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泰山

史載,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為使,國家強大,提出了“著胡服”“習騎射”的主張。當時,生活在中原地區北部和西部的游牧民族被稱為“胡人”,他們戰斗力很強,上穿窄袖短褂,下穿分筒長褲,擅長騎馬射箭。相比中原的長袍大褂和戰車,胡人作戰機動靈活,對趙國構成了極大的軍事威脅。趙武靈王下令國人改穿胡人緊湊短衣長褲,部隊棄戰車改練騎馬射箭,史稱“胡服騎射”。因為胡人服飾多為動物皮革所制,故而有“改革”一詞。
在中國數千年文明史中,政治、經濟、文化的改革案例不勝枚舉。一個王朝在建立之初,大都對前朝弊政引以為鑒,制定新的治國策略,革除前朝弊政。但隨著歷史發展,開國之初制定的方針政策往往不再適應新的形勢,解決不了新的社會矛盾和問題。為挽救統治者的江山社稷,英明的政治家們就會推出新的制度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使王朝得到振興,這就是改革。
對于改革的重要性,中國人早就有深刻的認識。《周易》指出,“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即事物到了無路可走的情況下必須求變,變化了才能暢通,暢通才能長久。后世把這句話作為改革重要的理論支撐?!对娊洝防镉小爸茈m舊邦,其命維新”,《韓非子》里有“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漢代的桓寬提出“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明代的李贄則提出“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清末資產階級維新派在總結前人理論的基礎上,闡述變法圖強的道理,提出“變者,古今之公理也”……歷代的政治家、改革家在改革之前都會指出:過去合理的現在不一定合理,過去有效的現在不一定有效。隨著時代的變化調整策略,按照世事變化重新制定法則,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中國較早的改革出現在春秋時期的齊國。當時,奴隸制出現危機,新型封建生產關系開始出現。齊桓公即位后,任用管仲等人圍繞“富國強兵”展開全方位改革,使經濟、政治、軍事等各方面煥然一新。管仲的改革持續了40年,齊國一躍成為諸侯強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開創了輝煌霸業。到了戰國時期,奴隸制全面崩潰,改革的浪潮風起云涌,李悝在魏國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其中最有名的是商鞅變法。商鞅本是衛國人,被秦孝公作為人才引進,著手變法圖強,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衡和建立郡縣制等一系列改革策略。此次變法是戰國時期各國改革中最徹底的改革,持續了20余年,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增強,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國家,為后世橫掃六合、建立大一統專制帝國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礎。毛澤東曾作過這樣的評價:商鞅可以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僅限于當時,更影響了中國數千年。
但凡一個政權的上層統治者想要改革,主要是以解決出現的經濟、政治、文化方面存在的問題,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來維護自己的統治。比如漢武帝針對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已不能滿足政治需要的實際情況,倡導在意識形態領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是文化上的改革;同時改革了官員選拔任用及官員財產管理制度,這是政治上的改革;針對連年對外征戰、開疆拓土導致國家財政虧空的問題,任用桑弘羊對經濟進行改革。之后的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唐代中期的財政改革都在歷史上留下了印記??v覽歷史上的改革,如果是結合實際、尊重社會現實的,就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反之,則以失敗告終。
唐代以后直至晚清,最為著名的改革變法有北宋王安石變法和明代張居正的政治經濟改革。
北宋到仁宗時期,表面上歌舞升平,實則內憂外患已十分突出。內憂是“三冗”問題嚴重,即:“冗官”,官僚機構膨脹;“冗兵”,軍隊龐大而缺乏戰斗力;“冗費”,官員多,軍隊龐大造成巨額支出,國家財政困難。再加上行政效率低下,以致弊端叢生。同時,土地兼并導致民不聊生,暴亂不斷。外患是遼國威逼、西夏反叛。王安石變法前,曾有范仲淹、富弼、韓琦等在仁宗一朝實施了短暫的“慶歷新政”,卻未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宋神宗繼位后,起用王安石主持變法。面對保守派的反對,王安石提出了著名的“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思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為目標,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但是,變法在推行過程中由于部分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在實際執行中的不良運作,再加上用人不當,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加之新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保守派的強烈反對。此次變法持續了近17年,后因宋神宗去世而新法盡廢,變法宣告失敗。后世對王安石多是攻擊污蔑,直至近代才有轉變。王安石變法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后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列寧稱贊王安石為“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
而明代張居正是繼王安石之后,為挽救明王朝統治而進行改革的又一位著名政治家。作為萬歷年間內閣首輔的張居正從整頓吏治開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進行了全面改革。通過嚴明法紀、加強監督,淘汰無能官員,提高行政效率,改變官場作風;通過清丈土地,打擊土地兼并,以增加國家財政收入;通過賦稅征收原則和征收辦法改革,即把在江南行之有效的“一條鞭法”推廣到全國,緩和了階級矛盾;通過整頓邊防、海防體制,對軍事進行改革,扭轉了軍事上被動挨打的局面。張居正從維持明王朝的長遠統治出發,在贏得萬歷皇帝支持后,強力推行改革措施,此次改革持續了只有10年,卻取得了卓著成效,史稱“萬歷新政”。雖然張居正死后遭到秋后算賬,但他制定實施的一些政策一直沿用到清朝。
距離現代社會最近的一次變法改革是晚清時的戊戌變法,只持續了103天,又稱“百日維新”。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倡導學習西方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發展工商業等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因變法損害到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最后以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逃往海外,譚嗣同等被殺收場,變法宣告失敗。戊戌變法實際上是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維新運動,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改革實質是創新的過程,是理論的創新、思想的創新、政策制度的創新、體制機制的創新。不管是“突破型”改革,還是“修補型”改革,都必須符合大眾的利益,都必須是漸進式的,不能胡子眉毛一起抓,這樣才可能取得成功。
改革創新、變法圖強作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方略,貫穿于中國古代歷史長河之中。中國古代歷史既是革命史,更是一部改革史。改革促進了歷史的進步,影響了后人的生活。今天我們地方政府以縣為單位,戶籍實行登記制度,是商鞅變法的成果;我們習慣穿褲子,而不是長袍,是因為趙武靈王的改革;每年高考實行全國統一招生及公務員選拔錄用,是受隋文帝楊堅人事制度改革“科舉”的影響;中國人口眾多則是康熙皇帝改革土地制度,實行“攤丁入畝”的結果。
“對歷史的最好紀念,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回顧中國古代的改革實踐,從歷史中汲取改革再出發的力量,意義重大。
本欄編輯/牛澤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