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繼萌
近來,先后有兩部科幻大片橫掃電影票房。《流浪地球》先刷新了中外影迷的想象和預期。緊隨其后,美國導演詹姆斯·卡梅隆攜其編劇和制片的《阿麗塔:戰斗天使》回歸中國市場,吸睛程度不在話下。
兩部大片最讓人稱道驚嘆的無疑是如夢似幻的科技特效。《流浪地球》中科幻特效首次堪與好萊塢大片比肩,各種評論多以“科幻元年”與“瑕”不掩瑜來肯定此片里程碑式的突破。筆者認為它能稱之為中國崛起時代的科幻大片,即以科幻類型片牽引出中國全球治理觀的主流大片。
當然,贊嘆的同時,也不否認在科幻片制作上我們與好萊塢的差距。《阿麗塔》的特效幾近完美,阿麗塔微微顫動的發絲,喜悅或憤怒時面部每一條移動的細紋,都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除卻炫目特效,真正能稱為杰作的往往是關注社會結構變化與人類個體命運的科幻影視作品。在《黑客帝國》等很多經典科幻片中,表面上看到的是從平凡走向英雄的故事,但內里則對未來科技給人類社會的威脅和恐懼不言而喻。反觀國人影視文化似乎多喜借古諷今,而西方科幻作品則反其道而行之,以對未來發展的各種可能性推測,警示反思當下的社會政治和思潮。
在科幻作品中的探討,能讓所有觀眾久久稱道的一定是老老實實講述“人”的故事。多數評論中提及《流浪地球》的敘事宏大,但其人物塑造欠缺豐滿的緯度,可能就是因為缺少了些生動的人性故事、有血有肉的情感體驗。同樣以災難敘事為主的《后天》等影片,對各種人物面對災難與生死存亡之時的高光再現,震撼人心,對比之下,凸顯了人性深處的脆弱與堅韌。
話說回來,好萊塢電影從19世紀末產生至今,已有一個多世紀的積累和發展,科技尤其空間技術取得的重大突破以及二戰結束之后人類對前途的恐懼感,為其提供了發展的原動力。迄今為止,好萊塢在特效與敘事結構等環節都是無人企及的。國產科幻大片顯然在技術運用上還需要打磨,使其與故事走向和人物性格塑造更貼合,營造視覺盛宴的同時,給觀眾講述觸動人心的好故事。▲(作者是獨立影評人)
環球時報2019-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