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道吉,中國作協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濟源市作協主席,《濟源文學》主編。在《人民日報》《莽原》《散文選刊》等發表作品300萬字,出版作品集8部,獲省級以上文學獎20余次,散文《城市的河流》《1300年前的一粒種子》分別獲得第五屆、第六屆冰心散文獎。
1.霞光
大河落日。朝霞呢?
依舊和仍舊永恒著生命的不息。
黃河滔滔,山色蒼翠。大地氤氳著沃土與花瓣依附出的微瀾以及鳥雀飛蝶羽翼追逐著的影跡,有風劃過。
高亢激越的曠世啼哭,自隋仁壽二年(602)春上,穿透了距今1400余年的歷史隧道,爆發出噴薄環宇的金色霞光。那啼哭,如同滾雷山搖地動,樹木草禾抖擻。聽見畜禽、鳥獸的歡呼與嘶鳴了嗎?
景山巍峨有知,鳳凰谷通幽誦吟。土肥葉茂,泉水徑流,地氣的力量,足以撐起一座深邃無疆的藍天。洛陽凈土寺的佛理,怎能明亮通天的霞光?
猶如庭院的一株參天大樹,樹冠枝葉早已伸展伸延到了界墻以外,那里有更廣闊的空間,有更充分的養分與光線,有更多能夠伸腰踢腿擴胸跳躍的舞蹈的夢幻。
嗨!更不要說它的根須,渴求的視野、本能、現實以及欲望,早已穿越疆界滲透了石縫、溝澗和一切有營養的源泉,尋找能夠豐富壯大自身能量的礦藏!迫在眉睫!箭在弦上!甚至排山倒海般求知的天平,在唐貞觀三年(629)的秋月,轟隆隆輕蔑了自家的姓名!
無知?莽撞?胸無城府?
曠世之人,攜神州疆土,裹江河,挾五岳,懷揣民生大業!
2.日月星辰
風蕭蕭路漫漫,月明星稀。
雷轟隆雨交加,影虹日麗。
貧瘠的陳河,瘦弱的長安,血脈親人友鄰,青年用毅然、剛直的姿態依依惜別,無聲的眼淚和不忍的揮手更堅定了游子的決心,更強盛了后生的肝膽,身家性命方才幾斤幾兩!
佛界安靜嗎?“愚公”能移得了大山嗎?
“智叟”哄堂大笑!爾后凜凜然宣旨:里通外國,崇洋媚外,別有用心,出風頭,叛逆,緝拿遣歸!
大山露出笑臉,盛氣凌人的不屑?
河流響起掌聲,嘩嘩啦啦的倒彩?
人們奔走相告,恥笑大唐個癡呆?
好友苦口婆心,懸崖勒馬不傷身?
青年仰天大笑:真經在望,遙指天竺,寧愿前進一步死,豈有后退半步生?既已箭在弦上,不然陳袆不玄奘!
不是神話,沒有神仙,倒是感動了風雪沙漠中逍遙自得一位白發長老,捻須半日毅然下得馬來,情動天地,鶴發下那雙炯炯眼神,在玄奘那襲袈裟上掃射來回,說:“長老壯志齊天,丈量五萬里徑蔓路途指日可待!老衲送你一程!”說罷將手中韁繩雙手贈送。
玄奘合掌躬身,長時間深深謝恩……
那匹馬驟然騰空嘶鳴,肩負起血淚般榮光的使命——伴隨著水囊、糧袋,和那根如影隨形的錫杖。
3.凜然之氣
荊棘叢林荒蠻,戈壁沙棘莽蒼。
風刀霜箭冰雪引路,饑餓干渴勞困伴陪。
晚霞招展,方向全印在老馬堅強的眼眶里。
嘰嘰哩哩驚鳴,箭一般射出草叢的愛巢。對不住了,我只是專心過路,沒有任何驚擾傷害之意,大可不必如此驚慌。
沙漠無限大,大到消耗完生命的最后一口氣仍無邊無際。
沙漠無限小,小到容不下一滴水讓干渴與綠色生命絕緣!
老馬用自己最后一滴血做到了鞠躬盡瘁。玄奘合掌問天,用眼淚汩汩潤澤這萬里黃沙,難道不能引來滔天涌泉?
沙棘的盡頭,傳來笙樂鼓鳴。法師墜入富麗殿堂,似醒非醒。鮮花、盛意、美酒,尊崇、赤誠、挽留。是與非,榮與辱,用絕食作出抉擇!霞光萬里,高昌國王為此動容,以快馬、侍從相贈。走,走,走啊走。
國與國的疆界,大多橫亙著未知的溝壑。探求知識的渴求,何怕風云變換抑或虎狼出沒?說時已遲,谷底斜刺里飛出五位持刀大漢,斷喝一聲,寒光襲人,但見高山巖石為之膽顫。玄奘鎮定得出奇,摘下帽子亮出法相,雙手捧出袈裟、缽盂和那根錫杖,霎時間坦白出清零明凈。強盜登時眼生迷蒙,暴露出別樣神情:“你一位和尚,何來如此膽略?”法師臉上微露笑意,泰然自若:“盜賊者,一樣是人,皆有性善的一面,和猛獸有別,何以懼之!”
人字附身,立時軟了利刃錚錚,改變了強盜、財狼、白眼和棍棒的對立與對待,何不感佩?五位大漢尊崇于法師的壯舉,遂棄刀受戒,跪拜為師,并愿隨法師一路護行。
氣壯山河,氣貫長虹,氣沖霄漢……氣,凜然之氣!
溫潤爾雅,外柔內剛,水滴石穿……柔,克剛之柔!
