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敬雷/本刊記者
司法所——作為社會治理主體,在社會治理中能發揮什么作用?作用又發揮得如何?帶著這一問題,我專程來到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司法局城北司法所蹲點,與所長鄧啟貴和其他工作人員一起工作了三天,親身感受到司法所聚焦基層社會治理難點,出實招、見成效。
高效便捷的糾紛解決,是治理能力在基層社會的重要體現。如何提升糾紛解決能力,城北司法所做足了“功課”。
第一天上午9 點,我剛到司法所沒多久,就有三個人氣呼呼地“闖”了進來。
“方老板,怎么了,平時都是我去你那吃飯,今天你怎么到我這了?”所長鄧啟貴笑著迎上去,半開玩笑地招呼著。
原來,方老板是司法所對面一個小餐館的老板,與餐館房屋租賃方因租金問題產生糾紛,協商未果,一氣之下來到司法所評理。
看著方老板那氣勁,我想一進門就碰上司法所遇上難題,本以為鄧所長會安慰一下方老板,消消氣,冷靜下來再調解,沒想到,鄧所長只是簡單了解了情況,就把“徒弟”劉志剛叫來,劉志剛記錄下方老板的訴求后,電話聯系了所在社區的調委會,轉交他們調解。

調解一起醫療糾紛
“司法所的一項重要職責就是參與調解矛盾糾紛,怎么把糾紛往外推呢?”看著我一臉的茫然,鄧所長笑著說:“這些糾紛,交到社區調委會就行。”
“剛到司法所時,我也是天天泡在糾紛里,沒有時間干其他工作。為徹底改變這種‘吃飯有人等、睡覺有人找’的局面,我們就從健全調解組織網絡、提升調解員素質入手,通過發動群眾,糾紛在各社區就自行解決了。”鄧所長接著說。
在司法所指導下,街道各社區利用兩委換屆的契機,建立規范了調解組織,調整、充實人民調解員隊伍,對新任人民調解員進行崗位培訓;完善化解矛盾糾紛的“四位一體”工作機制,將人民調解與法治宣傳、法律援助、法律服務緊密結合,多方位開展工作;成立了街道流動人民調解隊,定期到社區、企業、工地開展矛盾排查調處;總結出適合城市社區矛盾糾紛調解的工作手冊,發放到每一名調解員手里,并定期組織社區調解員業務培訓,提高調解員能力與水平。
一系列措施,城北司法所化解矛盾糾紛不再是單打獨斗,而是在群眾身邊建起一支專業的調解隊伍,自治、德治、法治結合,矛盾糾紛迎刃而解。
法治文化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更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中之重。城北司法所著力提升群眾法治意識,強化群眾法治觀念。
第二天一大早,鄧所長就帶著我“逛”鐵牛街社區。
打太極、慢跑、練劍、跳舞……忙碌的清晨,鐵牛廣場、濱江河堤,到處都是群眾晨練的身影。近年來,鐵牛街社區以創建“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為契機,大力加強“法治社區”建設,變“文化娛人”為“文化育人”,成功走出了一條以法治文化提升社區居民文明素養、促進社區和諧的治理之路。
談到社區前幾年的狀況,鐵牛街社區黨委書記劉程皺起了眉頭:“我們社區地處鬧市區,共有13 個小區,居民文化素質參差不齊。社區流動人口多、需求層次多、社會矛盾多,居民幾乎天天‘光顧’社區辦公室,是社區治理的一大難題。”
為弄清楚轄區矛盾糾紛多的原因,鄧所長和他的同事們走出辦公室,開始了他們“逛”社區行動。
通過“逛”社區,鄧所長他們發現,不只鐵牛街社區,城北街道的13 個社區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社區環境臟亂差,鄰里關系淡薄,文化生活匱乏,矛盾糾紛多等等。

臨東社區法制宣傳欄
如何提升居民法治素養、讓群眾遵紀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鄧所長和他的同事們針對各個社區的具體問題,主動與社區商量,找準解決問題的良方。
鐵牛街社區居民法治意識淡薄、鄰里和贍養糾紛多,司法所就動員、指導社區籌資建設百米法治文化長廊,組織“鄰居節”“孝老慈幼大講堂”等社區文化活動。臨東社區“五多”(住戶多、經營商家多、回遷戶多、流動人口多、矛盾糾紛多),司法所指導幫助實施全域法治小區建設,在“富臨大都會”小區內增添“法治藝術墻”“法治文化長廊”“法治心靈健美園”“法治人物石刻幽徑”等法治元素;利用百盛廣場花壇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雕塑和孟子名言藝術墻等方式,將福安巷建成融傳統文化和法治文化為一體的文化街。臨中社區老舊小區多,小區環境臟亂差,司法所就指導社區開展“小區治理大家談”,積極引導居民主動參與到社區治理中。
