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佘凌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國有企業在市場改革中的帶頭作用愈發明顯,國有企業間的人才競爭也更加激烈。本文從人力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入手,探究具體解決措施。
供給側改革即調整供給與需求的結構模式,保障供給有效性,提高經濟發展質量。供給側改革形勢下國有企業因政策扶持而走在了改革隊伍前列,產業結構轉型的優勢使其應該承擔起改革先導的責任,創新人力資源管理,擴大人力建設規模,提升自身在經濟市場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現如今市場的競爭說到底是科技的競爭、人才的競爭,人才是第一生產力,是國有企業進行改革應抓住的重點。企業發展離不開人才,而人才的多樣性、人才結構的互補性占據其中重要地位。新時期以來我國經濟緊跟國際發展步伐,汲取先進國家優秀管理經驗,再加上國內教育改革的推進,優秀人才的質量和數量都有了較大提升,增強了整體人力資源素質,但是和世界前列的優秀企業相比仍然缺乏競爭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有企業人力資源結構的不平衡,單一技能人才占據極大比例,高素質的科研、管理等復合型人才優勢不突出,造成人力資源配置不平衡,進而阻礙了企業的健康發展。
工資和福利是國有企業主要的薪資組成,員工個人績效對于薪資有很大影響,員工的工作熱情和工作積極性會因為薪資的增加得到提升,不可否認這對于員工有一定激勵作用,但是這一單一的激勵方式反而會成為高級人才離職的重要原因。對高級人才而言,物質需求已經得到滿足,他們追求的更多的是自我價值的實現、社會的承認和尊重。當企業單純講求物質激勵而忽視對于精神層面的重視程度時就會讓人才選擇離開此企業,到能夠滿足自身精神需求的企業謀求發展。
相較于歐美發達國家的人才培養方式而言,我國國有企業的模式仍然不成熟。前者注重終身培訓,不斷提升人才能力使其適應時代需求和企業需求,將人才能力最大化發揮;后者卻只在基礎操作、行為規章、工具應用等初級階段對人才進行培訓,人才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也無法對企業做出更大貢獻。國有企業毫無疑問擁有較為優質的人才獲取渠道,復合型人才規模在行業內也占據領先地位,但是盡管如此,大多企業仍然擔心人員的流失,擔心花費大量時間、資源進行人才培養卻為其他企業做了嫁衣,因此對于員工能力的拓展、素質提升等都沒有任何培養規劃。企業并沒有認識到只有人才的增值才會促進企業持續健康向前發展,只限于對于現有人力資源進行索取,而不考慮完善培養機制,促使人才增值。

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的重要一點是保持管理理念的先進性,故而國有企業要摒除舊有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對人力資源管理的方式方法進行深入革新,利用先進信息技術及大數據優勢建立信息化平臺,對人力資源進行全面管理;健全保障人才的體制機制,最大程度的保持科研、管理等高級人才的創新積極性;以人為本,將人才的個人發展需求和人格個性納入人才發展規劃之中,幫助員工完成職業規劃,促進員工自我價值的實現,達到企業和員工發展的“雙贏”。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將產業原有的資本導向向人才導向轉變,人才成為各企業競爭的核心環節。企業想留住人才就必須考慮到員工的個體差異,包括精神追求、價值取向、薪資要求、適應崗位等,依據差異進行人才的合理配置,打破平均主義、激發員工競爭意識。在傳統的物質刺激基礎上,更深入地考慮到高級人才對于精神層面的需求,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考慮不同層次員工的不同需求,最大化地實現員工價值,其中既包括社會價值的實現也包括個人價值的實現。此外,對于核心人才要保留其充分的空間和權力,放寬束縛、使其最大限度地展示才華、實現創新,為企業發展提供長足發展力量。
人才資源在經濟飛速發展、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是一種稀缺資源,國有企業必須充分重視并合理利用,減少一崗多人的人才資源浪費現象的出現,在引進高素質人才的同時也要用好高素質人才。對于核心人才,要深入探究其內在價值和品格,充分挖掘個人能力,僅通過面試就對人才進行聘用的模式需得到改進。對于公司健康持續發展,人才資源的增值必須納入企業發展規劃之中,健全人才培養機制,拓寬人才培養渠道,提升員工全方位能力,開發各方面各領域的優秀人才以應對企業發展的不同時期對于職位的不同需求。
員工之間也要加強合作交流,相互促進,對于企業的政策變動和發展方向及時了解溝通,共同促進企業以及自身的發展。
供給側改革給國有企業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是也對企業人才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今國企人力資源管理依然存在諸多問題,不利于企業以及整個大經濟體系的發展。對于企業來說可以從創新管理機制、革新人才激勵方式、重視人才以及完善人才培養體系等方面對人力資源管理模式進行改革。這些措施可以有利于企業增強自身競爭優勢、更好應對市場變化,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