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敏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充分發揮新型農民隊伍的主體作用,因此,培養和建設一支新型農民隊伍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本文從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意義出發,結合地方職業農民培養情況,提出對策建議,通過人才培養助推鄉村振興。
關鍵詞: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鄉村振興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傳統農業發展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發展現代農業已然成為了新的發展趨勢。然而,農村人口的流動,農村人才的流失,是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此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
一、新型職業農民的界定
2017年1月29日,農業部出臺“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提出以提高農民、扶持農民、富裕農民為方向,以吸引年輕人務農、培養職業農民為重點,通過培訓提高一批、吸引發展一批、培育儲備一批,加快構建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總量超過2000萬人。如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著力點還在于如何準確界定新型職業農民,才能有效精準開展培育工作。
新型職業農民相較于傳統農民而言,具備不一樣的特征。傳統農民長期居住于農村,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生產方式,以付出體力勞動為主,收入來源主要依賴于農業生產與經營,生產方式和經營理念相對單一、落后。新型職業農民一般應具備以下特征:一是注重與市場緊密結合,成為參與市場交易的主體之一,尋求使自己收益最大化的農業生產方式;二是將農業機械化、產業化作為職業目標,力求農業生產的長期化、穩定化、標準化;三是具有較高的知識、技術、經營水平,具有職業責任感,注重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四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綜合素質較高,且具有較高的收入和社會地位。從范圍上看,可以涵蓋種養大戶、專業大戶、農產品經紀人以及小型農業企業家、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等新型職業農民,隨著時代發展該范圍也會相應得以擴展。
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存在的困境
(一)培育對象受訓意識不強,能力層次不齊。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人才流失嚴重。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村人口大量轉移到城市,“農二代”大都不愿意繼續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而留守的大部分農民年齡較大,各方面素質跟不上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要求。二是文化素質不是很高。大部分農民群體受教育程度不高,對于文化知識的掌握不夠,對新的農業技術和經營理念的接受難度較大,培育成長期較為緩慢;三是年齡結構不合理,從目前愿意長期從事農業的人群來看,年輕人非常少,年齡大些的農民群體較為守舊,創新意識和能力不足,遵循傳統的習俗與習慣,年齡小一些的農民群體缺乏實踐經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往往容易半途而廢。
(二)培育體系不完善,培育空間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培育主體有限,培訓資源不足。培育主體主要包括農業類大專院校、職業中專、技術學院以及廣播電視大學,農委、人社等單位系統,由于教育資源的不平衡和不完備,部分地區部分人群依然存在受訓機會少,培養難度大,速度慢,質量不高等問題。二是培訓內容針對性不強。由于對新型職業農民界定不清晰,方向把握不精準,導致了培訓內容出現偏差,培訓效果打折扣等問題。部分培訓機構存在課程設置不合理,學時不夠等問題,理論課程太多,而實踐課程較少等現象依然存在。三是培訓模式單一。為了降低組織培訓的人力、物力成本,培訓機構往往將培訓班規模擴大,很難做到培訓模式的多樣化。四是培訓職業化、長效化效果不強。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在于要培養產期從事現代農業生產的人群,具有較強的職業性。但是部分培訓機構為了完成培訓任務而盲目開展培訓,對于培訓對象的篩選和再繼續教育的關注不夠,導致了培訓缺乏連續性和持久性。
(三)配套政策亟待完善。一是城鄉經濟二元結構中的戶籍制度,將人口分為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傳統理念中,對于農民身份,不是一個職業的概念,社會地位和收入都不太高,這也是促使農村勞動力普遍涌向城市而不愿意成為職業農民的內在原因,他們需要身份的認同,需要社會地位的提升,更需要子女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等的生活與受教育權利。二是培訓資金不足。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是一個長期工程,也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工程,但是培訓取得成效緩慢,效果顯現不充分,社會資金與其他資金沒有廣泛參與進來,主要靠財政支持很難做大做強做精。三是培訓師資短缺。要培養出優秀的新型職業農民,必須要有高質量的培訓師資,目前基層存在師資嚴重短缺的現象,在師資的培養上下功夫還不夠。
三、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明確培訓對象,優化生源結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必須要精準化,才可能高效化。首先要把握好生源關,因為培訓資源的有限性,在對參訓學員的選擇上要更加的精細化,有針對性的開展培訓。要對報名農民的實際生產情況、經營規模、學歷情況進行進一步的合適,避免湊人數等問題發生;加強培訓機構的監督管理,逐步建立招生前期的考核制度,設置招生標準,優化生源結構。
(二)進一步規范培訓流程,豐富培訓內容。要不斷壯大專業性強、實用性強的培訓機構,加強培訓前期的調查研究工作,了解培訓對象的基本需求,提升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不斷創新培訓模式,引入多種易于接受和轉化的教學模式,把培訓辦出特色,辦出效果。制定長期培養計劃,分層次、分階段開展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增強培訓實效。
(三)進一步完善評價體系,強化身份認可。要進一步探索新型職業農民的認定考核制度,強化培訓過程管理和結果導向,督促學員在培訓過程中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經歷,認真學習專研,通過學習考核,給予認定和認可。并且在人才政策上給予一定的支持,激勵更多的人志愿加入到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中去,形成良好的人才培育體系。
(四)進一步完善政策配套,提升服務水平。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投資體系,加大政府的資金投入力度,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廣泛助力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工資指導標準,讓新型職業農民得到真正的實惠。強化新型職業農民的管理工作,通過信息管理系統進行監管,實現信息存檔,信息檢索、信息統計等大數據庫功能,讓信息管理系統真正發揮大數據庫作用。并通過信息系統的完整性,對參訓的學員實行全過程跟蹤管理。
參考文獻:
[1]華芳英.現代新型職業農民的特征趨向與培育路徑[J].繼續教育研究,2015.6
[2] 叢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進程中政府服務功能及其完善[J].農業經濟,2015.6
[3] 覃揚慶.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分析[J].農業經濟,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