居民李大爺是一個“愛管閑事”的人,幾年前,社區成立志愿服務隊,他積極報名參加,平時誰家有困難、有糾紛,都會有他的身影。“社區的變化我是最有發言權的,前幾年,社區環境亂,居民素質低,鄰里糾紛多,多虧了司法所,他們幫我們建法治文化長廊,組織法治大講堂,讓我們參與其中。現在,矛盾糾紛少了,大家心里順暢了,社區自然就和諧了。”
漫步城北街道的大街小巷,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LED顯示屏、法治文化墻隨處可見,隨時能感受到濃郁的法治文化,群眾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接受法治的熏陶。居民法治文化意識明顯提高,社區形成了“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
綿陽市司法局副局長李正林對城北街道的社區法治文化大加贊賞:“城北的社區法治文化建設就是綿陽的一張名片,就是藏在小社區里的法治大文化。”
面對社會矛盾新變化、人民群眾新需求、社會治理新挑戰,城北司法所借助調解專家團隊力量,與社區群眾一起共建共治共享。
2017年5月,涪城區司法局為了及時就地化解疑難復雜社會矛盾糾紛,指導成立了以鄧啟貴所長名字命名的區人民調解專家團隊。兩年多的時間,專家團隊成功協助化解了臨園路東段社區公益用房移交糾紛、勇拓洋樓小區業委會換屆糾紛等疑難復雜糾紛62 件,參與化解有重大影響的信訪、群體性糾紛30 件。
我向鄧所長提議,想采訪下專家團隊的成員。于是,借用鐵牛街社區居委會的地方,擺起了“龍門陣”。
在聽專家團成員談調解工作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除了分析案情、交流調解經驗和技巧外,還注重調解理論研究、開展調解培訓、進行法律宣傳等。
看出了我的疑問,鄧啟貴笑著說:“剛開始,我們的主要精力也是放在調解、咨詢上,后來我們考慮,如何發揮好專家團隊作用,有效預防、減少糾紛,并帶動提升人民調解員隊伍素質,于是大家集思廣益,在調解糾紛之余,搞研究、搞培訓、搞宣傳。”
專家團隊在鄧所長的帶領下,對涪城區各類矛盾糾紛開展了大量的調查研究,舉辦了“農村土地流轉糾紛”“農村集體經濟分配糾紛”“城市小區糾紛”“房屋租賃糾紛”“村民自治矛盾糾紛的預防與化解”等熱點難點問題專題研討會,并形成研討報告報送黨委政府,編制《農村土地流轉糾紛的預防與化解》《房屋租賃糾紛預防與化解》等系列人民調解工作指導手冊發放給調解員,便于黨委政府和基層調解員借鑒與參考。
下午,臨中社區召開了一場“小區治理大家談”的座談會,十多位居民參加了座談會。
“臨中社區老舊小區多,居民之間小矛盾不斷。自從鄧所長指導我們開展每周一次的座談會后,情況好多了。”臨中社區黨總支書記、調委會主任敖茜介紹到,“每次座談會都會提前通知社區居民,大家都很積極,有時候會議室坐不下,就分批進行。”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約有23.4%的鄉鎮水利站作為縣(市)水利局的派出機構,或實行縣(市)鄉“雙重管理,以條為主”管理,納入財政預算;約36.69%的鄉鎮水利站由鄉鎮管理;約24.81%的鄉鎮水利站機構被撤銷并入到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站)。全額撥款型比重最高(58.62%),差額撥款型、自收自支型與企業型分別占總量的24.40%、16.78%及0.20%。經費來源上,自籌經費占總經費的90.81%,以辦公費用為主(占自籌經費總額的87.18%);而財政撥款僅占總經費的9.19%,其中56.08%為前期費用。
發揮專家團隊力量,發動居民群眾參與,城北街道以共建提升社區治理能力,以共治激發社區治理活力,以共享凝聚社區治理合力,走出了一條群眾共同參與的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子。

臨中社區法治宣傳角
