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九洲
臺灣無論是建筑,還是語言、飲食習慣和娛樂生活,又或者是商業文化,都充斥著日本的影子,有人對日本有著特殊的親近感。這種“日本情結”又可分為年輕一代的“哈日”,與部分老一輩本省人的“戀日”。
年輕一代臺灣人的“哈日”,其核心部分是對表層日本流行文化的喜愛和癡迷,并進而延伸至對部分日本傳統文化的好奇與親近,與其他地區出現的“哈日”并沒有質的區別。而老一代本省人的“戀日”,更多是基于“日據時代”切身的生活體驗、“皇民化”教育,乃至與日本人互動的回憶和經歷。在祖國認同缺位的情況下,日本文化成了臺灣部分老一輩本省人“錯置的鄉愁”。
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接管臺灣,“去殖民化”和“祖國化”成為治臺的主題。然而1947年“二二八事件”的發生,使外來政權與臺灣本地社會之間的隱性矛盾一夜間爆發了出來。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臺灣本省有些民眾對國民黨政府的威權專制備感絕望,臺灣民間社會“日本情結”于是開始濫觴。
20世紀下半葉,身處東亞冷戰旋渦中心地帶的臺灣,在政治和軍事上倚靠美國提供的安全保障,并與南韓、日本一起攜手構筑亞洲的“反共”防波堤;經濟上則與美、日形成了三角經貿關系,從資金、技術、工業原料到關鍵零件幾乎都需要仰仗日本。這樣的現實環境進一步強化了殖民歷史遺留下來的“日本情結”。
1987年,臺灣社會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令,兩蔣時代落幕,在威權時期隱藏的“日本情結”開始透過以民進黨為代表的親日勢力的政治導向和大眾媒體的宣傳再度躍入人們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