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萍
摘 要: 以我段管養的省道306線麟游縣境內段近年來的水毀情況為背景,論述了山區公路水毀的形成和成因,并就如何防治提出一些合理的對策。
關鍵詞: 山區公路;水毀;防治;對策
近年來,公路水毀一直視困擾公路工作者一個大難題,山區的公路水毀以其點多、面廣、破壞力強,結合公路工程帶來慘重損失,嚴重影響公路暢通迫在眉睫,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客觀、認真地剖析公路水毀的成因,反思教訓,探求相應的防治措施,對改進公路建、管、養工作增強公路抗災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省道306線麟游境內段近年來的水毀情況為背景,對公路水毀的形式、成因及防治進行研討。
一、公路水毀的形成
山區公路水毀情況主要在路基、路面、擋墻、橋涵上。
(一)路基:
暴雨沖刷路肩和路面后,在路基邊坡形成沖溝、雞爪溝,輕者使路基被沖成大小缺口,重者使大段路基整體被沖斷。2011年省道306線K177+700-K220+400段發生水毀、局部路基沖毀,致使交通中斷。
部分沿溪線因河道彎曲、水流沖刷,在缺少防護的情況
下,造成路基塌方及沖斷;也有因路堤占用河道,壓縮河床而遭流水沖毀。
越嶺線則主要由于山嶺土層疏松,植被不良、破碎、不穩定,縱坡較陡,地質條件復雜及防護設施不完善等原因造成上、下邊坡坍塌,局部地段易形成山體滑坡,省道306線K177+700-K220+400段塌方達15000余方。
部分挖方路段由于山體植被遭到破壞,易形成泥石流,沖斷路基。省道306線K177+700--K217+150多次滑坡,每次都有近12000m3的上邊坡坍塌,造成交通中斷。
(二)路面:
路面除隨路基沖斷而毀壞外,主要為浸水路段的路面形成彈簧、松散、坑槽、沉陷、翻漿等路基懸空、下陷和缺口。
(三)擋墻:
擋墻由于局部山體坍塌,路基懸空,墻體坍塌。
(四)涵洞:
大部分涵洞孔徑設計普遍偏小,已造成堵塞,大部分清淤疏通后,均能順利排水。涵洞進出口易產生倒塌,部分涵洞因基礎深度不到位,易被沖刷掏空造成毀壞。
(五)橋梁:
橋梁的主要損壞情況有:
1、因基礎未到位風化基巖,造成基礎被沖刷掏空,墩、臺身下,引起上部結構倒塌;
2、由于橋墩遭遇洪水時漂流物撞擊,引起橋梁損壞;
3、因壓縮河床,橋長小于河寬,河道多年淤塞、變遷后主河道流水直沖擊臺背橋頭接線路堤,而使接線中斷或橋臺沖跨。
上述損壞橋梁在省道201線丁家河橋、東臺橋和省道306線佐家坡橋等橋。
二、水毀公路的成因分析
公路水毀是公路各相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構,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山區公路自身特點出發,重點從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兩方面進行分析。
(一)客觀原因
1、地形條件方面。山區地形條件復雜,擅戀重疊,河流縱橫高差大,溝壑多、縱坡陡,公路等級低,路面窄,公路布線困難,路線大多依山傍水,路基大填大挖或半填半挖,造成土基及邊坡自然穩定性差。
2、地質條件方面。麟游境內路基土質大多為膨脹土及濕陷性黃土和少量分化石,浸水膨脹,比較破碎、松散、易造成碎落和塌方。
3、水文條件方面。山區降雨往往比較集中,徑流時間短,匯流面積大、流速快,來勢猛,破壞點相對集中,破壞力強,加之近年來公路兩側砍伐山林、平整土地,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水土流失、河道淤塞、變遷嚴重,對公路具有極大的威脅性,是山區公路水毀的直接原因。
