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天賦的或者偶然的原因與一個國家、民族有著緊密的聯系,是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客觀因素。本文以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為藍本,并著重對其思想的天賦原因進行探討,闡述了北美獨特的地理環境(地理因素、先天特質和環境因素)是維護美國民主共和制度的基礎條件,但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
關鍵詞:自然環境 民主 民主共和制度
天賦的或者說偶然的原因是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地理環境,一個國家、民族的產生或離不開所處的自然環境,上帝所賦予的一切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古希臘的文明離不開外在環境的作用,其特殊的環境條件造就其文明的產生、發展。托克維爾認為北美特有的地理環境塑造了美國的文明,造就了新時代、新民族,雖然不是起決定性的作用,但是處于無法忽視的基礎性地位。他著重在本書中描述了北美的外貌,談及自然環境在維護美國民主共和制度中所起的作用。美國民主制度的維護可以歸結于三個方面:上帝為美國人安排的獨特的、幸運的地理環境;法制;生活習慣和民情。[1]351在這里可以看到,托克維爾把地理環境放在第一的位置,即基礎位置,說明了天賦的原因所起的作用。
一.北美天賦的自然環境
任何國家民族的產生、發展都有自己獨特的地理環境,美國也不例外。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開篇第一章就描述了北美的外貌,以地貌形態,山川河流作為著眼點,從大西洋東部,一路向西,穿過大森林,來到密西西比河谷,這里是莽莽的草原,住著土著居民印第安人。托克維爾將北美分為兩個區域: 一是沒有高山、深谷的平原地區;二是 凹凸不平的地區,夾于阿勒格尼山脈與洛基山脈之間。
北美的地理環境有著讓人一目了然的總特點。北美的河流、山川、陸地和河谷都分布的條理有致。在這個簡單而壯觀的布局中,可以看到多變秀麗的風景。 北美河流湖泊眾多、水系復雜,五大湖地區不僅風景秀麗,而且礦產資源豐富,質量好,開采便利。北美最大的河流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大長河,它被稱為上帝眷顧的最佳地點,然而在之前,它是一片荒漠。在這塊荒涼的土地上,100多名清教徒由英國出發,乘坐“五月花”號來到了美洲,建立了北美第一塊殖民地。而在這塊不毛之地,最后獨立和誕生了由13個英屬殖民地聯合的國家——美利堅臺眾國。今天,這里依然是實力的中心。
北美的自然外貌與南美的外貌有著很大的區別,南美大陸就像“詩人筆下的仙境”,擁有著豐富的物產資源,具有著輝煌的外表。而在北美,一切都是莊嚴肅穆的?;蛘哒f這里可以使智慧才能得到充分地發揮,而南美可以使來到這里的人們得到感官的享受。在北美居住著許多土著民族,但是托克維爾卻認為他們只是具有所有權,暫時住在那兒,等待真正的主人到來,從歐洲人踏入這塊領域開始,就注定了他們的滅亡。
二.天賦的原因對美國民主共和制度的維護
托克維爾認為美國的民主表現在身份的平等、公民的自由以及公民的民主理念和精神。美國實行民主共和制度,而其制度的產生、發展和維護,他歸結為三點:天賦的地理環境、法制以及生活習慣、民情。
從地理環境看,美國地大物博,得天獨厚,仿佛著上帝賜予的沃土,大部分地區是溫帶和亞熱帶氣候,氣候適宜,降水適宜,遠離歐亞大陸,沒有外強的侵略和干擾,這使得美國人可以在這塊處女地上發揮自己的才能,建立新的民主社會。天賦的原因主要包括美國地大物博、地廣人稀;美國是聯邦制的國家,沒有強大的外鄰;美國沒有巨大的首都(華盛頓)等??梢詫⑵涓爬榈乩硪蛩睾拖忍焯刭|、環境因素。
地理因素分為兩方面。首先,美國西鄰太平洋,東鄰大西洋,沒有強大的外鄰,這表明美國沒有外鄰的侵略,不用擔心戰爭帶來的災害。這意味著他們不會過分崇尚軍事和武力征服,不需要建立龐大的軍隊作為支撐,也不會征收龐大的稅收給人民帶來負擔。其次,美國沒有對全國具有強大影響力的首都,只有許多規?;鞠喈數某鞘?。美國的首都華盛頓僅177平方公里,人口少,內部沒有強大的商業經濟,因而不是經濟中心,只是政治中心,是滿足政府正常運作的城市。托克維爾認為,巨大的首都在政治、經濟上是不利的,會使其他城市服從于其領導,導致不公正。首都的絕對優勢會給美國的民主制度帶來巨大的威脅,古代的許多共和國家由此滅亡,現代的許多國家也正在犯著相同的錯誤。而美國能在今天依然強大,其民主共和制度起著重要的作用,而首都沒有絕對優勢是使其民主共和制度能夠成功的重要原因。
先天特質和環境因素。先天特質指美國人生而有幸和生得其所的特質。這種特質是美國人的祖先帶來的,漂洋過海的成員上岸之前就簽訂了《五月花號公約》,將資質和身份平等帶到了這里,這些特質成為了美國民主共和制建立的條件。環境因素是指美國建立的這片土地,當第一批移民者來到這里之前,這里是未經開采的處女地,地大物博、得天獨厚、資源豐富,他們來到這里之后,學會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開墾種植、建立新的殖民地。后來他們向這塊大陸的中西部地區邁進,建立新的輝煌。同時這片土地地廣人稀,極大減少了土地帶來的問題。托克維爾認為當土地被分割地過于分散時,就很難維持一家人的生活,這樣會帶來嚴重的災難。然而這種現象在美國歷史上并沒有發生,主要是源于美國地廣人稀的特點。他強調了美國的先天特質和環境因素是美國民主產生的物質基礎。
托爾維爾認為天賦的外在環境、法制及民情是維護美國民主共和制度的基本因素。自然環境的作用是明顯的,也是被多數人所認可的,是重要的基礎作用。
南美的地理環境與北美相比其實更加優越,但是西班牙人統治下的南美洲卻未建立民主制度,反而人們的生活更加悲慘,“自然環境不僅未能給南美帶來北美那樣的結果,而且使南美在某些方面還不如自然環境差的歐洲了?!盵1]390這里說明了自然環境、法制及民情三者之間有作用大小之分,各自的作用和貢獻是不同的,主要是法制和民情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這里主要闡述地理環境的作用,尤其是造成南美與北美差異的地理因素。
