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清
在當今的中國,“新常態”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熱詞,而且人們在使用這個熱詞的時候常常伴隨著某種期待性的、快樂的情緒體驗。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事物的發展總會表現為一定的狀態,有的狀態可能轉瞬即逝,很快就過去了,有的狀態則呈現出長久的穩定性,后者會被人們認為是一種常態。就人們的價值追求而言,常態相對于“反常”來說是一個褒義詞,相對于“超?!眮碚f也不算是貶義詞。從人們心理期待的角度看,常態意味著一種合乎理性、可接受的狀態。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應該是由超常態到常態的轉變,而這個轉變并不容易,需要防止經濟下行的反常現象出現。新常態的概念是從經濟領域切入的,提出伊始就引起了廣泛的共鳴,并且被迅速擴散推廣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如政治生活“新常態”,社會建設“新常態”,文化發展“新常態”等等。新常態的呈現和推動顯然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創新的主體是高素質的人群,因而關注人的實踐素質就成為新常態語境下必不可少的內容。
任何事物都有質和量兩個方面的規定性。質是一事物區別于它事物的內在規定性,有了該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定的質,才有世界上千差萬別的事物。事物的質與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就是說,事物的質存在,該事物就存在,事物的質一旦變化,該事物也隨之變化,量變則不然,需到一定的程度才引起事物的變化。具體事物都是復雜的,都是包含著多種矛盾的統一體,這就使得事物往往具有多方面的質。事物的質是內在的,只有與其它事物發生關系時才能表現出來。一事物和他事物發生關系時表現出來的質,就是事物的屬性或特性。
“素質”一詞是在“質”的基礎上講的,而且是專門針對人講的,即專指人所固有的質的規定性,或曰素質就是“人”質,是人之所以區別于“物”質之處,我們在日常用語中罕見對人以外的事物使用素質一詞,即不會講物(有機物或無機物)的素質,只會講人的素質。根據辭海的解釋,“素”就是本色、本來的,原有的,亦即平素的原本的、非偶然的狀態,可見“素質”就是人在平時、自然狀態下具有的“質”,是在自然狀態下一個人區別于其他人和事物的內在規定性,也就是在一定(沒有發生質變)時期內,人決定其外在表現的內在規定性或人所具備的穩定的內部聯系??梢?,素質作為一個專有的名詞,更常見的是它作為一個決定人的外在行為的內在根據而存在的概念。事物的質是透過其屬性來認識的,人的素質當然也應該透過其屬性來認識,而人的屬性則可分為兩個基本的大類,即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
如果說身體素質決定了人的生物屬性,那么它不并是人的素質的主要方面。人存在的中心事實是人有意識,也是人之為人的最根本點。思維(精神或意識)是人區別于其它事物的本質規定。所以我們考察人的素質應該著重于考察與心(思維、精神或意識)相關的素質,因為人的任何有目的行為都受意識支配,所以其行為背后的穩定的意識狀態就是其素質所在,人有多少種行為就對應多少種素質,其屬性恰好就是人的思維及其相應實踐活動所決定的社會屬性,“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在社會屬性背后起作用的則是身心統一的實踐素質,也就是以上提到的與精神相關的素質。實踐素質包括道德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素質、科技素質、管理素質、藝術素質等等各種還可以再細分的素質。
人的素質表現為人的能力,素質是內在的能力,而素質和能力又決定人的行為。 比如一個人隨地吐痰或其它不遵守社會公德的行為就表現其道德素質的欠缺,一個人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則表明其心理素質的欠缺,一個人對藝術既不會欣賞也不會創造則表明其藝術素質的欠缺,如此等等。人的實踐素質與社會生活各領域的狀態密切相關,而全社會的人的活動的總和又體現出整個社會的狀態,如果這種狀態在一定的時期內呈現出穩定的特征,即是一種常態,否則就是反常態或者超常態。由此可見,人(尤其是具有巨大作用的人物)的實踐素質外化為人的日?;顒拥臅r候,整個社會生活就會呈現某種穩定的狀態。當一部分人的行為(也是實踐素質的外化)極大地影響到社會風氣的時候,他們的活動如果符合大多數人民的利益,這樣就會促進社會的超常發展,反之,就會突破人們心理預期的底線,一旦持續就會形成某種反常的狀態。從規律的角度講,任何狀態的出現都不值得奇怪,而從社會心理的角度講,人們普遍期待的是符合最大多數人利益的狀態。
