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志強 張曉 陳鶴 俞練 白婕
摘 要:本文通過查找參考文獻等途徑,并結合國內實際背景對農村隨遷老人進行了定義,且對其現狀進行了細致的分析,不難發現隨著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人口流動的不斷加劇,農村隨遷老人社會融入問題愈發突出。在此基礎上,本文構建計量模型,將農村隨遷老人社會融入度的影響因素細化到個人特征,經濟整合,行為適應,文化接納,心理融入五個方面。通過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方法對問卷調查獲得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并結合對訪談記錄的定性分析,最后得出個人特征、文化接納、經濟整合、心理融入和行為適應對農村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度有正向作用,通過提升改善這五個維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村隨遷老人社會融入問題。
關鍵詞:農村隨遷老人 社會融入度
一、引言
(一)選題背景
1.概念界定
(1)隨遷老人:由于在21世紀前后,由于國內經濟發展水平不足以及城市化建設相對落后,隨遷老人并未被學術界所重視,近些年由于國內經濟的迅猛發展以及國內人口流動加劇,隨遷老人問題才越來越明顯。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將隨遷老人定義為跟隨子女或其他親人進入城市生活的老年群體,并且我們主要研究擁有農村戶籍的農村隨遷老人。
(2)社會融入:社會融入與隨遷老人類似,在學術界也沒有嚴格的定義,這主要是因為社會融入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是很難進行界定的。在基于各種文獻學習討論后,我們將社會融入這一社會學概念定義為一個角色融入一個新的環境、新的身份的過程。
2.隨遷老人問題突出
由于大量的農村老人選擇隨子女來到異地,基于此,在這一人群中出現了諸多的問題。由于文化水平,習俗甚至是經濟收入上的差距,農村隨遷老人在城市生活中遇到了諸多的問題,出現了水土不服等部分生理上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隨遷老人心理上也出現了一定的問題。此外,由于隨遷老人大部分是與子女生活在一起,隨遷老人在社會融入上遇到的問題,很可能引起家庭的爭端或沖突。如果農村隨遷老人問題得不到迅速有力的解決,不僅會對隨遷老人自身及其家庭帶來煩惱,也很有可能造成一定的社會問題。
(二)選題意義
1.老人層面
農村隨遷老人作為當前隨遷老人的主體,在由農村生活向城市生活的轉變過程中遇到了諸多的問題。本團隊用科學的指標體系計量出不同因素對農村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程度的影響大小,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農村隨遷老人社會融入優化路徑,從而給予改善他們的精神狀況,使老年人能夠真正地安享晚年。
2.家庭層面
隨遷老人是跟隨家庭遷移的,隨遷老人遷移的主要目的是照料晚輩和養老,因此,隨遷老人的心理狀態對一個遷移家庭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通過本團隊研究建立的優化路徑,農村隨遷老人問題的解決會有一個大致的方向。作為社會轉型期間的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的解決,將大大促進和諧社會和諧家庭的建設。
3.社會層面
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問題是不僅僅是個人問題,更是一個社會現象。作為城鎮化和老齡化的結合產物,其具有濃厚的時代特征,是與中國國情密切結合的問題,該問題的解決能夠提升居民的生活滿意度。
二、實證分析
由數據分析結果可知,農村隨遷老人社會融入度=-2.169+0.391*個人特征+0.444*心理融入+0.384*文化接納+0.362*經濟整合+0.329*行為適應。說明個人特征、文化接納、經濟整合、心理融入和行為適應對農村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度有正向作用,按照系數大小排序由高到低分別是心理融入、個人特征、文化接納、經濟整合、行為適應。
1.心理融入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隨遷老人對居住當地的心理認同感和歸屬感。隨遷老人對居住當地的認同感、滿意度越高,對城市的歸屬感越強,就越容易融入到當地的社會生活中去,社會融入度就會越高。
2.個人特征主要指隨遷老人的個人特征信息。數據分析結果顯示,隨遷老人的年齡、受教育程度、以及健康狀況與其社會融入度分別呈反比、正比、正比,另外享受社區提供的服務,其交際面也會擴大,進而提高對周圍環境的滿意度,增強社會融入度。
3.文化接納程度體現了農村隨遷老人對居住當地飲食、氣候、文化風俗等方面的接受度,當地飲食、氣候等方面與其家鄉相似程度越高或者隨遷老人對飲食、氣候等方面的接受程度越高,隨遷老人的當地文化適應程度就會越高,社會融入度也會越強。
4.經濟整合指的是隨遷老人的經濟收入狀況。經濟收入能力與個人自尊和幸福感有著密切聯系。經濟收入能力越強,隨遷老人的幸福感也會越強,也就會積極地融入當地的社區生活中去。
5.行為適應主要指的由達到個體和環境的和諧關系所必需的個體自身的改變,這里指的是隨遷老人為適應當地社會環境而進行的交往情況和社區活動的參與情況。
三、對策建議
(一)隨遷老人層面:加強身份認同,積極主動融入
1.參加社區活動,積極主動融入社區生活
隨遷老人在主觀上不能封閉自我,要積極主動參加社區活動,擴大自身的交際面,主動結識當地居民,以更好地享受當地的環境和服務。
2.重新構建身份,消除心理隔閡
增強隨遷老人的身份認同是提高農村隨遷老人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通過培養隨遷老人生活方式,實現其生活方式的轉變,使隨遷老人逐漸適應城市生活,提高社會融入度。
(二)社區層面:加強社區認同,重構精神家園
1.加強管理與服務
社區應該加強管理和服務,盡力滿足隨遷老人的需求。對于隨遷老人生活各方面的問題,居委會要熱情主動地幫助他們,使他們在居住地能體驗到歸屬感和安全感。
2.推進文化建設
社區要加強文化建設,豐富隨遷老人的精神生活。首先社區居委會可以積極組織各類社區老年人文化活動,為聯絡當地居民與隨遷老人提供交往的平臺。其次是加強與老年人相關的文化設施建設,加大文化設施建設投入,為隨遷老人參與文化活動提供場所支持。
(三)政府層面:完善醫療保障,消除體制障礙
政府要注重解決農村隨遷老人的醫療保障問題,打通農村和城市的醫療保障體系,消除隨遷老人的后顧之憂,使其更好地融入當地環境。
參考文獻:
[1]程首一.農村隨遷老人城市社會融入研究[D].鄭州大學,2015.
[2]楊菊華.中國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15,(02):61-79+203-204.
[3]陳盛淦.隨遷老人的城市適應問題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59-62.
[4]李倩.代際關系與隨遷老人的城市適應[D].華東理工大學,2014.
[5]張華.農民工家庭城市融入的制約因素與對策分析[J].經濟體制改革,2013,(02):80-84.
[6]瞿紅霞.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狀況及其影響因素探析[D].華中科技大學,2012.
[7]楊菊華.流動人口在流入地社會融入的指標體系——基于社會融入理論的進一步研究[J].人口與經濟,2010,(02):6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