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魯孫
有了水仙才叫過年。

冬至陽生,一過冬至又是培養水仙花的時期,此刻培植花頭,及至一元肇始獻歲發春,則吳娃越艷、高雅婀娜、冷香宜人。
水仙是一種國際性的花卉,歐洲中部,地中海一帶,亞洲的日本、中國都有出產。尤其歐洲的荷蘭,對于球根花卉最感興趣,培植也最得法,所以擁有球根花卉王國的雅譽。依據園藝專家們統計,每年冬天水仙花季,歐美各國的水仙花十之八九都是由荷蘭供應的。日本不但氣候適宜種植水仙,而他們對花卉園藝也為人樂道,所以東南亞各國進口的水仙就由日本獨占了。我們中國的水仙花原產福建漳州,后來才在兩廣江浙分布繁衍起來。現在年終歲末,臺灣各地花店攤販出售的水仙花頭,除了極少部分由日本輸入,其余全是福建移來的品種!
水仙在花卉里,算是一種比較耐寒的球根花類,當年奉天省長王永江平素自奉儉約,唯獨對于水仙花有特別偏嗜,他認為:“水仙花的姿態清蔥雅正,香味更是古艷霜潔,當年剛棱謀國的伍子胥、孤高自守的屈靈均,都是死后成為水仙,被人尊為水仙花神。為了追懷先哲,所以酷愛水仙。沈陽冬季酷寒,只有辟筑溫室洗滌供養。”
據鄒作華司令生前在中心診所養病時說:“我進過王府的蘭馨室參觀,凡是水仙的名葩異種,可稱搜羅靡遺。一進溫室,冰清玉粹,香氣沾衣,冷韻紆余,古人所謂百浣不歇,真不是欺人之談呢!”我們當時在座四五位朋友聽了之后,都為之神馳不已。
水仙的鱗莖細長,葉脈并行,有的像寶劍,有的如圓筒,通常葉尖都是圓健厚潤。水仙的花姿有杯盞形、喇叭形、茗碗形,花瓣分單萼重臺,顏色則有白花黃冠、橙花王冠、黃花大冠三種,至于淺絳、淡藍兩種顏色,則偶或一見最為名貴。豢花人如發現淺絳淡藍兩色水仙,無不視同奇葩,許為國之禎祥。
水仙別名十二師,養殖水仙只用水石,不近泥土,最為雅潔,所以說是文人可以親手調培的花卉。照臺灣氣候,12月份開始培植,如果氣溫正常,冷暖以時,而又浸洗曝陽得法,三十五天就能花軸著萼,四十天準能吐艷發香了。
當年北平護國寺遠香花廠有一位花把式告訴在下說:“養水仙不但要讓它花朵如期開放,并且花軸要能隨心所欲長成各種姿態,才算高手。在水仙花頭剛一浸種的時候,就看雕鏤花頭的手法如何,雕鏤的手法越細膩,將來花葉的姿勢越柔美,要說是一種雕鏤藝術,并不算夸大。冬季氣候變幻,忽冷忽熱,霜雪快晴,實在是令人難以捉摸,如果碰上氣候反常風雪連朝,偶一放晴,想讓水仙成為歲朝清供,那就只有使用催花方法了。陰冷乍晴,一遇冬日融舒,要趕緊把水仙花頭提出花盤放進木盤,選在背風向陽地方迎陽照曬。冬陽西偏,又要及時移進溫室,用溫水澆洗球根,照此方法將養一至三次,花苞即能提前怒放。不過向陽時刻的長短,次數多寡,水溫的程度如何,那就要細心體會,神而明之,沒有一定章法了。倘若雨雪霏霏兼旬不露晴光,那就改用電熱加溫,或用百支燭光燈頭照射,也能收到相同的效果。有一年北平從冬至起,一直下大雪,偶或還有冰珠,遠香花廠子有二百多頭水仙花,就是用電熱催花,仍舊能趕上春節嫣然挺秀,馥郁迎祥!”
世丈蒯壽樞是皖廬世家,張廣建甘肅督軍任內,蒯任財政廳長兼硝礦局長,不但精于賞鑒古籍文玩字畫,更富收藏,并且愛石成癖。他所愛的,不是奇磊嵯峨、瘦皴丑怪的奇石,而是五顏六色、斑駁陸離的石頭子。蒯老因為要展示夸耀他歷年搜集的名貴石頭子,抗戰前一年,在北平翠花街他的寓所請春酒的時候,在客廳走廊避風閣子里,擺出了他所栽植的一百多件水仙,請來客觀賞。
他種水仙不用缽盆盤盞,而一律用的是宣德爐,爐底放的都是他視同珍寶,日夕爬羅剔抉、珠切象磋的石頭子。他說明朝香爐經過數百年駁蝕銅性已失,短期培養水仙并無不宜。他所收藏的宣德爐中大約有十幾只是清代名匠仿鑄,他不說明,我們是分辨不出的。這些假宣德爐所栽植的水仙,雖也著花,可是兩者一比較,水仙花朵就顯得旭弱暗淡,比不上人家天嬌秀拔了。
先祖妣曾隨先祖游宦閩粵,養成培育水仙的習慣,后來定居北平,可是每年必定挑選二三十個各種奇卉水仙花頭培養,點綴新年。她老人家的水仙花除了蟹爪形水仙才用圓形花器,便于四面觀覽外,其余各形各式水仙花頭一律使用長方形舊瓷花缽。
缽底先用江石鋪墊,江石是松花江特產,這種江石多在江底沙泉附近,泉水洄流激射,年深日久把圍繞泉眼左近的石頭子,沖洗得鏤冰琢雪、紅云頹璧,一粒一粒似玉如石,在南方是不經見的。當年鮑貴卿駐軍卜奎(編者注:齊齊哈爾)時候,酷愛江石,曾讓善泅的兵勇在夏季里潛沉江底撈取,冰紋剔花,碧縷朱紋,絢麗雄奇,令人目不暇給。據說江石能夠聚熱保溫,經過日光照射久久不散,用來種植水仙可以催花早發,蓓蕾茁旺。承他惠贈百余枚,老人視同拱璧,日常用清水供養,到了水仙花季,先把嶄新棉花浸濕,輕裹水仙球根,然后穩嵌江石之中。經過幾年試驗,用這個方法比較一般水仙花,可以提早四天開花,如遇陰霾霜冽的異常氣候,花期也沒什么影響。筆者幼年好養,也跟兄弟姊妹各養數盆,等到鱗莖伸長,拿紅紙圍裹想好祝詞,并預估發花年月寫在紅紙圈上,看看所言中否,以為笑樂。
現在年近歲逼,花肆已有水仙幼苗應市,緬懷昔年情景,百感交縈,誰又有幾許閑情逸致去培植案頭清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