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茗予

荷蘭,一個中歐小國卻是世界“創新之國”“工匠之國”,這正是因為荷蘭人讓孩子從小就以興趣出發,為將來的職業規劃打基礎,將荷蘭的“匠人”教育制度發揮到了極致!
2012年初,我因為工作需要來到荷蘭,從事中文教學。在阿姆斯特丹大學外聯部的安排下,我住在一個環境優雅的小區里。我第一次接觸到荷蘭的“匠人”教育是因為鄰居瑪麗。在她的懇請下,我成為了她的兩個孩子吉米和湯姆的中文老師。吉米是哥哥,14歲,正在讀初中;8歲的湯姆是弟弟,剛讀小學二年級。
由于是利用業余時間教他們中文,所以我幾乎每天都去瑪麗家。一天,我剛走進瑪麗家的院子,就看見哥哥吉米帶著湯姆在院子里敲敲打打。只見湯姆拿著一個兒童型的工具刨子在一塊木頭上刨著,吉米在一旁不停地指點:“沿著黑線,兩只手之間的距離不能太遠,然后往前用力一推!”吉米像模像樣地教著湯姆,像個老師傅一樣。
我問一旁的瑪麗才知道,原來這是吉米在輔導弟弟的家庭作業:做一個五斗柜。我聽了大吃一驚!才讀二年級的小孩就能做復雜的五斗柜?瑪麗見我很驚訝,就指著院子一角的自行車說:“這輛車就是吉米獨立完成的。”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從未聽說過一個初中生可以自己組裝無比復雜的自行車!可見吉米的動手能力有多強!接著,瑪麗又興致勃勃地把我帶到廚房,指著一個櫥柜說:“這是當年吉米讀小學時的杰作,而那個小板凳就是湯姆上個月剛剛做好的?!?/p>
我撫摸著那只光潔如鏡的小板凳,覺得萬分驚訝。聽瑪麗說,從選擇木料到親手打造,以及最后上油漆,都是湯姆一個人獨立完成的。那只小板凳做工講究,特別是油漆簡直光亮如鏡?,旣愹湴恋卣f:“一共上了6道漆,去年整個夏天湯姆都在干這個!別提多有耐性了。你知道嗎,湯姆說他將來要當一個出色的木匠,我真的太為他驕傲了!”聽到瑪麗的話,我感到非常震驚!
我從瑪麗那兒了解到,荷蘭的孩子上了幼兒園后,常常會有各種各樣的職業體驗課,比如去參觀消防局、警察局等,讓孩子很直觀地去了解一個職業的日常工作狀態。
學校還定期請某種特定職業的人來幼兒園,給孩子們介紹他們的工作,比如建筑工會帶來各種工具和模型,讓孩子明白每一個工具是怎么用的,每一種車是什么用途。比如有些孩子對垃圾車感興趣,學校會組織這些孩子去垃圾場,看垃圾分類的工具和操作方式,一些孩子還寫出了觀察報告。
這種職業教育除了寓教于樂以外,還處處滲透著“各種職業都是平等的”“孩子的每個職業夢想都值得尊重”等觀念。而這些,在荷蘭的幼兒教育中是很普遍的事情。
在荷蘭,做“匠人”從來都不是迫不得已的選擇。相反,如果被別人稱為匠人,則意味著已經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
而貫穿其中的是荷蘭人獨特的“學徒制”雙軌制職業教育。2014年5月的一天,吉米向我請假說要去上班,馬上就可以賺錢了。我訝異地問:“你不是還沒畢業嗎?”吉米非常興奮地對我說:“陳小姐,我要讀職業高中了!”