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治理主體的治理行為科學化、法治化、程序化,這對司法所社區矯正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城北司法所通過加強對社區服刑人員的愛國主義教育,提升了教育矯治質量,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第三天上午,城北司法所邀請中國電子九所高級工程師胡文忠,為轄區社區矯正人員、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共30 余人上了一堂 “傾聽紅色故事 增強愛國情懷”為主題的教育課。
為構建以政治改造為統領的教育矯正“五大改造”新格局,鄧所長在完善分類矯治、細化矯正手段、整合教育資源、強化社會協同等方面的基礎上,以 “愛黨、愛國、愛民、愛家”主題教育為基礎,結合全市“五城聯創”工作,開展了愛國講堂、現場教學、公益勞動等一系列愛國主義學習教育活動。
系列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激發了社區服刑人員的愛國主義情懷,增強了社區服刑人員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同時激勵其悔過自新,重新做人,回歸社會,奉獻社會。
通過愛國主義教育,使社區服刑人員懂得國家的發展進步與個人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提升社區服刑人員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認罪悔罪意識,有效預防再犯罪可能,更為社會贏得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
第三天下午,臨中社區調委會,一起經過兩次調解未成功的醫療糾紛開始了第三次調解。
這起糾紛一年多了,因為醫患雙方在事故責任的認定和賠償數額方面有很大的差距,市醫調委調了兩次都沒調成,市委政法委領導指派鄧所長調解,期望調解解決這起疑難糾紛,避免上訪事件發生。
接到這個燙手的“山芋”后,鄧啟貴沒有退縮,他首先組織專家制定調解預案,分析雙方利益訴求與期望值差距大的原因,并多次與醫患雙方溝通,雙方也表示本著解決問題的目的參加調解。
沒料到,調解一開始,雙方又開始了激烈的爭吵,患方甚至掀翻桌子,調解一直到晚上8 點仍未果,鄧所長只好宣布調解暫停。
大家一邊吃著快餐,一邊商量著接下來如何解決這起糾紛。
“如何縮小雙方當事人分歧是調解繼續下去的基礎,當事人情緒激動,又是外地人,咱們勸說,效果不好,如果能找到當事人家屬,由他們來勸導,可能會容易些。”鄧所長端著快餐盒,還不忘分析。
“聽說她兒子在北川縣當老師,不知道愿不愿意勸勸他爸媽?”調解員肖義森說道。

鄧啟貴(右)對社區服刑人員開展個別談話教育
鄧所長放下快餐盒,拿起手機就聯系。通過多方聯系,患者兒子終于同意來綿陽參加調解。
“你把地址給我,我現在就去接你。”鄧所長說完掛了手機,拿起快餐盒里的兩塊玉米餅就走了出去。
大家不放心,都跟了出去。綿陽到北川,來回近200 公里,又是夜間開車,最后決定由“徒弟”劉志剛與鄧所長一同去北川。
第四天一大早,鄧所長不顧日夜奔波的疲勞趕來送我,我知道,他昨晚回來得很晚。雖然我沒能等到調解結果,但從鄧所長那熬黑的雙眼透出的自信,我堅信這起糾紛一定能調解成功。
臨行前,鄧啟貴說:“我很普通,也做不了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只想為國家、為群眾做點實事,黨培養了我,組織把我安排到這個崗位上,我就得干出點成績來。”
司法所——司法行政最基層的組織,遍布全國4 萬多個鄉鎮街道,12.8 萬名司法所工作人員扎根基層,恪盡職守,不懼困苦,任勞任怨。全國的司法所都會像城北司法所,全國的司法所長都會像鄧啟貴所長一樣,以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構筑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石,為法治中國、平安中國建設,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奉獻著他們的光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