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核心素養和人文精神的培養越來越受關注。先秦諸子散文是我國哲理性文學作品的集大成者,也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優秀文本。所以,許多教師都提倡將先秦諸子散文用到語文人文教育中去,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智慧。文章以高中語文教學為例,就如何用先秦諸子散文來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提出了幾點建議,希望能對語文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先秦諸子散文;高中語文;人文精神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42-0049-02
引 言
先秦諸子散文雖然不是語文考試的重點,但是,先秦諸子散文含有厚重的求實精神、責任精神和仁政思想,先秦諸子散文的人文教育價值是眾所周知的。將先秦諸子散文應用到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中去,是語文教學的一個成熟經驗。那么,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以先秦諸子散文為例,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教育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明確人文教育目標,深挖教材中的人文素材
語文是一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綜合性基礎學科,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知識和人文內涵。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立德樹人,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讓學生具有人文情懷,為把學生培養成綜合型人才打好基礎[1]。新課改更是提出了“培養學生的文化品質和審美鑒賞素養”的要求,而先秦諸子散文不僅是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瑰寶,還具有審美鑒賞價值。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響應新課改的號召,明確人文教育目標,將人文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去。而在語文教學中,教材是根本,也是重要的人文教育工具。所以教師要以教材為根本,發掘教材中的先秦諸子散文這一人文素材,對學生進行人格、情懷和道德教育,彰顯語文學科的人文價值。例如,在《先秦諸子選讀》第一單元《論語》的選讀教學中,“當仁不讓于師”宣揚的是“以仁為己任”努力尋求真理的人道理想;“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提倡的是踏實認真的學習態度、實事求是的作風。這些文章體現了先秦思想家樸素的人道主義思想,對學生人格、道德的培養有著積極的價值和意義。所以教師要深度挖掘他們的人文價值和精神表現,并以之為例,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讓學生感受古代語文的魅力,汲取古人的智慧,促使學生對人類命運、價值和情感有所認同和理解,進而塑造學生的人格。
二、應用多種教學策略來教學,創設人文教學情境
先秦諸子散文雖然意蘊豐富,情感飽滿,但是它們距離現在年代久遠,許多先秦諸子散文在語言范式、修辭手法等方面與現代白話文有著顯著的差別[2]。所以學生在學習先秦諸子散文時,在理解和掌握方面都有一定的難度。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根本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也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所以,在先秦諸子散文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創設生動有趣、形象可感的教學情境,營造民主、和諧的人文教育氛圍,以激發學生的人文情感,讓學生有更多的收獲和感動。例如,在學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時,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仁的現代價值”。為達到教學目標,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則新聞“香港社會各界強烈譴責美眾議院通過涉港法案”,講述新聞中心思想:美眾議院通過涉港法案,既損害香港利益,也損害美國自身利益。香港各界對美國干涉中國內政的行為給予強烈抗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希望美國尊重中國內政,切勿混淆是非、顛倒黑白。然后,教師可以結合新聞講述“仁”在促進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和平共處方面的重要性,并讓學生思考“什么是仁?如何才能達到仁?”然后,教師在課文講解中,讓學生以對話的形式進行討論和辨析,鼓勵學生說出自己對先賢思想的認識和理解;還可以讓學生在辯論中認識先賢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讓學生繼承先賢的人文精神。
三、以人文精神為主題,開展各種形式的課堂活動
高中生雖然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對于他們來說,人文精神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加上沒有人文實踐經歷,他們對人文精神的內涵缺少足夠的認識,對先秦諸子散文的學習也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3]。語文新課改提倡“語文教學要知情意,和諧統一,要引導學生感受美、理解美,讓學生養成思考、創造和探究能力”。課堂活動是語文教學的常用手法,也是學生最喜愛的一種教學模式。在語文課堂學習活動中滲透人文精神教育,可以掃清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心理障礙,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并促使學生在小組的帶動下、集體的影響下快樂學習、高效學習。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借助課堂活動為人文教育注入生機和活力。例如,在教學《樂民之樂,憂民之憂》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在文本字、詞、句教學的基礎上,開展創造性學習活動:先讓學生總結文中的文言文知識,掃清文字障礙,理清行文思路,學習文章古今對比的說理方式;然后,讓學生討論孟子“樂民之樂,憂民之憂”思想的內涵和現代意義,并讓學生用成語、諺語、俗語總結孟子的樂民愛民思想,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等等。將人文教學與漢語語言文化教學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去思考和討論,這樣可以升華課堂的人文情感,豐富學生的人文思想。
四、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做人文精神的踐行者
教師是學生成長路上的領路人,也是學生在學習、生活方面模仿的對象。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要由教學的主體朝教學的組織者、執行者、合作學習者的方向轉變,由知識型教師變為復合型教師。所以在高中語文人文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人文教育理念,樹立人文之師的形象,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做人文教育的踐行者,為學生樹立人文典范,爭取使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成為有品質、有素養的人。例如,在本職工作中,教師要擔起“傳道受業”的責任,廣泛涉獵人文、歷史、美育知識,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和專業能力,為人文素養教學打好基礎。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用愛心、耐心包容學生,循循善誘,舉止優雅,在言行舉止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用師德修養、人文素養影響學生,使學生在人文精神學習和前進中找到目標和寄托。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借鑒先秦賢人“有教無類”的教學思想,尊重學生的差異性,采取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法,因材施教,以發展學生的個性,讓學生恪守人格理念,提高思想認識。
結 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深入發掘先秦諸子散文的人文內涵,用先秦賢人的精神成果滋養學生的心靈,開啟學生的智慧,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為使學生成為道德自律、人文素養得體的現代公民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宋學婷.先秦諸子散文的教學與人文精神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7(18):150.
范冬梅.諸子散文教學與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7.
彭三紅.先秦諸子散文的教學與人文精神的培養[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3.
作者簡介:湯坤州(1976.9—),男,福建云霄人,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