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永強
中共隴西縣委黨校,甘肅 隴西 748100
首陽鎮地處渭水之濱,自古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東距隴西縣城21km,西距渭源縣城20km,310國道、天定高速穿境而過。首陽鎮被譽為全國黨參和黃芪價格的“晴雨表”,先后被中國特產之鄉評審委員會命名為“中國黃芪之鄉”,是西北最大的中藥材種植、初級加工基地和交易、信息中心。2017年8月被評為全國特色小鎮,是隴西縣委、縣政府打造“中國藥都”的主陣地。
改革開放40年來,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如春風化雨,給首陽中藥材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立足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走產業興鎮的路子,經過40年的不懈努力,首陽中藥材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成為支撐全縣經濟的支柱產業,給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巨大效益,特別在增加農民收入、活躍勞務市場、改善基礎設施、種植標準化等方面成就顯著。
改革開放前,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100元,當時種植中藥材的人很少,只有個別農戶偷偷在自留地里種藥材。他們為了生活出門到陜西、廣州、河南去賣自產黨參,那時是按斤買,收入相對來說較好。后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深入,中藥材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又推著自家架子車上街賣,到現在家家都有小作坊,加工藥材,卡車拉著按噸賣。農民收入構成中藥材收入占的比例更大,當地農民收入的60%以上來自中藥材產業。2017年當地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9262元(2017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 560元),中藥材收入占5557.2元。全鎮有2400戶農戶、12000多人常年從事個體中藥材加工和販運。有1400多戶貧困戶在中藥材的種植和務工上實現了穩定脫貧,占脫貧戶的78%。
改革開放以來,首陽中藥材產業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勞務市場日益活躍、發達。市場內現已入客商有四川、湖北、河北、安徽、廣東、浙江、云南等省內外常駐客商540家,攤位經營戶3000多家,臨時攤位及農戶自產產品經營戶5000多家,帶動周邊岷縣、漳縣、通渭等縣和縣內鄉鎮流入首陽的年務工人員達1萬人左右,帶動發展中醫藥類工業企業4家,限額以上商貿流通企業5家,快遞物流企業8家,網店40多家。每天為周邊縣和縣內務工人員提供臨時用工1000多個,工價在120~200元,在藥材交易旺季上市人數1萬多人,日交易藥材400t以上。發達的勞動力市場有力地拉動了當地的住宿、物流、金融、信息、餐飲等服務業的發展。
在改革開放前,這里的商品經濟市場還未完全形成,當地人主要通過在自家自留地里套種的方式偷偷種植黨參、黃芪,交易地大多在家里,沒有固定市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這里逐漸形成了以中藥材為主的藥材交易市場,并不斷擴大完善。經過40多年的發展,如今的首陽藥材交易市場已占地180畝,總建筑面積達5.3萬m2,建有三層框架結構綜合服務樓1棟1.4萬m2、商業鋪面3.25萬m2、現代化隴藥展銷大廳1座3 200m2、臨時倉庫3 200m2,可容納3000多戶商戶從事中藥材原藥、飲片等方面的交易。另外,在原有交易市場提升改造了甘肅中藥材交易中心,集交易、交收、倉儲、物流、檢測、融資、質量溯源服務于一體,運用全新的“互聯網+中藥產業+金融服務+現代物流”的服務模式。交易形式從以前的露天“逢集”日發展到今天的固定市場每日定時和網絡交易,成為西北最大、全國重要的中藥材原產地交易市場。
在中藥材市場高度發展的同時,藥材種植分散、粗放,規范化種植品種少,標準化基地面積小,缺乏質量控制體系和標準,種植規模和品質得不到有效控制和保證是制約發展的主要問題。為此,首陽鎮堅持把標準化種植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突出“有機、綠色、道地”品牌,采取“公司牽頭建基地、政府指導抓面積”的運作模式,依托中國藥都·隴西藥圃園的地理優勢,積極開展無土栽培育苗試驗示范和新品種引進、種子種苗繁育,廣泛推廣應用地膜穴播育苗、露頭栽植等適用增產技術,引導廣大藥農杜絕壯根靈、農藥等化學藥劑使用,降低農藥和重金屬殘留,合理倒茬輪作、施用有機肥料、改良土壤結構,從源頭上有效保證了中藥材品質和質量安全。同時,帶動周邊的柯寨、雙泉、德興、福星等鄉鎮推廣新的育苗、種植技術,提高了農民的收入。
