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歌是我國最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民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加強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民歌的保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以畬族民歌為例系統的闡述了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民歌的保護路徑,旨在進一步加強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民歌的保護力度,使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民歌發揚光大。
關鍵詞:中國少數民族 傳統民歌 畬族
畬族民歌在2006年時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足以可見畬族民歌的重要性。與其他民族不同,畬族有由于沒有文字,其祖先的傳說和彝族的遷徙路線和戰爭災難都保存在彝族民歌中,因此通過民歌,我們了解到了畬族人民藝術形式,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畬族歌唱藝術的魅力,進而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畬族民歌的保護力度。
1.畬族民歌的傳承危機
世界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民族融合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文化同化現象的日益突出。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如何保護弱勢群體的傳統文化不會被邊緣化,避免弱勢民族的傳統文化被消亡,筆者認為應當引起廣大民眾的高度重視。以畬族為例,現如今畬族村寨的大街小巷穿梭的畬族人民幾乎全部身著現代服飾,甚至一些年輕的畬族族人不會說畬語,更不要說會碰歌的民間歌手了。珍貴的畬族山歌歌本被村民當做廢紙換錢,加劇了畬族山歌這種文化遺失的嚴重性。具體來說,畬族民歌在傳承方面出現的危機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受語言傳承斷裂因素的影響,畬族民歌的傳承面臨著巨大的危機。眾所周知,語言與民族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語言是民族的標志。畬族語言是畬族人民歷經幾百年的發展逐步形成而來的。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畬族人民逐步與漢人雜居,但在這個過程當中,畬族的語言主體并沒有流失,而是通過不斷創新,實現了自身的發展。文化的傳承內容非常廣泛,不僅包括物質文化傳承,也包括非物質文化傳承。非物質文化的傳承,主要是通過語言來實現傳承的,由此可見,畬族的民歌與語言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想要實現畬族民歌的傳承與發展,就必須發揚畬族語言。而在社會融合和經濟發展時代的背景下,畬族語言的傳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這也使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彝族民歌的傳承和發展。。其次,師承禮儀出現斷裂。筆者通過長期的研究與實踐認為,畬族民歌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并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青睞,主要原因在于畬族民歌的流傳方式是通過拜師學藝口口相傳這一方式實現的。然而在社會高度發展的今天,畬族的年輕一代對外來文化存在著盲目的崇拜,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畬族地區傳統文化的衰退?,F如今畬族民歌的原始音調和旋律已經難以打動年輕一代了,年輕人更喜歡現代流行音樂。從這一點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畬族民歌師承禮儀的斷裂,在一定程度上致使畬族民歌傳承后繼無人的現狀。最后民歌演唱的環境遭到了破壞。畬族人在演唱山歌時,往往隨性而發。在過去的幾十年前,我們經常在田間、在山野看到畬族人民相聚歡歌的場景?,F如今這種歌唱活動越來越少,甚至是悄無聲息,田間地頭已經很少能夠聽見歌聲了。不僅如此,在漢族文化和現代生活逐步發展的今天,畬族的一些傳統習俗也發生了蛻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畬族山歌的傳承。
2.畬族民歌的保護
現如今畬族民歌的傳承正面臨著極大的沖擊,如何在這種強大的沖擊下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是廣大畬族民歌傳承者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具體來說,保護彝族民歌,應保護傳承主體,保護遺產形態以及保護文化生態環境這三入手:
(1)實現傳承主體的全面保護。筆者通過長期的研究與實踐認為,想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必須保護“人”?!叭恕笔欠俏镔|文化遺產保護的關鍵之所在。廣大人民群眾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持有者,也是實現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一環。實現畬族民歌傳承主體的保護應當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對傳播者的保護,二是對承繼者的保護。在畬族民歌的傳承過程中傳播者的傳授非常重要,但承繼者對畬族民歌的接受也非常重要。因此,我們有必要加強對民間口傳心授繼承模式的重視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有效地搶救和保護老藝術家心中的民歌,避免傳承斷裂,實現民歌的全面保護。
(2)全面保護民歌的傳承形態。在歷史的長河中,畬族民歌,主要是通過活態傳承的形式來實現自身的發展。畬族民歌的傳承,形態大致包括以下幾點:首先畬族語言在畬族民歌傳承形態中占據主導地位。一個民族的母語是民族文化傳統傳承的基礎條件,畬族語言則是畬族民歌語言的重要表現形式,因此想要保護好民歌,就必須保護好語言。其次要著重保護畬族民歌傳承的音樂旋律。我們在繼承畬族民歌時,應當實現畬族民歌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更要保護傳統畬族民歌旋律形態上的基本特征,不應失掉畬族民歌最基本的本色。最后還應當深入了解民歌所產生的音樂文化背景。畬族民歌的出現與畬族的歷史文化存在密切的聯系,筆者認為是畬族的圖騰和歷史傳說以及豐富多彩的民族風俗造就了現如今的畬族民歌,因此要對畬族的歷史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充分發揮民族文化的深厚內涵,以此來推動畬族民歌的發展。
(3)保護文化生態環境。文化生態環境,包括文化生存和發展環境,是許多條件的總和,如自然和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的內涵非常廣泛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等等。眾所周知,畬族大多居住在南方的丘陵地帶,因此其特定的地理環境決定了畬族民歌的產生。受地域形態的影響,畬族民歌具有含蓄和壓抑的特征,這是畬族人民在其生存和發展過程中逐步適應自然環境的結果。畬族民歌存在于畬族發展的特定歷史環境和文化環境以及地理語境當中,因此要實現畬族民歌的保護,就必須保護文化產生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 賓麗燕. 都安布努瑤傳統民歌審美特質研究[D].廣西大學,2018.
[2] 子志月. 云南少數民族口述檔案開發利用研究[D].云南大學,2013.
[3] 李柳. 內蒙古呼倫貝爾地區民歌的保護與傳承[D].東北師范大學,2011.
[4] 胡小滿.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民歌的保護[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09):44-47.
作者簡介:徐丹,女,(1981.5.17 )漢族,萬博科技職業學院,本科,四級演員,研究方向:音樂教育。
項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SK2016SD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