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宇佳

明式家具體現的是使用者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為了增加文化自豪感,助力中國國際競爭力,現代設計師必須主動擔負起弘揚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運用現代的設計手段,進行明式家具的現代再設計,使之經受現代社會的考驗,在當今中國煥發出新的活力。
“明式家具”是明清以來蘇州地區傳統手工藝的杰出代表。
作為中國家具發展中的三大體系之一,以蘇作家具為代表的明式家具以其簡約雅致的藝術特點歷來為人們所喜愛。理清明式家具的審美特色、文人內涵及部件結構并靈活的運用于現代家具設計不但可以成為現代設計師的靈感源泉,更能以濃郁的民族氛圍來感染并撫慰現代人的心靈。實用性和形式美的統一
家具作為一項實用的工藝美術不同于書畫,能流傳于世的首要前提便是具有實際的功能性。明式家具脫胎于宋元家具,興盛于明清,歷經數百年光陰。通過前人不斷的實踐總結最終形成了符合中國人體的人機尺寸及本事精巧牢固的榫卯結構。
以明式家具的官帽椅為例,現代工作椅靠背板一般在成人肩胛骨位置,而官帽椅靠背板則遠高于這個尺寸,其原因是,官帽椅頂部有中間凸起,兩側向下彎曲的搭腦,供頸部和頭部的依靠;現代座椅的坐高人機尺寸則通常取值在360mm-480mm 之間,而明式官帽椅坐高通常都不低于490mm,這則是因為在官帽椅底部設有腳踏板,從而平衡了坐高和足部踩踏之間的尺寸。
在沒有計算機繪圖及工業標準件的古代,工匠們往往將這些經過數代先輩積累而得出的經驗,以師徒口訣的傳承和專門的書籍整理的方式記錄下來。如 《長物志》中就有“腳凳,以木制滾凳,長二尺、闊六寸,高如常式,中分一檔,內口空。中車圓木二根,兩頭留軸轉動,以腳踹軸,滾動往來。蓋涌泉穴精氣所生,以運動為妙?!钡挠涗洝V袊诺涞拈久Y構正是為實現這些尺寸規范和形制要求而存在的。明式家具往往不用膠水不費鉚釘,僅僅通過部件間榫頭和凹槽的配合就能緊緊銜接在一起,且牢固穩定,比以鐵釘連接更節約成本經久耐用。
這種體貼入微的實用數值和獨具匠心的部件連接方式,不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都能直觀的給人以美的享受。在人類的審美意識中,最初的美的感知來源于合適的比例,富足的意象。隨著文明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合理的邏輯性,流暢的表現感,精確的配合亦能帶來美好的觀感。因此,當明式家具以其為人而量身打造的合理數據,精巧配合的榫卯結構存在于世時,理所當然能在人們的心中引起愉悅的共鳴。
因此,明式家具帶給現代人的啟示,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照搬已有的數據或復刻以前的結構,而是依照人們的生活習慣,適時并適度的進行功能上的設計。即便摒棄繁復的裝飾和固化的形態,僅僅依靠正確的人機尺寸和配合良好的科學榫卯,已經可以為設計帶來美的特質。
明式家具的興起和成熟得益于特定的歷史時期和文化階段。元末明初的北人南遷帶來了江南經濟的飛速發展,也極大的推動了吳文化的藝術品格和影響力。以蘇作家具為代表的明式家具的審美意趣脫胎于吳地特有的人文精神,體現了江南地區傳統文人文化特有的追求。品味這種帶有強烈民族印記和文化特征的精神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精神需求。對現代設計師而言,傳承傳統技藝并不是簡單重復曾經的造物。而應提取其中的文化內涵,把獨具特色的意象符號加以提煉,使現代設計對于明式家具加以內涵上的傳承,并對其與現代社會的適應性加以提高和創新。
中國人歷來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如《考工記》中所述“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明式家具對于木材的選擇首先體現的便是道法自然的造物思想,木材取之自然,對人具有天然的親和力和吸引力。明式家具多采用硬木,這些材質紋理清晰優美,色彩沖淡平和,與其簡約流暢大方典雅的外觀相得益彰,造就了一種獨特的東方審美,也和傳統文人文化中的士氣、風度、平素、高雅雙雙呼應。
