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 長江三峽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湖北 宜昌 443000)
河道觀測包括水文測驗、河道地形測量和河道地形變化觀測等。觀測成果檢驗工作的規范性和可靠性是河道觀測成果質量的保障,檢查驗收方法合理性是正確評價河道觀測成果質量的前提。河道觀測成果大致可分為基礎性成果和專項或專題成果,主要涉及測繪專業(大地測量、工程測量、海洋測繪)和水文測驗專業。雖然兩種專業成果的檢驗流程與檢驗方法類似,但成果抽樣方案和成果質量評價標準存在差異,導致專業成果檢驗間所評價的成果質量可比性不強,項目成果綜合質量評價的規范性、客觀性出現偏差。鑒于目前河道觀測市場單一專業的項目較少,以多專業(水文測驗、測繪、水環境監測等)綜合項目為主,探討多專業綜合成果檢驗方案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為此,尋求合理的解決方案,使項目成果質量評價更具合理性、規范性和可靠性十分必要。
21世紀初,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以下簡稱“水文局”)為適應內外環境變化的要求,識別并控制產品生產和相關管理過程,確保具有穩定提供滿足顧客要求和適用法律法規要求的產品和服務能力,建立并通過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認證符合《ISO 9001:2008 質量管理體系要求》的質量管理體系。通過持續改進質量管理體系并保證其有效運行,保障了納入認證的水文測驗、河道測繪、水環境監測、水文氣象預報、水文水資源分析計算和水文自動測報等6種產品的質量。河道觀測成果主要包括河道測繪成果和水文測驗成果,質量管理措施包括突出把控“事前指導、中間檢查、產品核審”3個關鍵環節和工序管理。
河道觀測成果檢驗采用實地檢測、核查分析、比對分析等方法和概查、詳查等方式。其中,因水流特性具有不可重復性,檢驗水文測驗成果以核查分析和詳查方式為主;河道測繪成果采取分批隨機抽樣,檢驗方法靈活多樣。
水文局實行“三級檢驗、一級驗收”制度。“三級檢驗”包括生產部門(河道勘測中心、水文分局、項目組)自檢、勘測局級檢驗和水文局檢驗,其中水文局檢驗通常委托監理單位或組建專項檢查組進行檢驗;“一級驗收”是指水文局組織或項目委托方組織的驗收,通常以會議驗收方式進行。
各級檢驗的方法基本一致,檢驗樣本均為隨機抽樣,但抽取的樣本占總樣本的比例存在差異。①生產部門自檢和勘測局級檢驗通常采用全數詳查方式,對測繪野外工程采取實地檢測方法,抽樣比例約占工程量的5%~10%;采取核查分析、比對分析方法全數自檢計算或平差成果、圖件、成果報告等。②水文局檢驗采用概查、詳查相結合的方式。采取隨機抽樣、實地檢測方法,對至少5%的野外工程(水文測驗除外)進行了檢測,包括以核查分析、比對分析方法對儀器設備檢驗或率定資料、計算(平差)成果、圖件、技術報告等內業成果進行檢驗。河道測繪成果采用分批隨機抽樣,每批樣本數不小于所抽批次總樣本數的30%,所有水文測驗成果作為一批處理,抽取的樣本不低于成果總樣數的30%。
河道觀測成果檢驗流程見圖1。原則上,本級檢驗完成后進入下一級檢驗;但在實際檢驗工作中,各級檢驗可交叉進行,有利于提高檢驗時效和縮短項目工期。

