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利君
任教生物也不少年了,卻漸漸發現生物真的太難“教”了。傳統的生物教學,長期以來存在著諸多問題:重視知識,輕視觀察;重視書面知識體系,輕視實驗探索過程;重視考試成績,不重視能力養成;重視理性分析,不重視感性積累;教師更多的只是“講”,學生更多的只是“背”等畸形教學生態。后來讀到我校教師的一篇文章《讓孩子多做些“實驗”怎么樣——<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思索》,才恍然大悟,如夢初醒。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先生在《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指出了我們學校教育尤其義務教育階段普遍存在的一個大問題,即中國學生的“高分低能”,我國基礎教育大都忽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個缺點,是個致命傷,使我們的學生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影響到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前途。周老師提議我們“讓孩子多做些實驗,既能夠培養孩子動手能力,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緩解學生沉重的學業壓力,培養孩子會實驗、能實驗、愛實驗的技能,從學業‘苦海中覓得一些‘甜味,不斷提高自己的實驗實踐、實驗技能、實驗能力、科學精神,進而增強自己的創新意識、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我中華民族的復興夢,提供源遠流長的不竭動力。” [1]
以前農村鄉鎮中學條件差,實驗設備不足,實驗器材少,不能滿足實驗教學的需要,這幾年高新區加大了對義務教育的投入,硬件設備設施日漸齊全,為初中生物學科實驗教學的開展提供了足夠的條件。此后我開始在生物教學中嘗試著多做實驗,讓學生參與到實驗中去,一年下來,我的生物課堂,面貌煥然一新,學生參與踴躍,實驗全堂貫穿,發現能力增強,分析能力初現,教學成績快速發展,大家都來說我把生物課上“活”了。
1.以實驗為主線,準備好實驗所需要的器材和用具(品)。
我們把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都融入到實驗里,通過實驗讓學生去觀察,去發現,去尋找,去總結,去分析。所以在備課中,我們重點不是備知識,而是備實驗。我們的課堂,需要學生全程參與,是名副其實的“生本課堂”。實驗是我們生物教學的主線,在課前我們首先要準備好實驗所需的器材等,主要途徑有三:(1)教師準備:學校能夠提供的實驗用具與器材,都有老師提前準備。(2)學校購買:學校不能夠提供的實驗用具與器材,由老師提前報告學校,由學校實驗部門準備。(3)學生準備:學生實驗所需要的器材與用具,需要學生提供的,由學生提前準備好。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實驗材料,有些比較難獲取,這就需要大家齊心協力來解決。例如:“綠葉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是淀粉”實驗中使用的是天竺葵,這種植物受到地域限制,比較難采買。我們班有個孩子的家長在南非打工,聽說我們需要這種材料,就從開普敦給我們發回來了,滿足了我們實驗的需要。
2.采取多種實驗教學法,使學生常動手,多觀察,細分析,讓實驗主導我們的課堂。
傳統的生物課堂是“鄙視”實驗的,畢竟準備實驗也是比較麻煩的一件事,何況很多學校根本不具備實驗教學的充足條件,所以很多老師為了縮短教學時間,避免實驗操作的麻煩,省去實驗環節,將實驗操作以口述等方式完成,基本上都把“做實驗”變成了“講實驗”,
“講”過程,“講”條件,“講”方法,“講”結果,學生沒有了實驗過程,扼殺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我們倡導實驗教學,讓多種實驗教學法貫穿到生物教學中去,讓實驗主導課堂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教師積極主導開展探索實驗,讓學生去發現知識,發現結果,發現真理。
教師是生物實驗教學中的主導者。生物學科屬于以實驗為基礎的課程,實驗教學是初中生物課程的學科基礎,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初中生物教學應當引導學生觀察探究,重視實驗教學。實驗操作屬于初中生物教學中的重要一環,有效組織進行探索實驗教學,讓學生去發現現象,發現知識,發現結果,自動生成知識,避免預設結果,預設知識,對于初中生實踐操作能力、探究思維能力以及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讓學生對生物知識概念有更加透徹的認識,還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實踐能力與探究能力的提升。
(2)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開展發現實驗,讓學生去發現現象,發現規律。
實驗的根本目的,不是背誦,而是觀察,是發現。教師應該放手給學生時間空間,讓他們在課上課下開展各種各樣的發現實驗,在發現實驗中去觀察現象,思考現象,總結出規律來。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2002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與以往的諾貝爾獲獎者相比,田中的經歷非常平凡,因而也顯得異色。他既非教授、亦非博士,連碩士學位也沒有;幾乎沒有發表過什么論文,他與日本學術界幾乎沒有任何交往。他的獲獎得益于他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得益于他不斷地進行各種實驗,進行各種研究,各種發現。
(3)教師積極協調學校開放實驗室,進行開放實驗,讓學生去動手操作,觀察現象,提升實驗的興趣,提高實驗能力。
我們積極協調學校,定期為學生開放生物實驗室,讓學生規劃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實驗,觀察實驗,教師輔助學生進行實驗,給予更多的理論支持,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實驗探究機會,激發學生對生物實驗探究的興趣,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力,學生在設計實驗過程也就是將平時實驗課程上所學的消化運用的時候,加深了對生物知識和實驗探究方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4)教師積極學習計算機技術,利用新媒體,進行仿真實驗,對教學難點進行突破。
我們現處在一個互聯網時代,教師積極學習計算機技術,掌握并利用新媒體,在平時的生物實驗教學中,借助與微視頻、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等信息化教學手段,彌補實驗材料的不足。對于一些限制要求較多的實驗,也可以用虛擬仿真實驗替代。例如:“種子的萌發”。
改進實驗裝置,嘗試自制教具,方便實驗教學。例如:“模擬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簡化實驗裝置,倡導實驗裝置環保性和安全性,提高實驗效果。
把課堂教學上“活”,是每個老師的責任,以上總結,與大家共享。不足之處,請多批評,多指教。
參考文獻
[1] 周長海,《讓孩子多做些“實驗”怎么樣》,出自《初中語文教學探微》[M],ISBN 978—7—5488—2440—4,濟南出版社,2016年第一版,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