從造型上分析,明式家具本身便不是為了追求某一種圖案或樣式之美,從線條上分析,其結構造型倒與傳統書畫一脈相承。在明式家具中,有一種做法稱之為“一木連做”,其含義就是講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部件一塊木料加工完成。極其接近中國書法中的“筆不周而意已周”的概念。例如官帽椅中前腿部件和扶手下的鵝脖、后腿部件和靠背板兩側支架棍使用的就是這樣的處理手法。同時,明式家具中流暢的線條和收放自如的人機轉折,都能在書畫作品中的點線處理、三轉三折的審美需求中找到共鳴。
明式家具得益于明朝文人的直接參與和審美干涉,因此,其中蘊含的正是中國文人的審美追求和藝術品格??贪宓淖非笸獠康脑煨?,最終使明式家具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漸漸失去活力。只有從內涵文化入手,找到真正的民族之魂和文化特征才能更好的在設計中把握明式家具在現代設計中發展的正確軌跡。
明式家具是中國家具史上極具代表性的實用藝術制品,其榫卯結構更是中國傳統家具的精華部分。然而明式家具若仍靠傳統的工作方式存在工作量大,效率低的問題。同時,傳統的師徒教授和作坊式制作模式也已不適應現今的現代化生產和銷售模式。因此,必須思考一種新型的適合現代設計和生產模式的記憶載體和傳承方式。為了系統的挖掘和整理特定的知識、文化體系,我國在《“十二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了文化資源數字化、文化生產數字化、文化傳播數字化的三方面要求。對明式家具這一馳名海內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更要緊跟時代步伐。

在這樣的背景下,明式家具資源庫也急需應運而生。這種資源庫服務于普通消費者的領域在于使虛擬的家具數字模型與人產生互動,從而直觀的了解這種工藝美術和家具門類的用途及視覺觀感,使用效果。但是資源庫的使用對象卻絕不能局限于此。和實體博物館及圖書館相比,數字資源庫的優勢在于檢索方便、存取迅速。很多家具設計的從業人員也可以從中得到專業的幫助。和普通使用者不同,這類人往往需要更具有專業深度的知識和信息。不僅僅是簡單的圖文介紹和影音播放,他們更需要直觀多角度的了解明式家具的細節結構,從而為自己的設計工作提供幫助。
以數字信息處理明式家具的部件和數據帶來了現代科技的極大便利性。
首先是能夠將尺寸結構數據精確化。知識的傳遞經歷了師徒口耳相傳、書籍紙張記錄傳承,到了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則可以直觀的將各榫卯結構進行可視化處理,當實踐基地和實物模型有所欠缺時,從業者和學習者都能隨時隨地的對數字模型進行觀察學習、比對和虛擬安放,極大的解放了家具設計、家具學習的空間和物理限制。
其次是能將零部件進行標準化的規范?,F代機器大生產的環境下,傳統的手工勞動勢必將被機械生產所替代。明式家具造型、結構和榫卯部件,本身就存在著數據的合理性和內在的邏輯性。因此,國家標準的制定和可替代標準件的設置也就有了可能性。在這樣的前提下,將這些榫卯部件進行整合歸納及數字化的記錄,能夠極大的方便家具設計師的查找和操作。令他們能夠通過分析分解經典作品找到其內在關系,是一種最為直觀的可視、可操作、可互動的“工具書”的現代產品。而通過對已有的數字模型進行組合和重構,也能激發設計者的創作靈感。
明式家具體現的是使用者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從宏觀而言,這也是一種動態的文化展示途徑。明式家具在現代的發展離不開現代生產技術和新鮮生命力的注入,只有不斷的適應作為使用者的人的需求,家具這種實用藝術才有留存發展的必要。
與此同時,一國的傳統文化也隨著其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的地位提升而不斷受到人們的重視。為了增加人們的文化自信乃至中國在整個世界格局中的國際影響力,設計師必須主動擔負起弘揚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