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堃湘
摘 要:進入近代的中國處于內憂外患的局面,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中國各族人民共榮辱共休戚的感受加深,中華民族也由自在轉向自覺。早期維新派人物的思想對于中國社會思潮具有重要啟蒙意義,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整體意識,天下意識,大一統意識、歷史意識,本小組選擇了早期維新派代表人物郭嵩燾,具體分析他的資本主義觀分別與上述四觀的聯系,以此淺論早期維新派思想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作用
關鍵詞:郭嵩燾 資本主義觀 自在到自覺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我國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不斷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中華民族自在意識,進入近代后,在與外來侵略斗爭下,中華民族意識開始由自在開始向自覺轉變,其過渡的過程是1840年到1911年,在這一歷史期間學界多對在甲午戰爭之后的后期維新派,如梁啟超等代表人物主張思想所體現出的自覺意識有所論述,但對于早期維新派等代表人物論述的卻比較少,但是早期維新派的思想家如19世紀60、70年代的鄭觀應、薛福成、王韜、郭嵩燾等,他們提出在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的基礎上,要學習西方政治制度以及西方經濟思想,不止是像洋務派一樣只停留在技術層面上,因此他們對于民主思想具有重要的啟蒙意義,并且啟蒙思想的發展民主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有重要影響作用,不容忽視。
一.時代背景
鴉片戰爭前,中國是清王朝統治下的封建國家,在相對封閉的環境里沿著自身發展演變的軌跡而運行著,政治上實行著千余年來日漸強化的君主專制統治,經濟上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統治地位,在意識層面上則形成了一系列為政治經濟服務的思想體系。中華民族的大一統正在緩慢地崩塌,而在外敵的侵略下又顯現出相互依存的狀態。然而所有的一切仍然籠罩在中央集權之下。在長久的歷史發展中,這片土地上各個部落、民族已經形成了相對較為穩定的共同體,在炮火的催化下,共同體開始從自在走向自覺。
二.郭嵩燾的資本主義觀
郭嵩燾的洋務思想,萌發于鴉片戰爭爆發之際,醞釀于國內為官期間,而出使英法的特殊經歷,更使得這一思想發生了飛躍式的發展,他還擺脫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局限而倡導“師長”以自立,以客觀的眼光全面公正地看待自身民族與世界其他民族的地位和歷史處境,走出了“我族中心主義”的民族觀的同時形成了考慮到西方世界的觀念。具體表現為他既主張學習西方又強調保持本民族的精華之處,即寄希望于中西方達到某種融合狀態。
他的觀念包括學習西方的政治、經濟、教育制度這三部分,并希望以此三者的改變謀求自身的發展與變革。
三.從郭嵩燾的資本主義觀看待中華民族共同體自在到自覺的轉變
郭嵩燾在早期維新派中已經具有了相對成熟的民族資本主義觀念,他從洋務派中汲取“重商”的理念:希望清王朝走上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培育民族資產階級。郭嵩燾的資本主義觀其實是促使中華民族的自覺,正如列寧所言:“在全世界上,資本主義徹底戰勝封建主義的時代,是同民族運動聯系在一起的。這種運動的經濟基礎就是:為了使商品生產獲得完全勝利,資產階級必須奪得國內市場,必須使操著同一種語言的人所居住的地域用國家形式統一起來,同時清除阻礙這種語言發展和阻礙把這種語言用文字固定下來的一切障礙。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的統一和語言的無阻礙的發展,是保證貿易周轉能夠適應現代資本主義而真正自由廣泛發展的最重要條件之一,是使居民自由地廣泛地按各個階級組合的最重要條件之一,最后,是使市場同一切大大小小的業主、賣主和買主密切聯系起來的條件。”[1]
而對于當時的清王朝而言,發展民族資本主義對形成共同體的意義在于縮小階級之間的差距,創立出資產階級平等觀念。此時清王朝的社會結構依舊是“金字塔”式:位于金字塔頂端的極少部分人掌握著絕大多數的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而位處低層的人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中,同時社會制度沒有足夠公平開放的社會流動機制,社會結構非常穩定并且難以被打破。從現世的角度看,19世紀70年代以來郭嵩燾們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意義在于打破這樣牢固的社會結構,減小階級差距從而逐步地實現平等。郭嵩燾在經歷洋務運動后,已經從地主官僚階級轉變為新興資產階級,雖仍居廟堂之高,但也開始反對大地主階級對民族資產階級的欺壓,他提倡改官辦而實行民辦認為朝廷應該減小對實業的壓迫,已經在號召人人平等。而實現中華民族自在到自覺的第一步就是要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成員獲得超越階級的平等感。
在此之前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味著漢文化為主要載體連接起各民族,然后所有的部落和民族臣服于一個統一的政權,以同一文化為紐帶延伸出許許多多的同一:語言、文字、習俗,文化影響力的有限性限制了地域的范圍,于是疆域也由此確定,共同體形成。文化與文化在相互影響,但主流依舊是主流。所有的客觀條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已經形成,而主觀條件卻遲遲未成熟。
四.結語
民族觀,是不同民族在時代與社會的新陳代謝和民族關系場景的變遷中,對我族與他族的自辯而產生的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的思想傳統。自1840年的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前夕,資本主義浪潮以不可推拒的時代力量,沖擊著古老中國“內華夏外夷狄”之天下體系,將之強行推入世界體系。為中國現代化歷程的推演和社會的變革提供了良好的參照系,啟發和影響了王韜、馬建忠、薛福成等稍后一些資產階級改良派,是近代當之無愧的思想先驅。但整個近代中國始終交織著先進與落后、文明與野蠻,使郭嵩燾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兩重性。他過多地看到西方的文明,對帝國主義本質則缺乏認識;他只強調向西方學習,而無力揭露西方資本主義的侵略行徑,流露出某些崇洋思想。回國后,他的思想沒有多大發展,始終沒有回答從哪些具體問題入手來引進西方政治制度,使中國富強起來。于是這種自覺意識不可避免地是一種朦朧、不成形、受眾極小的共同體意識,對但為后期維新派的民族理論和中國普羅大眾的中華民族意識提供了思想啟蒙,仍然是值得重視和研究的。
參考文獻
[1] 曹素璋. 試論郭嵩燾的洋務思想[D].貴州師范大學,2002
[2] 胡繼嶸. 論郭嵩燾的經濟近代化思想[D].湘潭大學,2007.
[3] 王強山. 試論郭嵩燾的政治思想[D].湖南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