所謂常態,就是正常狀態;新常態,就是經過一段非正常(超常和反常)狀態后重新進入正常狀態。人類社會就是從常態到非常態再到新常態的否定之否定中發展,人對社會的認識就是從常態到非常態再到新常態的否定之否定中上升。貫穿于常態——非常態——新常態中的主線,是事物發展的本質與規律。那么,新常態到底新在哪兒?我們還是從經濟和社會生活兩個方面來考察,同時考察作為這兩個方面活動主體的人的實踐素質。
從經濟上看,新常態的新有四個方面的特征:“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皬乃俣葘用婵矗洕鏊贀Q擋回落、從過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為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是新常態的最基本特征?!边@也是本文所分析的從超常態的回調。環顧世界,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高速增長后,也都出現了增速的回調現象,這應該是一個普遍的規律。新常態下,第三產業會逐步成為產業主體,經濟結構正在發生全面變化;而從動力層面看,中國經濟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將成為新常態;從風險層面看,新常態下又面臨新的挑戰,一些不確定性風險正在顯性化。
經濟新常態的到來,需要提高人們的實踐素質,如心理素質、科技素質、管理素質等。要冷靜理性,不急不躁,順勢而為。潛在增長率下降、經濟增速放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我們需要保持長遠的戰略定力,既不搞揠苗助長式的經濟強刺激,同時又要堅持底線思維,力求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新常態是新的探索,要以改革開路,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要激發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情,使廣大人民群眾在創業和創新的實踐中拓展實踐素質,以便投入更高水平的實踐活動。
從社會生活上看,新常態的“新”有撥亂反正、由反常到正常的意涵。但新常態不能靠等,而是要從舊常態里生成,要完成與舊常態決裂式的揚棄。追本索源,我們傳統文化中就多“實用”的基因,而乏較真的傳統。歷史上原本是信仰體系和精神支柱的孔孟之道變成了科舉材料和當官的階梯而已。知識分子苦心“鉆”研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科舉取仕,一旦掌權就把孔孟之道拋在腦后,手中的權力成為牟利的工具,而當社會失去約束權力的(監督和法治)有效手段時,腐敗就開始了。改革開放后,經濟超常快速發展,而監督環境和道德建設不能有效配套,從而使得社會逐步世俗化、物質化。有鑒于此,我們就亟需提高人民的民主法治的素質,營造全民監督的環境,同時提升以信仰為核心的道德素質。在操作層面,我們撥亂反正要建立在對原有常識的審查過程之中。例如,醫生治好病人就是天職,收紅包就是對職業的侮辱;教師教書育人是天職,收紅包更是對“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褻瀆。這些本都應該是職業道德的常識,但在權力異化面前,國人的生活卻被腐敗變得扭曲。恢復對常識的理解,需要規矩意識,把守規矩變成人們的自覺行動,也在呼喚人們的實踐素質。民眾自覺遵章守法是素質,官員自覺謹慎用權也是素質,推倒權力迷信則意味著提升全民的實踐素質。而這一切的關鍵則是實現對權力的馴服,實現把權力關在籠子里的夢想,歸根到底要呼喚官員的為官素質,從不敢腐到不想腐就是為官實踐素質的極大提升。
幾年前,中國出現了一個畢福劍事件,引起了強烈的社會關注。輿論上的兩軍對壘提出了什么是應該,什么是不應該的問題。緣起是畢福劍作為一名中共黨員,在涉外飯局侮辱建黨和開國領袖,把嚴肅的事情低俗娛樂化。對這件事情的自發討論,最終厘清了一個道理:大家都要有規矩意識,你是黨員就要守黨規;你是教徒,就要守教規;你是官員就要守“官”規,如此等等。吃里扒外,前后不一自然被當下輿論所不齒,偷拍視頻者亦然。這個現象明顯地顯示出一個信號:人們的道德和是非觀念正在撥亂反正,讓不應該的事情真正成為不可能,比如筆者參加某次學術年會之后遇到了報銷的問題,原因是收據沒有加蓋財務章,單位相關部門認為不符合規定,所以不予報銷。這件事情在以往我會認為是財務部門有意刁難,現在有了生成新常態的意識就認為制定規矩就應該遵守,我想這也算是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的一種自覺吧。
人們的實踐素質正在提升,弊革風清將是中國真正的新常態!經濟發展告別超常態適應新常態、社會生活改變反常態生成新常態都需要我們的努力,而努力的過程既要依賴我們實踐素質,也是成就我們實踐素質提高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