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小時爸爸

我們想閑聊一下這個總有讀者感慨的話題,方式是先介紹一個在兒童心理學上很著名的理論模型“依戀理論”。建立這個理論的是英國心理學家,劍橋三一學院的約翰·鮑爾比。
鮑爾比認為,進化的結果讓靈長類動物在嬰兒階段,都會對他熟悉的照顧者產生依戀,雖然因“人”而異,但當嬰兒遇到危險或者產生警覺的時候,這種依戀心理會讓嬰兒去向依戀對象尋求保護和情感支持。
在心理學家幾十年的努力下,目前依戀理論整理出了4種不同的依戀模式,分別是:
安全型依戀。這種模式是孩子感到可以依賴他們的照顧者來滿足他們親近需求、情感支持和保護需求,被認為是最好的依戀模式。
焦慮-回避型依戀,是當照顧者離開或返回時,嬰兒都表現出較少的情緒,會避開照顧者。
此外還有一種,少數嬰兒不屬于上述的3種模式,被列為破裂型依戀。
依戀理論是20世紀最重要的兒童心理學理論之一,并延展到成人心理學領域,基于這一理論所做的各種心理學研究和實驗非常多,很多都值得我們在實際生活中參考學習一下,不過我們不準備挖掘那么深,只是從這個理論的一些研究結果,來簡單聊聊“父親”的角色特點。
也許是因為歷史長期的社會分工,也許是因為哺乳動物的生理特征,在絕大多數孩子的心理模型里,媽媽是“首要依戀對象”,而爸爸擔當這個角色的比例在不同研究中占5-20%的少數地位。
而在依戀理論的研究中,大多驗證了我們常見的這個現象:絕大多數孩子會把媽媽當做“照顧者”來依戀,因此在心情低落難過,需要得到安慰幫助的時候,會優先去找媽媽。而爸爸則更多充當了“游戲伙伴”的工作,因此在孩子情緒興奮開心、需要玩耍的時候,則更傾向于找爸爸互動。
所以,有時候媽媽抱怨的“你玩的時候想不起來我,難過了不舒服了才想我”,這可能真的是寶寶的天性。
這當然不是說父親的角色不重要,在跟蹤調研中發現,在父親-孩子形成依戀安全關系的家庭中,孩子未來社交能力更高,出現行為問題的可能性更低。而缺乏父親依戀安全的孩子,在未來則會出現學習成績下降、攻擊性強等趨勢。而另外一項研究則發現,可以跟父親構成安全依戀關系的1歲左右嬰兒,會更愿意和陌生人進行溝通(相應母親的安全依戀關系則沒有影響)。
不過,需要指出,國內學者經常混用美國學和美國研究概念,甚至認為它們無甚區別。比如,有學者認為,美國學,亦作美國研究(李青,楊小洪 1999:24),也有學者認為,“美國學又稱美國研究,是一門關于美國的學科”(蒿琨2017:65)。當然,不少學者主張區分,如葉英(2010)提出區分美國研究與美國學,促進美國研究這個綜合工程和美國學(美國文化研究)的學科建設。到目前為主,美國學的概念尚未普及,但已得到較多使用。比如,梅仁毅(1986)對“‘美國學’的發展和近況”進行了探討,趙可金(2010)討論了“美國學:學科成長與中國意義”。
父母雙方和孩子的依戀關系還可以形成互補的作用——一方的依戀安全,可以彌補另外一方依戀安全不足的缺失。
那如果我們擔心家里的爸爸總是缺位怎么辦?
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斷給爸爸洗腦,告訴他父親角色有多重要,同時不斷給自己減壓,告訴自己有沒有他無所謂。這不是阿Q等級的心理安慰,而是來自伊利諾伊州立大學2009年在《家庭心理學》雜志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的發現。
這篇論文的研究內容,是觀察嬰兒脾氣和父親-孩子依戀安全之間的關系,研究者認為父親-孩子之間的依戀關系會受到孩子性格情緒的影響。如果家里的寶寶脾氣很差、容易哭鬧,那父親的依戀安全就相對更難建立起來。
這在現實中很常見,相對于媽媽們來說,爸爸往往是更缺乏對孩子的耐心,容易因為孩子吵鬧而自己先暈掉的那個。而在這個研究中有兩個有趣的對比數據:
在愛哭鬧的嬰兒家庭中,爸爸對于父親責任角色越重視的,父親-孩子之間的依戀關系的安全性越高。這個不難理解。有趣的是最重視父親角色的爸爸人群中,脾氣越差的寶寶越容易獲得父親-孩子依戀安全的,研究人員認為這跟父親本身敏感性較低,不愛發脾氣的寶寶可能會被忽視有關。
而另外一個則相反:在愛吵鬧的嬰兒家庭中,如果母親對于父親責任角色越重視的,反而母親-孩子之間的依戀關系安全性會降低。研究人員認為吵鬧孩子的父親相對參與度低,而如果媽媽對于父親角色意義很重視并有很高的期望,那就容易感到失望、擔心,反而影響了母親-孩子之間的依戀安全。
那怎樣能增強父親對于親子關系以及自己責任的重視呢?
除了上面說的“洗腦”,首先是來自媽媽的鼓勵。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還發現父親-孩子依戀安全會比母親-孩子之間的關系,更容易受到父母婚姻關系的影響。
在婚姻關系良好的家庭中,父親-孩子的依戀安全通常很高。而在婚姻關系較差的家庭中,即便父親本身相信自己應該更承擔照顧孩子的角色責任,也往往會因為缺乏配偶支持鼓勵而無法形成依戀安全。
相反的是母親-孩子之間的依戀安全關系,就相對不太會受到婚姻關系好壞的影響。
還要有一定的時間和耐心。相比媽媽,爸爸在和孩子互動關系上,是慢熱的。2010年南達科他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匯總了一系列依戀關系的研究,分析顯示:嬰兒并不太會去尋求對父親的依戀關系,父親孩子之間的依戀關系更常形成于在兒童到青春期早期的這段時間,而當孩子逐漸接近成年,這種依戀關系又會減弱。
同時要注意另外兩點:一個是前面提到的注意角色不同和差異化,因為媽媽往往是給孩子提供孩子主要依戀關系的“照顧者”,而爸爸則更容易充當“玩伴”的角色。這兩者對于孩子的成長都是重要而不應缺少的。
還有就是堅持一定的親子陪伴時間,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的研究中發現工作時間長的爸爸們,很難實現父親-孩子的依戀安全。而相反,如果媽媽上班,爸爸充當照顧者的情況下,往往僅僅需要很短時間,爸爸就可以實現孩子心理中“照顧者”的角色,提供孩子所需的依戀安全心理基礎。
出于各種原因,當代中國社會育兒環境,總被叫做“喪偶式”育兒。
但吐槽不是目的,我們應該相信,通過鼓勵、耐心和支持,會有越來越多的爸爸投入到陪伴孩子成長的光輝使命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