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勤楠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更多可供支配的閑散資金進入社會,民間借貸現象發展迅猛,由于民間借貸法律規定的不全面以及借貸當事人信用缺失問題頻發,近年來法院審理民間借貸案件數量激增。因民間借貸主體多樣化發展以及民間借貸合同存在利息、期限約定不明,合同形式存在瑕疵等問題加大了法院審理難度,特別是對于夫妻共同債務及虛假訴訟、問題債務的認定,更要求法官合理分配舉證責任,加大審查力度,形成法官合理斷案心證。
關鍵詞:民間借貸;夫妻共同債務;法官心證
一、民間借貸的定義與發展現狀
民間借貸是指以非金融機構之間發生的資金借貸關系,具體包括自然人之間、自然人與企業或者其他組織之間,但不包括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目前我國尚缺少一部統一規范民間借貸活動的法律。中國目前對于民間借貸的調整散見于各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地方立法、司法解釋、政策性文件之中,沒有一部專門的法律來對其進行規范。因此,對于民間借貸的合法性等基本問題無從確認,導致實踐中民間借貸存在制度性風險。
二、民間借貸案件中存在的問題
(一)合同形式存在瑕疵
合同是當事人或當事雙方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關系的協議。民間借貸中合同一般指借條、借據或者借款憑證,是借款人和出借人之間的意思表示的契約。但是作為民間借貸的當事人,雙方可能文化程度并不高,甚至存在一方當事人并不識字,因而民間借貸案件中當事人之間簽訂的借條缺失一部分要件。借據作為書證,可幫助法官獲得最有效、最直接的信息,而約定不明的借條會在案件審理中產生爭議,甚至直接影響法官斷案。
民間借貸案件中合同約定不明還表現在擔保不明。近年來,擔保人作為被告參加訴訟的比率逐步提高,縱觀類似擔保案件,可以發現借貸擔保存在著種種的不規范:一是擔保方式約定不明,當事人并不清楚擔保的意義,一般只將擔保作為借據中的一項內容來處理,通常僅寫明“擔保人×××”,不僅連具體的權利義務都未注明。二是擔保身份不明,有的借貸雙方只讓保證人簽了名字,并未注明是保證人的身份。三是擔保并沒有發生實質影響,在一些設有抵押擔保的借貸案件中,約定以車輛或房屋作抵押,但卻不辦理抵押登記手續的情況十分普遍,以致在出現糾紛時,抵押權及債權無法順利實現。
(二)合同利息約定過高可能存在高利貸現象
一般專業放高利貸的人具備一定法律常識,所擬定的合同一般具有一定格式,為規避法律對四倍以上利息不保護的原則,放貸人會采取不單獨列明利息計算方式直接將利息預先在本金中扣除;或對未歸還的借款,將利息計入本金,重新出具借條以計算復利。
(三)案件認定困難,虛假訴訟頻發
過去民間借貸大多是發生在熟人之間,通常借款人與出借人相識甚至具有較為親密的關系,可能是基于親朋好友或同事同學等關系,且借款人借錢多事為了周轉,出借人出于幫助的心理出借款項,因此。但近年來,出借人出于牟利的心理,通過中間人介紹向互不相識的借款人放貸的情況日益普遍。在這種情況下,被告借錢后拒不應訴或下落不明現象普遍,且有大幅上升趨勢。被告是不到庭參加訴訟,案件只能缺席審理,這對于查明案件事實造成了很大的障礙。被告下落不明,法院只能依法公告送達,浪費司法資源,延長案件的審結時間,也影響審判效率。
(四)夫妻共同債務認定沒有明確標準
