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妍
不靠譜:立場曖昧的隊友
過分依賴袁世凱,是光緒帝及維新派的致命失誤。
當時,遭遇到頑固派強勢反對之時,手無軍權的帝王與康有為等商議之后,完全寄希望于正在天津搖擺不定的袁世凱身上(1895年,袁奉命在天津小站督練新建陸軍)。
拿著光緒密詔的譚嗣同到天津找到袁世凱,讓他調動新建陸軍“勤王”,誅殺榮祿并兵圍頤和園。在權衡利弊之后,袁世凱選擇了向榮祿告密(這一行為究竟是在戊戌政變之前還是后,史學一直未有明確論斷),此舉最終給了戊戌變法狠狠一擊。
最初之時,袁世凱的主張與維新派非常接近,他與康有為在政治上都屬于活躍分子,雖然級別差別不小,但甲午之后,彼此有相互需要的基礎。1895年,當康有為的上清帝書屢屢投遞無門時,袁世凱就曾主動幫忙請求自己的上司榮祿代遞,雖未成功,但也可以窺見其態度誠懇。
由此可見,康、袁的接觸是有長期背景的,維新派竭力保舉袁世凱,袁世凱在軍事上盡力保證維新派安全,這是一種互惠互利的政治交易關系。并且在譚嗣同面見袁世凱之前,也有其他人先期赴天津小站進行了溝通,甚至袁克定(袁世凱長子)也參加了會談。
與維新派走近就是靠近當今皇帝,而光緒是合法的皇帝,無論從自身利益出發,還是政治倫理上,袁世凱都有充足的理由說服自己與維新派合作。但是,他有他的合作底線:對自己的政治生命沒有負面影響。所以,最后袁世凱會做出那樣的選擇,亦是情理之中的。
不接地氣:舊瓶裝新酒
在這一場變革中,無論是光緒帝,還是康有為,都嚴重缺乏實際操作能力。
戊戌變法103天中,光緒共發出改革諭旨286件,平均每天近3件,其中七八月份之交的17天內,居然下達了132件諭旨。詔書的內容包括了政治體制、官僚制度、裁撤冗員、新設機構、發展工商業、建設鐵路、開辦銀行、改革財政、改革教育、更新國防等,幾乎涵蓋了社會的方方面面。
而為了避免守舊大臣們的反對,這些上諭中的大部分都是按照康有為的建議,直接下達到有關部門執行,并沒有按照以往程序、經過任何討論,因而大部分完全缺乏可操作性。
于光緒來說,這其實是他傾盡全力的一次政治賭博。清王朝剛剛遭遇了甲午戰敗,他迫切希望用一次“畢其功于一役”的拼搏來證明自己。于是,變法中的光緒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剛烈、堅強和勇敢,他幾乎把前二十幾年生命中所積蓄的所有精力都釋放了出來。他整夜整夜不睡,白天也只吃很少的東西,卻仍然精神高度亢奮。
他和康有為都天真地相信,他們只要用蓋上了皇帝玉璽的圣旨,把按照日本和西洋諸國藥方抓來的靈丹妙藥灌入大清帝國體內,就能使大清帝國起死回生。
他們的許多具體改革措施魯莽草率,只圖一時痛快,不計后果,不留后路,嚴重沖擊了社會精英,包括官員和讀書人的根本利益。
更為要命的是,康有為一貫向光緒灌輸“中國民眾民智低下”(康所著《日本變政考》就詳細闡述過這一觀點),并在很多變法措施上無視甚至侵犯民眾利益,如禁止在前門大街設攤貿易,驅趕攤販等。普通民眾對變法產生極大的不滿與憤怒自是難免。
封建制度在中國傳承了上千年,國人很難接受新事物,更何況是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所以若要改革首先要改的便是國人的封建思想,但是維新派卻忽略了這一點,缺乏民眾基礎的他們才會給頑固派可乘之機。失去了民眾基礎支撐的皇帝,拿什么去拯救他的帝國?
光緒和康有為所受的教育,決定了他們主持下的變法不可能不以這種魯莽草率的方式進行與結束。雖然他們頭腦中已經裝了“西學”這種新酒,但是瓶子卻還是舊瓶。他們推行的是新法,但推行的方式完全是舊式的。
有懸殊:一門心思“架空慈禧”
在戊戌變法過程中,清政府的內部共分為兩股勢力,一部分是以光緒為代表的支持維新派變法的人士,另一部分則是以手握實權的慈禧為首的頑固派。
維新派將目光放在了西方的制度和思想上,他們想要在中國實行資本主義。
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更看重眼前的利益,所以在戊戌變法損害了他們的利益之后,他們便轉而想要扼殺戊戌變法,這是封建禮教束縛下的頑固派的悲哀。
在光緒籌備變法之初,慈禧并沒有反對變法。無論是從1840年之后連續發生的一系列外敵入侵和農民起義對清廷政權的破壞,還是從戊戌變法之前已經蔚然成風的洋務運動來看,改良,早已成為各種勢力的共識。慈禧支持改良,是應有之意。而為何變法只進行了100來天,慈禧對改良的態度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變法一開始,光緒就一門心思想要“架空慈禧”。
當變法在進行過程中遭到頑固保守勢力的強力阻攔時,光緒把禮部尚書懷塔布等一批官員給革職了,同時賞譚嗣同等4人加四品卿御,在軍機章京上行走。這些做法是對慈禧所掌握的最高權力的一種挑釁,這不能不引起慈禧的高度警覺。
而維新派后來拉攏袁世凱,準備借用他的兵力發動兵變,直接威脅慈禧的地位和生命,這更是慈禧所不允許的。
于是,慈禧的絕對權力便得以凸顯,她決定不再放手光緒“瞎折騰”,把權力收回自己手中。最終,歷史便走向了它的軌道:操盤手光緒皇帝被囚禁,發起與執行者康有為、梁啟超遠逃海外,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慘遭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另有其他維新黨人不斷被驅逐、逮捕、迫害,以資產階級改良手段試圖變革晚清王朝的維新變法宣告失敗。
(摘自《文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