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傳穎
關于明星流量造假并非新聞,類似的事件早已屢見不鮮。從普通的朋友圈中拉票到水軍黑公關、惡意差評師,這一系列的新現象都跟流量造假不無關系。不過很多人忽視了流量造假對社會的危害。
流量造假,短期會擾亂評價體系,造成各種形式的不公平;長期來看則會對整個互聯網經濟生態造成不可毀滅的傷害,造假者也最終會深受其害。鑒于流量造假已經成為網絡空間的公害,筆者認為應從強調互聯網平臺主體責任、加強打擊“地下黑灰產業”和提升全社會關注意識等方面共同加強對網絡空間的治理。
首先,應當正確看待平臺的主體責任。互聯網行業與傳統行業不一樣的地方就在于平臺的壟斷效應,大型互聯網企業平臺上動輒活躍著幾億、十幾億的用戶。傳統的政府監督、社會監督方式對于互聯網平臺來說已基本失效。平臺自身已經成為了一個復雜的生態體系,有用戶、有商業模式,還能制定游戲規則。政府沒有足夠的資源去監管平臺上發生的一切活動,只有互聯網平臺有足夠的資源和手段來進行自我監督,因此,強調平臺的主體責任是解決流量造假、水軍、黑公關的重要一環
現在問題是多數互聯網企業把自己歸為傳統企業,認為自己只是提供服務,無法對用戶行為進行控制,監督責任應當由政府負責。說到底,就是不愿意承擔自我監督的成本。對此,應促使平臺正確地看待主體責任,平臺在整個互聯網經濟中特殊的生態,決定了自我監督的成本并非是額外的支出,而是平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自我監督的意識是為了平臺更好的發展。
其次,這次報道中披露出過億轉發流量的背后,是一個龐大的地下黑灰產業。新浪微博的流量造假、今日頭條的水軍黑公關和淘寶上的差評師,這些地下黑灰產業的組織嚴密,產業化程度高,已經顯示出驚人的能量了。很多企業、個人甚至基層政府部門都為其所害,不勝其擾,陷入了花錢買流量,相互雇用水軍黑公關的困境。公安機關、網信部門對此也開展了多輪打擊,由于網絡的隱蔽性和巨大的利益驅動,黑灰產業禁而不絕,經常以各種形式死灰復燃。對此,執法機關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對其打擊力度,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手段加強對黑灰產業的監控,同時與平臺之間開展密切聯系,共同打擊黑灰產業背后的各種勢力。
最后,應當認識到在流量為王的時代,各種形式的流量造假和地下黑灰產業是互聯網經濟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其背后有深刻經濟、社會的根源,難以依靠某一種手段在短時間內完全禁絕。只能通過不斷提高全社會對于流量造假的監督意識,并且不斷地通過總結已經發生的案件,來完善我們的法律法規,加強行業自律、提升技術精準打擊力度等多種手段才能有效治理。▲
(作者是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中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