在民間借貸案件審理中,最困難的是認定不是夫妻共同債務。自解釋實施以來,許多債權人在起訴債務人的時候,如果債務人在借貸時有配偶的,也會將其配偶作為共同被告一起起訴。我院在審理案件中經常遇到追加已離婚的配偶為被告的情況,但因為立法對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并沒有完全的認定,司法解釋的規定將舉證責任分配給了借款方的配偶一方,但往往配偶一方是難以舉證的。確實存在借款人借款用于夫妻共同生活,但也不能否認配偶確實不知情且沒有用到該筆借款的情況。
三、立足審判職能,探索解決民間借貸案件對策
(一)加大審查力度,合理分配舉證責任
正是因為民間借貸案件存在很大的隱蔽性,法官在案件審理中作為中立的裁判者,需要根據雙方當事人提交的證據審查整個案子,合理分配舉證責任。在一方當事人舉證完成后,舉證責任將在當事人之間自然地流轉,配合訴辯請求之主張,直至各自證據窮竭。這種攻防轉換的舉證過程,即主觀證明責任,是當事人為了避免敗訴風險,為自己的事實主張或反駁對方當事人的事實主張提供證據進行證明的責任。法官應針對當事人提交的證據加大審查力度,判斷當事人主張的事實,對當事人沒有爭議的事情,作為確定的事實,嚴格限定法定職權調查。同時,在審理案件案件的過程中,應加強對借貸關系合法性、真實性的審查,特別是在被告缺席的案件中,加強對原告的審查,以避免造成錯判或縱容違法犯罪行為的后果。
(二)達成合理心證,形成正當裁判
事實和法律是訴訟的基本要求,法官在案件審理的過程中要做到依據事實和證據匹配相應法律規范,以形成正當的裁判。一個正當裁判的進本要求是裁判是依法作出的,裁判結果具有合理可接受性。但是在審理案件中,法官不能根據現有證據達成合理心證,就需要法官合理適用經驗法則來形成心證。法官應在裁判文書中寫明心證的理由和過程,在現代訴訟制度中,判決理由制度被視為約束法官自由心證的重要制度。民間借貸案件中以當事人陳述和書證為主要證據形式,但并非所有的當事人陳述皆可作為證據,只有能夠證明案件情況,對查明爭議事實有法律意義的當事人陳述方可成為證據。
(三)高效送達,增加調解率
在法院審理民間借貸工作中,有效的送達就是成功的一半,應從思想上高度重視送達工作,積極探索多種送達方式。因被告經常居住地并不固定,傳統的送達方式并不能有效送達,審判人員可以積極通過原告或被告戶籍所在地、住所地的村委會、居委會了解被告或其同住成年家屬的準確住所,必要時可以直接上門送達。另一方面,我們應積極嘗試、探索新的送達方式,提高送達有效率,減少公告送達的比例,縮短審理周期。
(四)加強宣傳,增強民眾法律意識
在審理案件之余,法院要通過各種形式,運用各種載體向社會公眾廣泛宣傳相關的金融法規,樹立金融風險意識,使其認清非法集資和民間借貸的區別,防止陷入融資陷阱。要加強對公民誠實信用觀念、借貸風險意識和投資風險意識的教育,使整個社會形成誠實守信的良好氛圍,從而減少糾紛的發生。引導公眾正確運用合法、規范的形式開展民間借貸活動。法院可以結合送法下鄉、下基層、進社區、進企業、法官聯系村、社區等活動載體,開展普法宣傳等活動向人民群眾進行相關法律政策的宣傳教育工作,強化其對民間借貸相關法律知識和風險意識的了解和認識。
四、結語
當前民間借貸案件因為尚沒有專門的立法,只能根據現有的部門法和司法解釋來規制,且現有的有關民間借貸的條文大多為原則性條文,規定模糊,如《民法通則》規定合法的借貸關系受法律保護,但并沒有明確給出區分合法與非法借貸的標準,以致在司法實踐中難以把握評判標準,使得正當的民間借貸也存在很大的風險。而民間借貸的自由性、主體多樣性決定了民間借貸案件的隱蔽性,這就要求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權時更要加大對案件的審查力度,在形成合理心證的情況下做出正當裁判,以更好地審理民間借貸案件,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平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