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駿凱
摘要:近年來,伴隨司法體制改革進入深水區、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法院受理案件量激增,“案多人少”矛盾不斷加劇,事務性工作繁重,處理事務性工作的時間占據了大部分工作時間。法院根據審判工作需要,將審判輔助事務剝離出來,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讓法官從繁瑣的審判輔助事務中抽出身來,有效減輕法官的工作負荷,專司審判工作。當下,法院購買社會服務既是順應我國審判事務構建的發展形勢所需,更是突出解決“案多人少”矛盾的有力舉措。本文將緊緊圍繞法院推行購買社會服務進行探索思考,為改善和提高購買社會服務水平提供一些實證研究,并分析現有法院外包服務存在的問題,力爭探索一條符合法院自身特點的社會服務購買模式,為審判中心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服務保障。
關鍵詞:司法體制改革;社會服務
一、法院購買社會服務的背景和迫切需求
隨著立案登記制度的深入實施,受經濟下行影響,法院受理案件數量呈井噴式增長,與之相對比,退休和調離法院人員數量與新招錄法官助理數量基本持平,一進一出,法院法官隊伍數量總體上沒有增長。面對案件激增態勢和辦案壓力,在當前法官員額制實施的背景下,應對與日俱增的司法需求,化解案多人少矛盾,單靠增加法官人數的方法已不可行,而通過加班加點、推行辦案攻堅無限壓榨法官辦案潛能的舉措也非長久之計。對此,實施社會服務購買,有效地剝離審判輔助性事務,讓法官集中精力處理審判執行核心工作,推進法官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成為應對呈幾何形式增長的案件數量,破解法院案多人少困局的首選之策。
司法公正高效不但需要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的司法體制構建作保障,也需要讓法官專司于審。而現有的人員分類改革方案,對于法官及行政部門人員的工作年限、考評方式等都進行了較為嚴格的限制,成為法官除了需要深厚的法律功底外還需要豐富的審判經驗外,不少法官招錄入法院后從書記員做起,歷經書記員—助理審判員或法官助理—審判員的成長過程,培養周期較長,現有
二、法院購買社會服務的理論基礎和政策依據
司法的公正高效需要減少事務性工作,讓法官專司于審,并減輕書記員的工作負擔。法院引入社會服務,并不是一種新鮮事務,其對法院人員分類管理中優化人員結構、提高審判質效、提高司法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最高院亦對法院購買社會服務制度進行頂層設計。
三、法院購買社會服務遭遇的困境
1、購買服務意識有待加強
在司法實踐中,法院購買社會服務的觀念還比較單薄,購買社會服務制度還不能被完全接受。對這一制度的優越性認識不夠,對其實施的必要性不夠理解,工作上不夠積極,影響采購政策的實施效果。法院采購社會服務起步較晚,向社會購買服務的機制不夠健全,導致審判輔助事務社會化制度和標準體系建設滯后,有許多不規范之處,沒有形成一套具有較強規范性、操作性的機制。
2、缺乏法律法規的指引
目前對于法院購買社會服務的規定基本都是地方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國家層面上規制法院購買社會服務的法律法規尚處于真空狀態。相較于政府部門,法院的探索一直止步不前,一方面法律法規、指導性文件缺失,缺乏操作方向和借鑒藍本,再加上各地法院審判實踐情況不一,對購買服務的范圍理解不一,隨意性較大,效果參差不齊。
3、購買社會服務經費保障不足
法院財政經費主要來源于地方財政,中央按照地方法院經費困難程度提供一定補助,僅起到輔助作用,但受到地方財政收入多少及支出分配局限,多數經費保障不足。在未來要實現“人財物”省統管存在許多困難,每一個地方法院都將成為單獨的一級預算單位,省財政部門的工作量將驟增,在此情況下要對每一個法院財政預算或決算進行實質考察,并給予適當財政分配,是對省級財政的一個大挑戰。
