性,因此即使19世紀末期的美國,工業化發展已經相當成熟,社會物質財富增加十分迅速,如何真正有效地提高勞動生產率,仍是各個企業共同關心的問題。泰勒在這種情況下做了長期調查,并在研究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他的科學管理理論,主張實施新的科學化管理方法和制度,向管理要效率。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是一個內容十分豐富的知識體系,其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科學管理的中心問題是提高勞動生產率
科學管理的核心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只有每個工人的效率提高上來,才能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而在當時不論是工人還是雇主在當時的經營管理下都不知道每天究竟可以干多少。工人普遍采用“磨洋工”的方式勞作來表達對資本家的榨取和剝削的不滿,無法充分完全的發揮自己的勞動力;而雇主也僅憑想象中的標準來設立一個工作量的標準,沒有科學性,工人和雇主常常發生矛盾。因此,泰勒根據科學依據制定出每個工人合理的工作量,這就是工作定額原理
(二)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必須為工作挑選“第一流的工人”
他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天賦和才能,只要工作合適,任何人都能成為第一流的工人。所以問題的關鍵在于要努力使每一種類型的工人都能找到適合他們,從而使其成為第一流工人的工作。而企業管理這需要做的是科學的選拔工人,并培訓教育使之成長。
(三)要使工人掌握標準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標準化的工具、機器和材料,并使作業環境標準化
泰勒測定工人們運用現有設備和材料應該能生產多少產品,然后運用科學的實況調查確定每一位工人完成任務的最有效的方法,工時研究是泰勒研究的基礎,最后把每項工作都拆分成最基本動作,去掉多余動作,并重新組合起來,確定完成這些規定動作所需時間,綜合各種好的因素,并不斷改進最終實現標準化。
(四)實行刺激性的工資報酬制度
泰勒提出了這一原則,為了鼓勵工人努力工作,完成定額。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1.通過分析研究,設立專門的制定定額的部門。
2.制定差別工資率,工人按工作完成情況領取工資。
3.工資支付的對象是工人,而不是根據職位和工種。
(五)工人和雇主兩方面都必須來一次“精神革命”
泰勒認為,這樣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雇主和工人從對立到協作,大家一起為提高效率工作。雇主則希望成本越來越低,而工人則希望獲得很高的薪酬。想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只有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所以,雙方必須從對立面,變成合作,只有合作才能雙贏。然而可惜的是,泰勒設想的的精神革命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并沒有被大家認可采用。
(六)把計劃職能同執行職能分開,變原來的經驗工作法為科學工作法
工人憑借自己的經驗是不能找到科學的工作方法的,他們沒有條件和時間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方法。所以,必須把執行職能和計劃職能分開。計劃職能由管理委員會承擔,可以成立專門負責的計劃部門。計劃部門從事計劃工作,同時負責管理工人。這種分工,能夠促進工人和管理者之間的合作,降低工人罷工的概論,讓管理這擁有更強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以達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七)實行職能工長制
這個制度是泰勒當時在機械工業領域提出的,他想推廣到所有的領域。然而,后來的事實證明,一個工人不能同時接受多個職能工長的領導,因為這種管理會讓工人感到混亂,所以這種職能工長制最終沒有被大家認可采用。
(八)在組織機構的管理控制上實行例外原則
即企業的管理人員保留重大(例外)事項的決策權和監督權,把日常工作中的不重要的事務授權給下級處理
三、對科學管理理論的思考
科學管理原理的出現解決了生產型企業效率低下的問題。然而,在當時工業革命這個大的環境背景下,不難發現泰勒的運用科學管理原理去實踐的社會條件較為簡單,其研究主要是在確定的與可逆的環境下進行的。隨著社會和企業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企業面臨的情況越來越復雜,自然也就不存在時間的可逆性。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問題,泰勒所做的研究都是基于“經濟人”的假設,只注重程序的科學化和工具的標準化,忽略了人是“社會人”這個大的前提
因此,現代企業再進行管理活動的同時,更應該考慮到時代的變化和復雜的因素帶來的影響。尤其是在科學管理實踐的過程中,應注意人的特點和需求,注重人文關懷,盡可能的用組織文化去激勵員工工作,只有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有效的降低突發事件的發生的概率以及減輕發生后的管理危機的現象發生。
參考文獻:
[1]宋婷霆.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以及對當代中國實踐的啟迪.商品與質量,2011,10.
[2]王曉敏,張寶生.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在我國管理實踐中的應用.管理方略,2016,7.
[3]王斌偉.泰勒科學管理理論對行政管理的借鑒意義.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
[4]于越.泰勒科學管理理論對我國公共部門的啟示.勞動保障世界管理觀察.
[5]曾蕓蕓.探究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經營管理,20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