(二)主觀原因
1、過去修建的管理,因條件限制和資金不足等原因,普遍存在技術標準偏低的問題,配套構造物不足,缺乏完善的排水系統,沿河公路缺少防護和導流設施,因而抗災能力低,公路形成“先天不足”,為使用期發生水毀埋下禍根。
2、設計中未充分考慮沿線地質、地形、水文等條件,為了降低工程造價采用低限指標設計,甚至閉門造車,與山抗衡,與水爭路,又無響應工程處理措施,給公路正常運營帶來不利因素。
3、施工中由于施工隊伍的經營作風,質量意識、人員素質、機械裝備水平和施工條件等影響,工程質量出現問題。個別承包人無視質量,施工馬虎,甚至偷工減料,工程監理制度不完善,隨意更改設計,降低公路抗災能力。
4、在公路兩側的河流上修建攔河壩、水庫時,沒有果斷采取措施,當水位提高、流向改變后,就會沖刷路基,如省道S306K185+100處。
5、在管養和路政管理方面,對維護路產、路權宣傳不夠,措施不力,導致亂占亂挖等侵害路基及公路用地現象屢屢發生。道班養護人員未能及時清理塌方,疏通邊溝、涵洞、修補缺損,未能加強汛期前檢查和適時進行水毀的預防性養護,導致更大的水毀發生。
三、公路水毀的防治對策
(一)綜合治理
公路之所以常常發生水毀,從主觀上來看既有設計方面的問題,也有施工、養護以及農、林、水等綜合治理方面的技術問題。因此,要根治水毀,必須做到以下幾方面。
1、領導重視,尊重科學。各級領導要相信科學,尊重科學,按客觀規律辦事,山區公路工程要加強全面質量管理,首先要嚴把設計關,嚴把施工關,加強工程監理,嚴格按圖紙施工,嚴禁隨意降低標準,并嚴把驗收關,確保不合格工程不交付使用。
2、多方協調,綜合治理。公路的水毀往往與水利工程上攔河筑壩建庫,改變水系,農耕時破壞地貌及林業上的亂砍亂伐、破壞植被等有關,因此公路構造物的設計管理要與農業、林業、水利等部門配合,綜合治理。
3、加強養護,制定措施,增強公路本身抗洪能力。在日常養護工作中,勤于檢查,“堵小洞,防大害”。在汛前真正落實“一年抓雨季,雨季抓防毀、防毀抓排水”,認真開展防毀、搶修準備工作,加大預防性養護投入。
(二)排除隱患
在抓公路水毀防治的同時,對水毀易發生路段要輔以工程措施,針對不同地形、地質環境,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加固或改進,排除水毀隱患。
1、河床嚴重淤塞的傍線流要及時進行清淤排障。
2、沿溪線要重點抓半填半挖路段的駁岸、護坡等修繕、加固或增建。
3、橋涵要做好涵口、涵底清淤和涵底、涵臺的加固,重點加強進出水口防治。
4、高路塹邊坡路段,要搞好坡面加固和坡頂截水溝建設,確保汛期、雨季無大滑坡、塌方和泥石流。
5、高路堤路段、要搞好路堤防滲、防漏加固,在邊坡鋪設草皮或砌石進行防護,還要注意堤腳防沖刷。
6、路基邊溝要及時疏通,注意路面、路肩排水暢通,防治路面積水或路面水直接排向邊坡,造成邊坡土方流失、塌方。
7、護岸、擋土墻基礎不到位時,用石籠護基,或加砌護坡道;因土壓力已引起結構變形膨脹時,應增設套墻、扶壁進行加固或墻背換填砂石。
8、對水毀工程,要注意設計的可靠性,并做好加固前后的技術資料收集、整理和建檔工作,供今后公路水毀防治是參考借鑒。
山區公路水毀防治要貫徹“以防為主、全面養護”的方針,加強工程的設計、施工管理和平時的養護管理工作,最大限度的提高公路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把公路水毀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