圖1 檢查與驗收流程
河道觀測成果檢驗的主要依據為GB/T 24356-2009《測繪成果質量檢查與驗收》[1](河道測繪成果)和《水文測驗成果質量評定辦法》[2](水文測驗成果)。評價分為“優”“良”“合格”“不合格”4級,相應評分分別為90分及以上、75~89.99分、60~74.99分和59.9分以下。
目前,河道測繪成果質量評價采用最簡單的計數抽樣檢驗方案,通常用(N,n,C)表示,即從批量為N的成果中隨機抽取n件進行檢驗,并且預先規定一個合格判定數C。如果發現n中有d件不合格,且當d≤C時,則判定該批成果合格;當d>C時,則判定該批成果不合格。假設項目成果分為m批,其中有一批次成果不合格,整個項目成果質量應判定不合格,否則應按現行成果質量評價標準(100分制)分別評價每一批次成果質量。測繪成果質量綜合評價取各批次成果質量評價分的算術平均值[1]。
水文測驗成果沿用水文站的水文測驗成果質量評價方法。水文測驗項包括水(潮)位、流(潮)量、懸移質輸沙率、懸沙顆粒、床沙、卵推、沙推等20項,測驗項的權重系數固定。水文測驗成果等級按式(1)綜合評定[2]。
(1)
式中,P2為水文測驗成果綜合質量評價分;n為測驗項數;ci為測驗項權重系數;di為測驗項質量評價分。
河道觀測成果綜合評價分取河道測繪成果與水文測驗成果綜合質量評價分均值,即將水文測驗成果作為一批次成果處理。操作簡便易行,缺點是有可能掩蓋了重要批次成果質量真實性。
現行測繪成果質量評價存在以下不足:
(1)河道觀測所使用儀器設備的符合性、合規性是保證成果質量的根本。測繪成果檢驗將儀器設備評價納入質量子元素層,水文測驗成果檢驗則將其納入質量元素層,不同程度地弱化了測繪項目所使用儀器設備的重要性。
(2)實地檢測作為質量控制的一種重要手段,未突出其地位和作用。目前實地檢測工作量偏少,檢測方式較為單一。
(3)批次成果抽樣均衡性欠佳,采取隨機抽取方式可能遺漏關鍵單位成果。
優化措施包括:
(1)將項目生產所使用的儀器、工序管理分別作為一個單位成果,隨機抽取樣本必須包含這兩種單位成果。
(2)實地檢測是衡量外業質量的重要手段,數學精度檢測是衡量外業工作質量的關鍵指標,宜作為單位成果處理。
(3)多批次成果的工程量存在一定的差異,引入工程量權重,采用式(2)加權法計算河道觀測成果分更具合理性,還原性更好。
(2)
式中,S為河道觀測成果綜合質量評價分;m為批次數;ai為批次工程量;bi為批次成果質量評價分。
注: A類缺陷(-42分);B類缺陷(-12分);C類缺陷(-4分);D類缺陷(-1分);E類缺陷(-0.5分)。
以某工程河段河道觀測成果檢驗為例,采用優化前、優化后方案分別進行評價。
該河段觀測項目復雜,成果含多測次固定斷面觀測成果,還包括水位、流速流向、懸移質輸沙率、懸移質顆粒級配、全斷面水溫等水文測驗成果。
當采用《測繪成果質量檢查與驗收》《水文測驗成果質量評定辦法》檢驗及評價時,兩類觀測成果一般分開統計計算,見表1。采用表1方法,得到第二測次測繪成果質量評價綜合得分為91.27分,河道測繪成果最終得分P1=(88.97+91.27)/2=90.12分。
表2為水文測驗成果質量評價結果。水文測驗成果得分P2=92.57分。
項目綜合評價取河道測繪成果與水文測驗成果綜合質量評價分均值,即S=(90.12+92.57)/2=91.34分。

表1 河道測繪成果質量評定(第一測次)
注: A為嚴重錯漏(-42分);B為重錯漏(-12分);C為次重錯漏(-4分);D為輕錯漏(-1分)。
河道測繪成果評價方案主要從儀器、工序管理、實地檢測等幾個方面進行優化,優化結果見表3。
采用相同方法計算,第二測次河道測繪成果質量評價綜合得分為90.90分,河道測繪成果兩測次(批次)最終評分P1=(89.45+90.90)/2=90.17分。
項目綜合評價優化主要在考慮各成果工作量的差異基礎上引入工作量權重,根據《水文三峽局生產定額》將工作量折算為標準工日后確定權重(河道測繪權重0.3,水文測驗權重0.7)。河道觀測成果最終評分S=90.17×0.3+92.57×0.7=91.85分。
檢驗評價方案經過優化后,納入評價的質量子元素更全面,主要對儀器設備選型及操作、項目生產管理的規范性以及項目關鍵環節負責人參與等方面把控到位,評價更為客觀。特別是對于多單位協作完成的綜合項目,成果評價按工作量加權計算能客觀反映各生產單位(部門)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并能以此作為依據進一步指導生產。

表3 河道測繪成果質量評定優化
注: A-嚴重錯漏(-42分);B-重錯漏(-12分);C-次重錯漏(-4分);D-輕錯漏(-1分)。
單一觀測成果按《測繪成果質量檢查與驗收》和《水文測驗成果質量評定辦法》檢驗及評價,能較好地反映河道測繪或水文測驗成果的實際精度,也能較公平、公正地評定成果質量。但對于綜合性項目的綜合質量評價,該類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宜簡單取兩類評價均值作為綜合評價分。評價體系中應注重對項目生產基礎質量、工序的控制與評價,將權重納入,進一步降低質量風險。河道測繪成果與水文測驗成果評價體系的融合應以能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成果綜合質量為基礎,并能經受項目實際生產的檢驗,是一項長期工作。本文提出的優化方案現已應用于三峽河道觀測成果檢驗工作中,優化了人力物力配置,提高了觀測效率與成果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