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首次將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提之后,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再次重申:“全黨同志必須把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作為畢生追求,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在此,深入探究文化自信的科學內涵、解讀文化自信的內蘊要義對于進一步闡明“四個自信”的觀點理論體系,進一步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精神動力,凝聚改革發展共識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所謂文化自信,則是指某一國家或者民族對該國家或民族的文化能夠持續傳承創新以適應社會發展,并且能夠在與其他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中始終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比較優勢所持有的堅信不移的態度。在當代中國語境下,我們主要從以下三個維度展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內涵的解讀:
一、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的突出特色體現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的今天是從中國的昨天和前天發展而來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內涵之一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這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所謂根基意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了中國人民獨特的精神氣質和培育了中國人民崇高的價值追求,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那么,我們何以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充滿自信呢?
其一,中華傳統文化的一脈相承性值得自信。中華文明有著5000 多年的歷史,其間雖然歷經磨難,卻從來沒有中斷過,這是世界歷史上任何國家任何民族所不可比擬的。正如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博士在《論中國》中對中國文化的評價——“中國是獨一無二的,沒有哪個國家享有如此悠久的連綿不斷的文明,抑或與其古老的戰略和政治韜略的歷史及傳統如此一脈相承。” [3](P13)其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核承載自信。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義以為上”的價值取向、“和而不同”的和諧理念、包容開放的文化胸襟、“天人合一”的生態訴求無不處處彰顯其跨越時空的文化影響力。其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輻射力量催生自信。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上世紀70年代,歐美經濟經歷滯漲,不景氣,但是亞洲的香港、新加坡、韓國、臺灣和日本卻創造了經濟騰飛的奇跡,人們一致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優秀文化為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跡和社會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意義支撐。另一方面,作為在世界各地設立的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與國學教育的文化交流機構,孔子學院教育的廣受歡迎也現實地驗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輻射價值。
從根本上說,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是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底色,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底色。正是這種底色支撐起中國文化的軟實力,凝聚起中華民族的精氣神。
二、對中國革命文化的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支柱
“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也應當從哪里開始” [4](P43) 。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與中國革命文化實踐相結合,并進行了先進性的凝練和培育,生成了具有獨特革命實踐觀與革命價值觀相統一的文化形態,我們稱之為革命文化。中國革命文化伴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而形成,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得以成熟和發展,它主要內含四個方面內容:
第一,中國特色的革命理論是中國革命文化的理論內核。中國革命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科學表達,毛澤東同志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相結合,形成了以基于階級分析理論的階級斗爭思想為核心的一系列重大的革命思想、革命觀點和革命論斷。成為20世紀中國發動和進行社會革命的銳利思想武器。
第二,中國革命文化表現為斯諾筆下的“東方魔力”。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采訪延安期間,從毛澤東打滿補丁的衣服、朱德用馬尾毛做的牙刷、彭德懷用降落傘布做的背心、林伯渠用繩子纏著一條腿的眼鏡中,看到了一種獨特的力量,他把這種力量稱作“東方魔力”,并斷言這是中華民族的“興國之光”。這種內蘊于中國共產黨人之中的“東方魔力”,即是以艱苦奮斗為核心的革命精神。
第三,中國革命文化表現為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多年奮斗就是為了共產主義,我們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產主義。在我們最困難的時期,共產主義的理想是我們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的犧牲就是為了這個理想?!?[5](P137)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白色恐怖包圍情況下、在敵強我弱情況下、在物質及其匱乏條件下、在帝國主義封鎖包圍條件下都能夠戰勝千難萬險,取得革命勝利,其內在的原因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強大信仰和對共產主義的必勝信念。黨的主要創始人李大釗同志在敵人的絞刑架前,面無懼色地宣告:“不能因為你們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共產主義,我們宣傳馬克思主義已經培養了許多革命同志,如同紅花種子撒遍全國各地。我深信:共產主義必將得到光榮勝利,將來的環球,必定是赤旗的世界!”方志敏烈士在英勇就義前,慷慨陳詞:“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夏明翰烈士視死如歸“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
第四,中國革命文化表現為全體軍民的平等關系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凹t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毛澤東氣勢磅礴、震古爍今的長征詩,是中國共產黨人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生動寫照??箲饡r期延安的生活條件異常艱苦,物質條件極其貧乏,但大批仁人志士、無數熱血青年踴躍奔赴延安。斯諾筆下的滿樂觀、自由、平等、朝氣蓬勃的圣地——陜北延安是中國革命樂觀主義文化的代表。
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道獨特風景,二十世紀以來的中國革命文化在中華文化史上占據重要的地位。它在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大背景下,以獨特的革命時代符號信息傳遞和表達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斗、英勇斗爭、反抗剝削和侵略的民族訴求,是革命勝利的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中國革命文化推動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現代轉型,其理論內核和精神實質沉淀為中華文化的優質基因,也豐富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文化。值得警惕的是,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無所不用其極地虛無我黨我軍的革命史,他們或者總是帶著“近視鏡”看待黨史軍史中國革命史,對紅色革命文化存在偏見;或者視而不見、少有提及;或者消解紅色經典、顛覆英雄人物、褻瀆革命傳統。
三、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根本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新中國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所創造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養“四有新人”為目標,以“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主題,以“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方針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核心內容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取得的實踐及理論成果,包括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的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從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和歷史經驗中提升的理論成果,把馬克思主義植根于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中所形成的中國新文化,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汲取的世界先進文明成果等。
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據。一方面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反映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促進了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指導,保證了文化先進性的方向。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要求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建設的要求,特別是“四有新人”的目標設定,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供根本動力。同時社會主義文化中的創新文化、法治文化、和諧文化等具體形態也在改革和建設的實踐中現實地促進了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
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體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科學性、民族性和大眾性的統一,因此它代表和維護的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反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主張客觀真理,主張理論和實踐的一致,堅持文化的人民性。在當代中國,只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而沒有別的文化能夠使人民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使人民的精神風貌昂揚向上。這體現突出體現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階級斗爭,特別是意識形態領域階級斗爭的文化清醒、對資本邏輯的堅定批判、對人民價值立場的堅守及對各種錯誤思潮的堅決回擊等方面。
拿破侖說過,世上只有兩種力量:利劍和思想,從長而論,利劍總是敗在思想手下。[6](P316)真正的大國,不僅僅是賣產品給世界,它更需要在思想理念、價值觀念上等文化軟實力上,擁有影響這個世界的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深遠意義恰在于此。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它們分別是中華文化長河奔騰向前中的不同區段,但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歷史進程中高度契合,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成功合流。歷史和現實充分證明:“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7](P12)
參考文獻
[1] 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在京舉行[N]人民日報.第一版, 2016-10-28
[2] 牢記歷史經驗歷史教訓歷史警示 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N]人民日報,2014-10-14.
[3] 亨利·基辛格.論中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鄧小平文選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 拿破侖一世.拿破侖言論集 參見(美),史蒂文森主編、周文標等譯.世界名言博引詞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
[7]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姓名:畢然,1984年4月6日,漢族,女,籍貫:吉林省長春市,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單位: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婦干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