原來的中藥材以原裝、整捆出售,加工水平低、規模小,藥材大部分是初級飲片加工,大多中藥材加工點主要采用的還是傳統的加工炮制方法,很難滿足規范化生產標準要求。近年來,首陽鎮建成了首陽中醫藥產業園,規劃布局飲片加工、精深加工、綜合服務等功能區,極大地提高了藥材的最大利用價值。引進入駐的江能集團、揚子江藥業、圣大藥業等16家企業。可容納中藥材加工企業及較大規模經營戶160多家,年飲片加工能力達到25萬t,精深加工能力達到3萬t,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飲片加工城”。
一直以來,藥材市場和流通體系的功能還不夠健全和完善,導致了產業鏈條短,產業層次低,難以適應日益發展的市場需求,不能帶動相關產業及產品的綜合開發利用和發展,不能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對財政和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低。2012年建設的首陽地產藥材交易市場,建成共服務中心、檢測中心、培訓中心,以及中藥材交易商鋪10棟5.96萬m2、原藥材交易大棚1座7200m2、飲片展廳2座6400m2,成為隴西與全國各大中藥材市場對接的重要平臺。甘肅中藥材交易中心的運營進一步促進隴西乃至甘肅中藥材資源的流通和發展,實現年在線實物交收200億元,實現利稅4億元,成為中國西部最大的地產中藥材及切片交易市場、信息發布和價格形成中心。
如何使中藥材長時間儲存、不變質一直以來是困擾交易商的主要問題。引進的甘肅中藥材交易中心現代倉儲物流中心項目,智能立體云倉2018年已投入運營,靜態倉儲能力達5萬t,動態倉儲能力達30萬t以上,初步實現了全智能、無人值守作業,將進一步為中藥材交易商提供優質、高效的倉儲服務和倉儲環境,為中藥材供應鏈金融服務創造優越條件,解決了交易商在儲存環節上的難題。
利用得天獨厚的條件和現有的基礎,大力扶持培育工業、商業和物流企業,參寶藥業、民安藥業、國通藥業、聚善堂藥業、渭河福利機械制造公司等5家企業納入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統計范疇。效德藥業、通源藥業、徵鑫藥業、鵬飛藥業、稷豐種業5家企業納入全縣限額以上批發企業統計范疇。新培育亞龍、騰達、讓生、四海等物流企業8家,年輸轉量達到42萬t,地產藥材輸送到全國各地。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培育發展“沁草堂”、“臥龍山莊”、“芪農世家”等網店40多家,實現交易額700多萬元。
改革開放40年首陽中藥材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再一次啟示我們,在遵循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下,我們始終要把堅持不斷提高農民收入,延伸產業發展鏈條,優化可持續發展環境作為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戰略,常抓不懈。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改革開放40年來,農村、農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巨大變化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實行改革開放的主要目的,為人民謀幸福,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努力探索。
首陽中藥材產業40多年發展的巨大成就表明,深入推進中藥材產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推動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是未來中藥材發展的必由之路。推進中藥材優勢區創建,建設現代產業園、科技園。實施產業興鎮行動,推行標準化生產,培育中藥材品牌,保護黨參、黃芪等有首陽地理標志的中藥材產品,打造首陽鎮中藥材發展新格局。
首陽中藥材產業未來要發展一條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生態文化旅游+公共文化服務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夯實基礎設施,持續優化中藥材產業發展環境,為成為名副其實的中藥材小鎮打好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