4、外包人員的專業性還不強
雖然法院向社會購買服務只涵蓋審判輔助事務,但審判室流程化的,即使輔助性事務也與法律密切相關。實踐中,大部分具有法學教育經歷的人員對就職于外包公司工作或長期從事單一審判輔助工作的意愿很低。
5、管理考核還不規范
法院工作具有特殊性,審判輔助事務與審判核心工作一脈相承,審判輔助事務質效的高低直接影響審判的質效。法院購買社會服務往往由外包公司對其人員進行管理,由法院相關部門對其進行評價,這導致了監管手段的單一和激勵機制的缺乏,達不到獎勤罰懶的目的。
四、完善法院購買社會服務制度的建議
1、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購買服務意識
在法院中建立購買服務的領導體制,以推進購買服務工作的開展,并借助領導小組平臺革新傳統觀念。并加強頂層設計,明確向社會購買服務的指導范圍。同時,充分考慮各地發展差異和服務市場整體發展水平,堅持從實際出發,結合法院審判執行工作規律,實事求是,穩步推進。對于暫時不具備引入社會化服務的項目,可以待條件成熟時再考慮引入,對于不宜引入社會化服務的項目仍可堅持自我保障為主。由勞務派遣人員在法官指導下承擔審判輔助事務,最大限度保證法官將主要精力用于審判核心工作。
2、制定法院購買社會服務的法律規范及實施細則
法院購買社會服務屬于政府采購項目的一種,但所針對的不是有形貨物或工程,而是服務,利用政府采購的現有規范,結合法院需外包的審判輔助事務的特殊性,通過大調研,由中央制定法院購買社會服務的法律規范,明確法院購買社會服務的原則、范圍、購買方式、外包公司的資質、監督管理等方面,再由各省因地制宜結合經濟發展水平、受理案件量、行政編制、需外包的審判輔助事務等實際因素制定實施細則。讓法院購買社會服務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購買社會服務制度化、規范化。
3、加大財政保障力度
經費保障是實施審判輔助事務社會化服務的基礎,一方面要積極爭取財政撥款,在精打細算、不斷提高外包資源的使用效益的基礎上,根據發展需要適度增加保障經費。另一方面要強化財政預算保障和宏觀調控職能,確保法院購買社會服務得到充足的經費支持。
4、強化對外包人員的專業性要求
法院在尋求社會化服務中,應提高準入標準門檻,明確要求服務提供方強化所派遣服務人員的法律專業教育背景,可要求其具有法律專科以上文化程度或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在提高準入標準的同時,可提高職業保障力度,解決“招工難”“標準低”的困境。同時,也可以嘗試與有關職業院校合作,由職業院校針對審判輔助工作為法院量身定制所需人才,培養職業技能和專業結合的復合型人才。
5、完善監督考核機制
實現“剝離-分流-實施-流轉-考核”這一程序,即審判輔助事務剝離后,事務性工作分流到外包公司負責,由外包公司人員具體實施后,流轉回相關業務部門,對其進行考核這一運行模式。同時,由相關部門定期不定期地與業務庭溝通交換意見建議,外包公司及時整改完善,可確保法院審判輔助事務的“剝而不離”、全程可控。
術業有專攻,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才能發揮最大效能,將審判輔助事務外包由專業人員處理,減輕審判人員的事務性負擔,讓法官集中精力專司審判核心工作。剝離審判輔助事務是案件審判流程化、精細化、高效化的必然要求,法院購買社會化服務是解決“案多人少”矛盾的最佳路徑。但新生事物在完善期間尚存在缺少立法規范、制度設計和管理考核機制等問題,其功能發揮依賴眾多外界因素,不僅需要法院自覺嘗試,更需要國家加強立法、完善制度體系的有力支撐。司法改革的大舞臺,沒有獨角戲,只有協奏曲,而這個過程仍需社會各界和法院干警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