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偶像練習生》播出以來,以其居高不下的話題熱度和全新的造星模式,對娛樂工業產生巨大影響,本文從傳播學角度出發,分析節目在制作播出中的暗合傳播學原理的受眾意識,以及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作為受眾的粉絲的能動性得到極大的提高,對于媒介具有主動議程設置的作用。提出對中國娛樂工業未來發展方向的思考。
關鍵詞:《偶像練習生》 使用與滿足 主動議程設置 粉絲經濟 娛樂工業
1.何為偶像 偶像定義分析和反思。
1.偶像定義及分析
“偶像”一詞源起于東亞文化圈,原指人們所崇拜,將其作為信仰的對象。后受娛樂文化影響,賦予其新的含義。[1]
各國所受娛樂文化影響不同,其涵蓋范圍也有所差異,以影響力顯著的中日韓三國為例,三國都有偶像,但其所指代的群體都不同。日本的偶像范圍最小,韓國偶像范圍稍大,中國的偶像范圍最大。
其中前兩者的偶像均是指一種特定職業,不同于其他的演藝職業,這種職業以販賣人設,吸引粉絲為主要生產方式。而在當下中國娛樂市場中,由于娛樂工業發展的不健全,偶像的定義頗為寬泛,與歌手、演員等相互混淆,指代不清。
2.節目推廣中的傳播學原理
2.1使用與滿足與偶像人設
1969年D·麥奎爾等人在“使用與滿足”研究中指出,受眾在使用媒介時有滿足“人際關系效用”需求。該需求包括受眾通過與他人討論媒介內容,制造共同話題,用以維持現實人際關系的需求,更指出受眾對媒介的頻繁接觸,對媒介中的人物產生朋友或熟人的感覺的擬態人際關系的需求,而受眾與被滿足對象的距離越遠,媒介發揮的作用越大。
很大程度上,粉絲所迷戀的并非是單純的偶像本身,而是與完美偶像所建立的擬態親密關系。在對偶像的單向迷戀中,粉絲的崇拜充滿了高度理想化的浪漫聯想,并會將現實生活中的自我缺憾轉到偶像身上,從而獲取替代性滿足。
在《偶像練習生》中,除去競演環節外,加入了大量的真人秀成分,練習生在練習室訓練的場景、練習生之間的互動沖突、宿舍參觀展現其私人生活、以及后期采訪中練習生有意識的自我表露,在這個過程中偶像的神秘感減弱,“養成感”加強,在“真實感”的互動交流中建立擬態的親密關系。
節目中大量的儀式感環節設計更是增強了粉絲與偶像的擬態關系,如每期最后,所有的練習生向屏幕前的受眾鞠躬“全民制作人,請多關照”以及“張藝興每期必說“他們的出道,由你決定”的晉級制度給予了粉絲絕對的決定權,讓粉絲從以往無力吶喊的被動者走向了擁有“決定性投票”的主人,在被賦予鞏固關系的主動權與責任感的同時,偶像對粉絲的凝聚力與吸引力也更加堅固。
為了使偶像在淘汰中勝出,粉絲們需要在節目之外通過打卡、應援、投票之類的方式幫助偶像晉級,這些環節都在不斷強化粉絲迷戀偶像、養成偶像的共享觀念,刺激粉絲們化被動為主動,從網絡節點變成聯結群體,充分調動粉絲的“養成制作”感。
2.2造星2.0時代——主動議程設置和病毒式傳播
在電視娛樂選秀節目《超級女聲》和《快樂男聲》所開啟的造星1.0時代里,粉絲們用手機短信將“李宇春” “張靚穎”推入全民視野,開啟了中國娛樂產業下的粉絲狂歡。但相較于如今的造星2.0時代,對于依托于互聯網發展而迅速成長起來的粉絲2.0來說,其在粉絲經濟上的生產能力、規模、付費意識和能力方面都遠遠超過了早期單一且能力有限的粉絲經濟。
網絡力量的普及發展,使得原有的娛樂環境和消費環境煥然一新,粉絲的地位空前提高,已經成為了偶像制造工業的主要驅動力。這不僅緣于娛樂產業受眾意識的提高,更是因為粉絲自我意識的增強。粉絲不再滿足于對訊息單方面的一昧的接受,而是積極主動地進行反饋,形成主動議程設置。在互聯網時代下,媒體和受者的交互性大大提升,兩者地位之間差距逐漸減小。社會化媒體的發展,內容生產的技術和工具更加普及和便利,視頻剪輯和制圖等方面的門檻下降,使得粉絲有條件進行文字口號、圖片視頻的全面生產及輸出,從而充分提升了粉絲應援和生產的能力。不同于造星1.0時代,手機短信的簡單累積反應了粉絲對偶像的支持與喜愛。2.0時代下,粉絲后援會的建立,數據意識和宣發意識的覺醒,使得其宣傳影響力呈幾何式上漲,這種病毒式擴散的傳播能力,大大提升了其在議程設置上的地位與作用,形成主動議程設置,由此成為助力偶像“養成制作”的主力。
3.偶像工業發展的思考
不可否認,在日益強大的粉絲經濟中,偶像產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黃金機遇,無論是上游娛樂公司還是廣告商,這種日益專業化的偶像制作能力都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流量和現金流。但需要意識到的是,雖然我國的造星產業鏈目前在“造”的環節已經具備一定的能力,但是在“造星”成功之后如何成功“運營”偶像,使其人設與所承載的“夢想價值”能夠持久地被粉絲接受,保持與粉絲的黏性并實現不斷的價值衍生,是行業更應該思考和完善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夏楓.偶像養成類真人秀節目的模式特色與發展方向探析——以韓國綜藝《produce101》系列為例[J].視聽,2018(11):23-24.
作者簡介:李祎媛(1998—),女,漢族,籍貫陜西西安,現就讀于長安大學文化藝術與傳播學院2016級戲劇影視文學專業。主要研究方向:戲劇影視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