原來,當時16歲的吉米在完成9年的義務教育后,面臨著一個選擇:是去職業中學還是普通高中?兩個選項通往不同的道路,職業中學意味著他要找到一份學徒的崗位來半工半讀,而普通高中則是為了以后繼續讀大學、做研究而準備。
熱愛手工的吉米選擇了前者,他的理由很簡單:“我不用等到27歲再去工作,可以更早適應職場,更早自立。”他發自內心地認可學徒制,但這條路走下來其實并不輕松。
兩個月后,吉米開始在一個家具公司當學徒,每周工作3天,其余兩天時間則在職業學校學習。作為阿姆斯特丹最大的商業管理類職業學校,其課程設置緊跟社會形勢,每5年時間會根據行業變化重新調整課程,很多老師都是由家具行業的人士兼職。
這家職業學校提供兩種類型的職業教育,一種是免費的基礎職業教育,面向完成義務教育的社會新人;一種是收費的高等繼續職業教育,面向有一定行業經驗的職場人。
對于像吉米這樣十五六歲、剛從初中畢業的學生們來說,在這里接受基礎職業教育是個不錯的選擇,他們只要找到學徒崗位,便可以申請在該校就讀。
最初兩年,也就是吉米16歲一進入這家學校開始,他每周有兩天時間在學校上課,另外3天時間在公司上班、培養職業技能;從第三年開始則每周1天上課、4天上班。
職業學校的學習費用全部由政府承擔,而學徒的工作崗位每月還可以給他們帶來700-1300歐元(相當于4600-8500元人民幣)的薪水來支付基本的生活費用。
當然,入讀職業學校也有門檻?!吧暾埲雽W是第一關。初中畢業后如果找不到一份學徒工作,就不能申請職業學校,但是可以在中學里緩沖一年,學校會幫忙留意工作機會;在職業學校就讀時,如果學徒合同因故被終止,還有3個月時間尋找下一份工作,如果過了3個月還沒有找到新的工作,就不得不離開職業學校。”
吉米說,對于他這樣十五六歲的年輕人來說,找到一份學徒工作并不容易,他們平均要投遞14份簡歷才能獲得職位,而在成為學徒工之后,如何同時兼顧學業和工作是更大的考驗和挑戰。
在職業學校的考核指標中,學校理論知識學習和企業工作實踐各占50%,如果考試未通過或者學徒期導師不認可,學生們則面臨補考、降級,甚至拿不到畢業證的后果。
2017年6月,我正好去一家荷蘭的電子公司上中文課,認識了一個叫費比安的男孩。他初中畢業后選擇就讀普通高中,本打算申請普通研究型大學,后來卻發現自己更喜歡動手操作,于是他在高中畢業后經過選拔考核進入迅達集團職業培訓中心,成為信息產業部的一名學徒。
“我們第一年要學的就是把零件安裝到正確的地方。光學習做這個就要花好幾個星期?!辟M比安花了一年時間學習基礎原理,第二年開始自己做集成電路板、電路設計和編程,他很享受學徒生涯,并將之視為積累經驗的重要機會。學徒期結束后,費比安想繼續去應用技術大學學習電子工程,他的規劃得到了荷蘭迅達集團安裝負責人科特先生的認同。
因為培訓中心的學徒工有20%會選擇到應用技術大學繼續學習,而公司也鼓勵學徒們接受更高教育之后再回來工作,人力資源部門會與他們保持聯系,很多人也的確會在大學畢業之后回到公司。
有意思的是,這位負責人也是一個職業教育的受益者,他曾在一家汽車修理廠當學徒機械師。“就職業規劃來說,我認為學徒是個很好的起點,而之后的系統學習也很重要?!?/p>
荷蘭國家教育、科研與創新秘書處提供的數據則顯示,荷蘭年輕人擁有普通研究型大學文憑的占比20%,擁有應用技術類大學文憑的占比15%,擁有職業教育文憑的則占到55%。而按照2017年的統計數據,有23萬人放棄了全日制高中學校,選擇了這種半工半讀的雙軌教育。
許多學生在完成義務教育后,不愿再留在學校里,而是想早日進入職場。這個體系令荷蘭年輕人的失業率非常低。
原來這就是荷蘭人的“匠人”教育。
在很多國家,接受高等教育是通向人生金字塔尖最有效的途徑,但荷蘭卻不是,接受職業教育同樣可以拿高薪、受人尊重。在荷蘭,年輕人初中畢業后,75%的人會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職業學校,成為“學徒”。
職業學校的學生同時擁有兩種身份,即企業學徒和職業學校學生。學生的入學選拔由企業確定,一旦錄取,企業將同學生簽署雇傭合同,視同企業正式員工,支付工資(包括社會醫療保險等)。所以,學生從進入職業學校的第一天起同時就成為公司的員工!
大眾認可度高的職業教育,保障了人們對職業教育的參與。荷蘭老百姓愿意送自己的子女接受職業教育。在小學分流階段,約有2/3的學生進入綜合中學學習,是進入文理中學學生的2倍;分流時,學生僅有10歲左右,尚不能明確自己未來的職業選擇,基本上是家長和學校幫助學生選擇了今后的職業方向。全社會協作,讓荷蘭人倡導“終身學習”的理念,這樣他們才能出現更多的術業有專攻的“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