4.如獲至寶
掐指算來,風塵雪霧中已有十數個寒暑,記不清多少次血淚沾衣,道不明跨越幾多冰山雪域。自己的年歲將至不惑,正是生命的正午,無須喘氣歇息,直撲神圣的殿堂——那爛陀寺的胸膛。
萬千佛子翹首以盼,列隊迎候極具傳奇色彩的大唐佛使。僅那舍生忘死的求知欲望與堅韌精神,足以震懾全寺僧眾,不由發出振聾發聵的嘖嘖贊嘆!
這里是世界上最高的佛典學府,聚集著眾多學者和博學大師。櫛比的僧堂與經樓,裝滿了佛徒的虔誠與完備深邃的典籍。
馬不停蹄,孜孜以求。
如饑似渴,如魚得水。
那經殿講堂的燭光拴不住太陽,卻被法師牢牢地捆扎住了月亮和滿天眨著銀亮眼睛的星光。另一端系牢了日月時光的所有空間。法師抓緊了,像一臺機器,見證著毅力的恒久……
眨眼間,窗戶的燭光銜接了無數次落日的光輝。那一天,印度歷史上最高的學術法會在那爛陀寺舉行,十八國的國王、教徒、學者、高僧紛紛聚集,各揣見地,參加辯論。娑羅門哲學的優越,讓辯手滔滔不絕,眉飛色舞中透出趾高氣揚。眾辯者各抒己見,據理力爭,仍難服眾。
此時,十八國的盟主——辯論會主持人胸有成竹,微揚下巴示意玄奘論述。玄奘聲音清亮、佛理鏗鏘,抑揚頓挫、深入淺出,字字珠璣、口惹懸河。立論了善行美德,陰陽平行,自然自由的高尚與境界,使得對方理屈詞窮,一時啞口無言。
突然,萬千聽眾掌聲雷動,歡呼聲震耳欲聾!
玄奘成功了,人們前呼后擁,無數雙贊羨的目光投射過來。
十八國國王招手示意,本國用最大的誠意,最富麗的宮殿,最高的禮遇邀請您——大唐的法師,為我們講經論典。
此時的玄奘,自走出緱氏陳河至今,方才眼望青天舒了口氣——不禁驟然心驚:何時鬢發已染霜!
啊——故土!
啊——長安!
5.精神的光輝
長安的上空,霞光分外明麗。十里街巷、樓堂城墻,無不人頭攢動。大家翹首以待,迎接著神奇的英雄,大唐的脊梁。
唐貞觀十九年(645)春上,但見披星十七載的法師歸來,淚眼婆娑,激動非常,轟然伏地,故土溫熱溫馨。
聲震西域的佛典巨星,人們恨不得用尊崇將其舉向星空。然而,玄奘長時間不愿起身,只見雙手托舉一根細長荊棘在頭頂。嘴里念念有詞:“十七年前違抗禁令的游子陳袆,愿接受大唐發落。”人們詫異萬分,愁眉緊鎖。丞相房玄齡正欲彎腰挽起,突然急慌慌涌過來一人,二話沒說,撲通下跪至玄奘面前。
此人是玄奘的致密教友,二人的學識曾經難分伯仲,正是蜚聲長安的痛覺法師。話未出,已是淚流滿面:“玄奘大師,我不配做您致密教友,十七年前緝你遣歸,是我心路狹窄,妒你才略,假傳圣旨阻你回歸啊!”
疑案釋惑,天洞大開。玄奘收下荊蔓,抬眼四望,微微舒一口氣,遲疑片刻,拿手遞于痛覺,二人握緊,齊力起身。
房丞相眉宇舒展,高亢激越地說:“玄奘大師,你在異國為大唐爭足了面子,你是國人的驕傲!太宗已封你為佛門領袖!”說著拿出一封金光閃閃的御札呈于玄奘。太宗的親筆御書啊!玄奘激動著打開,飄逸出溢美之言:“萬里山川撥煙霞而進,百重寒暑涉霜雨而前……松風水月未足比其精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
氣流強烈聚集,出現擁擠與碰撞,和著掌聲、歡呼聲,分明是想把整個長安城抬舉起來。
法師如踏入印度那爛陀寺一樣,沒有絲毫歇息就進入如饑似渴的學習狀態,如今榮歸故里,沒有半分半秒的修整喘息就又投入整理和翻譯的工作中。
長安的弘福寺,蠟燭又點亮了夜空的星月。自西域帶回的657部佛典需要批閱譯文,精神照亮了光輝,唐太宗為此專門修建大慈恩寺,作為法師玄奘譯經、講經和著述的圣潔經院。1335卷譯文經典啊!是法師玄奘用金子般生命的最后時刻,以《大唐西域記》的節奏,桑蠶吐絲般完成蛻變,在大慈恩寺結出的超越度量衡標準的、熠熠生輝的、閃著人類智慧光芒的碩果!
6.沒有尾聲
長蛇一樣數十萬人的隊伍,在長安城的大街小巷延伸,走出城門,越過平疇,跨越溝壑,直達塬上。人們為一個英雄的學者、為一種至生命于不顧追求知識的人、為一種堅韌不拔的大無畏精神追思與送行。時為唐玄宗麟德元年(664)。
時日行進到公元2018年,玄奘的故里鳳凰谷仍蜿蜒著追思的人流,我也在其中。在慈恩堂前,我反復默誦著正面朱漆門柱上的楹聯:
乘危遠邁十七載,獨行五萬里,求大乘貝葉真經,名震五竺,魏巍法門領袖;
杖策孤征超百國,譯經逾千卷,創法相唯識正教,范垂三界,佼佼民族脊梁。