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個月來,臺灣多位市民在過馬路時遭遇車禍,不幸遇難,這讓一些臺媒驚呼,“斑馬線成為了行人殺手”。聯合新聞網3日撰文分析稱,臺灣的斑馬線設計存在三大致命缺點,應加強推進“人本道路”的改造。
據臺媒總結,近段時間,包括一名臺灣大學生、一名老人和一名少女在內的三名市民均因過馬路時遭車撞而不幸遇難,這些事件都發生在斑馬線上。“斑馬線殺人事件”頻發引起臺灣行政部門注意,臺“交通部”已經宣布,明年將強制大客車配備行車視野輔助系統,交通警察大隊也將加強倡導轉彎車禮讓行人。
不過,聯合新聞網卻指出,臺灣斑馬線普遍設計不當,可能也是行人遇難關鍵。報道援引中原大學景觀系教授趙家麟的分析稱,臺灣斑馬線設計有三大不當:位置不當、缺乏防撞功能、照明不良,讓斑馬線成為“潛在殺手”。
趙家麟表示,絕大多數斑馬線緊鄰直行車道,當綠燈亮起,如果車輛右轉,很可能看不到直行的人;其次,斑馬線對行人的防撞保護“接近于零”,行人一旦遇到酒駕、闖紅燈的司機,毫無保護,而很多歐洲國家市區斑馬線會在道路中心形成停留區,讓行人在中途安全暫停;此外,由于斑馬線沒有燈光,在光線不佳的清晨或黃昏,視力不好的人也可能遭遇危險。《聯合報》表示,臺灣道路設計長期“以車為本”,想的是怎么讓汽車阻礙最少、開得順暢。趙家麟建議,應大力推動前瞻計劃時,擴大改造人本道路,盡快改造斑馬線設施。▲
(趙覺珵)
環球時報2019-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