從地理上可以知道,南美有著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沖積平原——亞馬孫平原,資源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梢哉f世界上沒有哪一塊平原比它更加肥沃,沒有哪一條河流比亞馬孫河更長,沒有哪一塊區域的資源比亞馬孫豐富??墒窃谶@樣優越的環境下南美洲卻沒有建立起民主制度,而是由北美建立起來。托克維爾更是發出來了: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比南美諸國更悲慘了。明明受到了上帝的眷顧,卻成為悲慘的地方。這里僅從天賦的自然環境來探討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地理環境因素在民族性格、民族制度研究中的合理性。
“史學之父”希羅多德:“溫和的土地產生溫和的人物?!盵2]孟德斯鳩則把這項研究推向極致,提出了“地理環境決定論”。他認為地理環境決定一個國家里人們的氣質、性格、風俗習慣、道德傳統,從而決定一個國家采取什么樣的政治制度,制定何種法律。他在《論法的精神》中,詳細地描述了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決定作用。他認為不同的氣候會導致人們氣質性格的不同,寒冷的氣候下人們容易形成冷靜睿智、勇敢、豪爽等良好的性格品質,這種性格易建立自然的民主政體。而炎熱氣候的人們易懶散,更加注重感情的享受,這容易被壓制被奴役。他還認為土地的肥沃程度會對人們的性格及國家的制度產生影響:土地肥沃地方的人們由于不擔心物質資料的短缺而更加柔弱、懈怠,易被奴役,產生專制制度;而土地貧瘠地方的人們為了生存更加勤勞勇敢、吃苦耐勞。而且他認為地形地貌(山地、平原、盆地等)也會對人們的性格產生重要影響,進而影響國家社會制度的建立。
托克維爾認為外在環境、法制和民情是維護美國民主制度的主要原因。地理環境這方面受到了孟德斯鳩“地理環境決定論”的影響,雖然這種思想過于絕對化,但不得不承認美國的產生和發展印證了這一點。美國處于兩大洋(大西洋、太平洋)之間,沒有強大的外鄰,與外界聯系較少,因此不用擔心被入侵被壓迫。美國的產生和多民族移民有很大關系,作為一個“大熔爐”式的國家,大量移民對美國的社會經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而且作為新大陸的美國,沒有經歷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直接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沒有形成等級有序的社會制度,人們天生就有濃厚的平等意識。所以天賦的自然環境對于北美和南美的差別起著一定的作用,因此北美的美國建立、強大起來,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三.天賦的原因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
托克維爾對天賦的地理環境在美國民主共和制度中的作用做了闡述,但是需要明確的是,自然條件有助于民主的產生,但并不是唯一的決定條件。自然環境、法制和民情都是維護美國民主制度的原因。對于三者的順序,他認為:法制的作用比自然環境大,但是民情比法制的作用大,民情是美國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因。“假如那些具有民主的社會情況的國家只能在地處荒涼地區的時候才能保持自由,我們對人類的未來命運只好絕望了,因為人類正在迅速地走向民主,而荒涼地區也快要住滿了人?!盵1] 395所以自然環境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所起的作用僅僅是基礎性的,并不能決定其發展。而建立什么樣的國家,即使是同樣的自然環境,也取決于不同人的運用。為了印證這一點,他將美國與南美、西歐等其它國家的民主情況進行了對比,發現其實美洲都具有產生民主的條件,南美的自然環境比之北美更加優越,然而民主制度得到了英裔美國人的維護,而南美的人們卻沒有維護民主共和的制度。導致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美國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還形成了有利于民主健康發展的社會條件。這些條件促進了民主制度的產生和發展,也使具有先天特質的公民習慣于這種民主制度的統治。
所以天賦的自然環境對美國民主共和制度的維護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僅僅是一個基礎的作用,但同樣是不容忽視的??傊?,地理環境是社會良性發展的基礎因素,是了解一個國家社會歷史發展的重要鑰匙。
結 語
人類學家羅伯特·路威:“地理并不創造技藝和習俗,它只是給你機會或不給你機會。”[3]古希臘人借助天賦的地理環境造就了輝煌的文明。在北美的這塊土地上,天賦的原因,即地理環境又創造了一個新的文明,人們開拓進取、發展經濟,建立民主政治制度,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成就了今天的美國。而這一切,皆與其地理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參考文獻
[1] 托克維爾.托克維爾文集:(第1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2] 希羅多德.歷史[M].王嘉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3] 羅伯特·路威.文明與野蠻[M].呂叔湘,譯.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1984.
作者簡介:袁玲 (1991—),女,安徽合肥,安徽外國語學院教師,助教,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